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411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规律的生活,不健康的习惯,所埋下的伏笔都在退休后日益显现。

三年前,他做了一次脑部手术,手术结束,我跟母亲拥上前去帮忙推病床,医生问:

“家里没有男人吗?

麻药劲还没完全衰退的父亲说:

“嗨,家里唯一的男人在这儿躺着呢”。

这次父亲生病,也是突如其来,一天散步回来,他发现看东西重影,以为是没休息好,第二天依然如此,只得去附近医院就诊。

一去就被扣在了医院里,眼科说不出所以,转挂神经内科,神内医生怀疑是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需要留院观察。

清晨,我送他去办住院手续,医生在开会,护士在聊天,我们就在走廊里站了一个多小时,没人搭理,最后我从别人的病房借了一把椅子给他,自己在走廊里走来走去,看到各种痛苦。

医院一住就是十几天,诊断不出病因,就把所有检查做了一遍,做了脑、胸、血管、眼眶的核磁。

每次父亲去做检查,我都焦虑万分,生怕检查出什么不好的结果。

他抽烟喝酒、又有高血压史,血糖偏高,脾气暴躁,还拒绝体检,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那段日子,我害怕电话闪烁父亲的名字,怕他打电话来,说检查结果出了问题。

终于在最后一项检查结束,电话响起,父亲在电话里说,加强核磁的结果怀疑眼睛里长了东西,让转到知名眼科继续检查。

2018年伊始,我带他奔赴北京各大眼科门诊,帮他制定了就医攻略,逢人就打听医疗资源,每天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到点开始抢号,幸运地挂到了几个专家号。

父亲抱怨住院时,年轻的主治医生待他不好,于是每次就诊前,我把“好大夫”网站上的医生评价一个一个看过,提前了解医生的脾气。

我工作时间自由,能随时陪伴,算是优势。

可我缺乏就医经验,又不会开车,走在路上要担心他摔倒。

他总是这样跟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

“我现在不敢过马路,那些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明明就两辆车,在我眼前成了一排车”。

我脑补了画面,拉紧他的胳膊,像牵个孩子。

排队、取号、候诊、就诊、刷卡、拿药、报销,我逐渐熟悉了就医流程,学会了跟加塞的人理论。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医生挂在墙上的履历,听其他病人是否有类似的疾病,和对医生的反馈,及最新的治疗手段。

经过漫长的叫号等待,我陪他进去,书包里偷偷准备好了录音,倒不是紧张医患关系,而是怕医生说得太快,想着录下来多听几遍可以上网搜索。

父亲总是以一段冗长、无关紧要的描述来介绍病情,没几句就被医生打断:

“你到底怎么看不见?

”后来我干脆把他的病情和疑问打印在纸上,代为陈述。

医院A给出的建议是立刻打激素,也说了激素的副作用:

发胖、骨质疏松,导致青光眼。

父亲跟我都犹豫了,说回去考虑一下。

第二天去了医院B,先找了副主任医师,又花300元挂了特需,轮上第一个看病,大夫和蔼可亲,指出手术切除的可能,并坦承建议我们换家医院,这病并非他们强项。

过几日返回医院A,换了另一位医生,给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建议我们去医院F查视神经。

又过几日,我带父亲去了全国眼科最好的医院C,挂了专家号,第一次就诊安排了各种检查,医生怀疑是甲亢眼病,我们递上甲亢化验单,说指标一切正常。

医生说有些人甲亢指标是看不出来的,开了一些药物回家服用,又做个加强扫描,让隔周再来复查。

第二次就诊,医生看了看说,你的情况已经稳定了,应该没有好转的可能,也没再治疗的必要。

开了几瓶眼药水,让我们回去滴。

路上父亲闷闷不乐,像被宣判了死刑。

我安慰他没关系,还有医院D,我挥挥手机,又抢到了专家号。

到了医院D,专家否定了之前的诊断,说是由高血压和血糖引起的视神经病变,加上年纪大了,脑子里本来就有些血管堵塞,影响眼球正常转动。

专家开了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让他回家调理,也可以扎针灸作为辅助。

这结论终于让父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开刀,不打激素,还有治愈的可能。

回家服药没见好转,听人介绍了E医院眼科,就诊的多是被其他医院宣判无法治愈的患者。

医生要求他输液营养神经,再扎针灸刺激。

为了避免路途奔波,也不想给家里添麻烦,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住院。

他在医院住了二十几天,以免疗程中断,除夕傍晚赶回来吃了年夜饭,初一清早又去治疗。

阖家欢乐的日子,父亲在医院度过。

好在这二十几天的治疗有了成效,他的眼球渐渐可以转动,看东西重影的问题也大有改善,准备出院。

我高兴生活又恢复了轨道,在家里继续读书写字过着闲散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一天,母亲迟迟没有回来,我打电话过去,她支支吾吾,说在医院,应付着挂断电话。

我听出她的慌张,挂上电话以后,心里也跟着一阵发慌,提前结束工作返家。

等我到家,发现她又出门了。

我打电话给还在医院的父亲,才知道母亲节前在社区医院癌症筛查,有肿瘤标志物指数偏高,建议她去大医院复查。

今天去父亲所在的医院复查,片子显示肺部有条状阴影,又照了CT,过几天才能出结果,接诊医生支支吾吾,说像是有问题。

肺部、阴影、肿瘤标志物,这三者交织到一起时,划过一道闪电。

母亲不在家,又去了附近最好的医院。

她想加号被拒绝,回家后开始手足无措,翻出这些年所有病历。

她不在家的几小时,我害怕听见任何响动,在网上输入关键词:

