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596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岭师Word下载.docx

教育问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教育事实。

教育学研究要从问题出发,具有问题意识。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思想涵盖在哲学思想中;

教育思想还处在经验总结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中国

教育家孔子:

(1)提出“有教无类”;

(2)首创私学;

(3)创立儒家学派;

(4)删订六经;

(5)首倡启发式教学;

(6)“因材施教”;

《论语》

《学记》:

提出五大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教育家韩愈:

著《师说》,教师三大职责:

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古希腊教育家:

①首创“产婆术”;

②启发式教学重要渊源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教育家:

著有《政治学》;

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思想;

按年龄分期施教

(3)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

①著有《雄辩术原理》;

②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版(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主要贡献:

①提出泛智教育;

②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③确立完整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④首创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⑤论证三大教学原则;

⑥肯定教师职业。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2)

洛克教育思想:

绅士教育理论

(1)提出“心灵白板说”;

(2)提出绅士应具备的四种品质:

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3)论证德、智、体教育内容体系;

(4)提出教育方法。

▲洛克的教育目的与方法:

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

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四种品质。

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

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体育、德育、智育及锻炼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3)

卢梭的《爱弥儿》:

(1757-1767)——自然教育论

①提出划时代的课题—反对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

②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

③提出“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原理。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4)

斯宾塞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斯宾塞在《教育论》提出“什么这是最有价值?

”其回答是:

科学。

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提出科学课程体系:

(1)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

(2)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

(3)准备做父母的教育;

(4)准备做公民的教育;

(5)准备闲暇生活的教育。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5)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科学教育学诞生。

①教育目的论;

②教学方法论;

③教育性教学原理的提出;

④传统教育体系的形成。

传统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美国: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前苏联:

凯洛夫、马卡连柯、赞可夫、维果茨基、苏霍姆林斯基

德国: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中国:

蔡元培“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派: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

课程改革与影响。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可测性;

目标有层次结构。

(4)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主要内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5)凯洛夫的《教育学》

提出教学过程六个阶段:

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练、测验;

提出五大原则:

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6)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主要理论为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7)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8)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9)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0)蔡元培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提出“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11)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师从杜威,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运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现代教育的主要流派:

(1)终身教育学:

特点(全民性、终身性、实用性、灵活性、广泛性)(JD)

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进行国家教育改革;

构建学习型学校;

明确学校远景规划;

做好教师生涯规划;

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知识产生于人与环境的作用;

学习的本质是建构;

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建构。

(3)后现代教育思想:

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怀特海、利澳塔等人;

主张富有个性、富有弹性的教育目的;

教育是复杂的创造过程;

强调教育的整合性;

师生要互动;

鼓励想象和创造。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4)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三)教育学的性质与学科特点

1.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2.教育学既要研究共性问题,也要研究特性问题;

3.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十分紧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四)教育学的价值与作用

1.认识教育现象,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2.学习教育科学,提升工作的理论性;

3.端正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理想观;

4.形成教育思维,提高发展的专业性;

5.转变教育角色,成为多元的教育者。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1.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

2.学习方法:

最佳的策略从现象观察、最好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方式学习与思考、最简捷途径下工夫读书、最好表现形式写教育日志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概述

教育功能的概念:

是指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性能看可分为:

筛选功能、协调功能

(2)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

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3)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4)从作用的形式看可分为: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促进个体个性化: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应试教育对学生发展伤害,主要表现:

身心健康伤害、创造性受到扼杀、生命发展遭致摧残。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

1.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决定教育的结构与内容

3.决定教育的方法与形式;

4.决定人才的质量与规格

(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的发展

1.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决定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权;

4.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

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生态功能、负向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生利与富民

(1)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3)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有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化与兴邦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2)教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能

(3)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改革的功能;

(4)教育具有传播先进思想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及其构成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本书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继承与嬗变:

(1)教育文化的传递与保存功能;

(2)教育文化的活化功能;

(3)教育文化的选择与批判功能;

(4)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功能;

(5)教育文化的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第一种情况: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第二种情况:

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形成与实现

1.教育功能的形成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教育价值功能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社会各组成部分和个人功能需求的认同过程;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冲突、对立: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2.教育功能的释放

(1)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

A产品的输出;

B产品的利用。

(2)教育生成的产品,包括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如作品、发明、设计方案等)

第三章教育目的论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泛指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总体期望,即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

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社会性质、对人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都具有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3.控制功能: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

4.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的表达,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动力的作用。

5.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

(四)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五)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个人价值永远高于社会价值

2.社会本位论:

社会稳定发展教育最高宗旨

3.文化本位论:

