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29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doc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陈昭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

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

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

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

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

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

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

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一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

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

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

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

包括:

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

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

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

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

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

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

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

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

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

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

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

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

通用电气、柯达、索尼、阿斯利康等30家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建立了41家企业,总投资14亿美元。

全市又新批日资企业93家,协议注册外资4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占全市比重11.4%。

进入世界500强前30位的12家日资企业中,有8家投资无锡;无锡电子产品如电容器的集群就是世界最优秀的多家日本企业无锡区域集群发展的结果。

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条件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

必须指出,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世界跨国公司吸引集聚能力正在形成预期的溢出效应,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开发,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分工和合作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合作水平。

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的集聚为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

目前,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

这进一步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因为依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是一国产业获得长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对国家而言,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mechanism)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

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跨国公司集聚溢出效应的扩散,将会提高和改善区域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改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体系中的地位。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区域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几乎所有15个长江三角洲城市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和能力。

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

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必须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

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历史优势,但由于该我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0余家及15000余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

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

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

2002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2002年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4.3亿元、利税5.2亿元,新材料成为海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转移和辐射的最有效途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建设,直接形成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方面,这扩大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机会窗口”,这特别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长江三角洲以下诸城市如舟山市、湖州市、泰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常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借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迅速形成。

而这又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的重要来源。

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的方向。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指科技与经济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过程和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所共同决定的,如新经济的崛起、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压力递增的环境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科技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要素跨国流动吸引能力和集聚规模十分依赖。

而如何形成相应的制度优势,这是影响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绩效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有效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长江三角洲除了建立城市群各自制度竞争优势外,还要建立起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既包括对密集国际贸易和大规模要素流动的被动反应,更为主要的是指为成功地竞争市场份额和国际可流动要素而对制度进行的预先调整。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业景气提升为主要目标,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功能开发,提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全球一体化配置能力,是长江三角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导向。

沪苏浙共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乃大势所趋。

浙江省科技厅在2004年4月份出台了《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浙江省与上海、江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联合制定“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形成优势互补、制度互动的区域创新新体系。

这无疑会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为此,各地在形成与上海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措施上大胆进行了相关制度创新。

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高科技中心的长三角其它14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府促进行为转换和创新的支点。

苏州近10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因为苏州形成了与上海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

地缘优势是苏州全面接轨上海先声夺人,而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战略(“上海做的,苏州就不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的”)则是苏州政府行为创新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招商引资上,苏州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的同构,而积极促进以电子、IT业为主的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2001年,苏州市利用外资竟高于上海。

这也充分利用了苏州土地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无锡也提出了“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的集群战略。

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区,则以建设21世纪大上海经济圈、发展大上海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对外窗口为己任。

常州确立了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2002年底出台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亚上海”的目标。

扬州也提出要成为“北上海”。

南京定位为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

嘉兴把接轨上海作为发展的首选战略,争当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成“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