用文化来统整教育社会人的关系

4.生活本位论:

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准备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二)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三、应试教育的现状与危害

应试教育是指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生活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应试教育的表现:

1.面向少数学生,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2.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全面发展;

3.忽视身心和能力发展;

4.注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

5.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应试教育的危害:

1.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堪重负;

2.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了学生的人性;

3.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4.应试教育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对策

1.大力推广并全力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尽量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并对那些创造性答案给予激励,解放孩子的想象力与幻想力,从而造就出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2.把目光从分数上收回来,不应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多注重孩子的心智发展。

3.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允许孩子的个性发展。

4.以爱为教育的核心,多点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在爱的世界中快乐成长!

五、素质教育与实施(Important)

1.素质教育:

就是从社会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结构: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3.素质教育的内涵因包括: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机制的主体内化性与发展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4.素质教育的实施: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素质与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学业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减轻学习负担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5.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Important)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加强教育改革——从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4)改革课程设置——由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转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5)改革考试制度,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6)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第四章教育制度论

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理念陈旧腐化;

人虽多,人才少;

投入低,成本高;

义务教育的尴尬;

高等学校增多,职业学校虚化;

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

教育的不公平。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问题最严重的问题表现如下:

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道德沦丧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腐败化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思想文化的缺失。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

也成为国民教育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

一般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期间的联系与联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历史性、客观性、规范性、系统性、强制性

(三)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4)继承国家的传统文化;

(5)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

(四)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分支型学制(苏联)、单轨学制(美国)

二、中国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考试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与学位制度;

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

三、我国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特点:

强制性、公平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问题:

1.经费问题;

2.师资问题;

3.资源问题;

4.待遇问题;

5.辍学问题。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两基”、“两全”、“两重”;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2)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JD)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二)世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打破不同学校系统间的严格界限,实行弹性学制;

3.重视学前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改革中的教育结构,实行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6.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实施全民教育;

7.明确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促进教育国际化。

第五章教师发展论

第一节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专业技术人员

承担教学任务:

1.备课、授课、辅导;

2.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3.;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的产生与发展——非职业阶段、职业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角色与劳动特点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迟效性、合作性

第三节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地位

1.教师的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体现在工资、资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

2.教师的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3.教师的社会地位:

主要表现为给予教师的各种荣誉和奖励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礼遇和职业声望等。

4.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的专业地位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

二、教师的权利(Important)

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主要是指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科研权;

3.学生评价权;

4.工资福利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三、教师的义务

1.遵纪法规师德,做到为人师表;

2.贯彻教育方针,完成工作任务;

3.进行品德教育,开展有益活动;

4.关爱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5.制止违法行为,促进学生成长;

6.提高思想觉悟,完善业务水平。

第四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形象

教师专业素质:

指教师为完成社会和个体发展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内在品质。

结构:

1.专业理念;

2.职业道德;

3.知识结构;

4.专业能力;

5.心理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1.多元的教育角色;

2.合理的知识结构;

3.复合的智能素;

4.良好的道德形象

一、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

是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对教育对象、内容、过程、结果质量等以及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性认识和信念。

现代教师的专业理念应包括:

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性教育理念、尊重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创造性理念、活动性理念、民主性理念、自我教育理念、超前服务理念。

二、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教师要依法执教

2.教师要敬岗爱业

3.教师要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刻苦专研业务;

探索教育规律;

勇于改革创新。

5.团结合作:

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

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形成团队,建立学习共同体。

6.尊重家长:

遵循与家长交往合作的原则;

改进与家长交往合作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

正确处理与家长的矛盾。

7.廉洁从教:

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正确处理学生的礼物;

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8.为人师表:

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的人格形象。

三、知识结构

学科专业知识、通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方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4、专业能力

1.基础能力:

基本智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2.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3.拓展能力:

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

五、心理素质

1.教师心理素质结构:

由教师的认知性品质(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非智力因素)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认知素质与才能品质。

包括智商水平、认智能力(注意力、感知力、创造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才能品质(知识、技能、创造能力)。

②需要层次与动机品质。

包括本能、欲能、意愿、兴趣、爱好、动机、志向、理想、信念等。

③情感与个性品质。

包括情绪、情感、气质、性格、态度、行为方式等。

④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

2.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深邃的认知水准、健全的自我意识、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的意志毅力、广泛的兴趣爱好、豁达的心胸度量

3.教师心理素质的特征——潜在性、多面性、可变性、整体性、稳定性

4.教师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

教师压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苦与逆境。

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

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1)自我修养提高;

(2)校长及教育行政的协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