肺、阴影、肿瘤,结果触目惊心。

晚上,我害怕她胡思乱想,带她看了一场电影。

电影结束后,我请她去吃了深夜食堂,一碗浓香的拉面,她根本吃不下几口。

母亲不是胆小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上,却比谁都要害怕。

我表面镇静,内心慌张,设想了无数种可能,祈祷着不要出现什么问题,愿意用自己一切交换母亲的健康。

等结果出来的那两日,度日如年。

我翻出平日收集的彩妆、香水,开始想着卖了它们给母亲看病。

母亲成宿地睡不着,半夜两点卧室的灯还亮着,她拼命回忆跟这个病有关的一切。

清晨,她兴奋地告诉我,记起年轻时肺部有过杂音,吃了一年多的药。

这段回忆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中午多吃了几口饭。

取结果的那天,我去上班,整个人却是提心吊胆,等着她的电话打来,做了各种打算。

终于电话里,她松了半口气,说诊断结果写着疑似陈旧性病变,建议继续观察。

我依然无法放松,指出肿瘤标记物偏高的问题,是否导向那个让人害怕的字眼?

母亲又去大医院重新查血,拿到化验报告的那天,她手是颤抖的,根本不敢看,还是父亲告诉她指标正常。

她一瘸一拐举着两张化验报告和片子去问医生,医生说社区医院的化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结合片子,证明是一场乌龙。

至此,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可我那口气始终还在,我知道,这并不是结束,随着父母年纪的增大,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一个一个坎要迈。

凭心而论,我的境遇要好过多数同龄人。

我生长在北京,住在家里的房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相互照应,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且时间相对自由,还没有经济压力。

父母也各自退休,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他们年轻时的吵闹,在老了以后变成相互陪伴。

在这样一个看似美好的家庭生活里,父母随着年龄衰老而不断出现的各种疾病,是埋伏着的一颗炸弹。

一旦爆炸,美好就烧成灰烬。

再往前几年,父母也分别做过手术,那时我还在读书,不懂人间疾苦,他们也可以互相照顾。

一次父亲失声,是母亲陪他跑遍了北京各大耳鼻喉科,没人向我描述过就医的艰难。

这几年,父母的状况都开始变差,每天需要服用各种药物,尤其是母亲,膝盖积液,腰椎间盘突出,在莆田系医院做了一次失败的手术,现在连续走路不能超过半个小时。

我带她去旅游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陪伴他们看病、治疗的任务落在我身上。

我能有时间陪伴,已是幸运,在医院里,很难看到像我这样每天都出现的子女。

有一次父亲住院,隔壁床是一个80岁的老人,陪伴他的是妻子和护工,他们没有子女。

到了晚上,护工睡得死,老人难受却叫不醒他,惊动了父亲,是父亲陪他折腾了一整晚。

第二天,老人不停感激着我父亲,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那是第一次,我开始考虑,如果没有子女,将来自己的晚年会怎么度过?

从父母身体频繁出现状况开始,我的生活,渐渐变得不安。

每当父母没有按时回家,或是买菜回来迟了,我就开始焦虑是不是路上出现什么问题。

母亲不灵便的腿脚,父亲升高的血压,都会导致危险。

我的耳朵异常灵敏,能分辨出父母的脚步声,这脚步声让我踏实。

我盼望着他们快点回来,只要能回来,就代表着平安。

我有时会偷看父母的手机,偷听他们讲话,他们出现病痛,第一个告诉的并不是我,而是彼此,或是朋友。

这些年,被当作孩子保护的我开始经历死亡。

我强迫自己目睹死亡的整个过程,一个人从活生生,到在死亡线上挣扎,再到被带走,化成灰烬。

我在微博关注一个叫“逝者如斯夫”的账号,里面发布各种对逝者的哀思,读着读着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我追看各种医疗剧,从急诊、外科,再到殡葬。

通过强化观看,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因为终于有一天,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不再喜欢出远门,年少时出去读书,经历过父亲生病,恨自己没陪在他身边。

我不再有野心,选择了最稳定的生活状态,不想父母为我操心。

我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朋友总是劝我快点独立,搬出去住,获得自由,他们不知这念头在我脑海里已经渐渐逝去,我想的是,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陪伴父母,以后才不会后悔。

在我心里,亲情要比自由更加重要。

可即便在时间、距离、金钱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我依然觉得害怕,父母的衰老是不可逆的。

我,一个独生子女,该如何面对不断变老的他们?

一旦父母患上疾病,一切岁月静好的生活都是泡影。

独生子女一代将背负所有的压力。

曾装作不经意地问母亲,你老了以后怎么办?

她斩钉截铁地说:

“不用你管,你管好自己就行。

可真的不用我管吗?

他们还停留在清晨四点去医院排队挂号的阶段,不会使用网络缴费,迷信养生谣言,还没彻底改掉吃剩饭的习惯,更别提享受生活。

那天我看到《LENS》杂志制作的专题《最怕电话响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就父母的养老问题采访了几位独生子女,发现大家有着普遍的困境,他们大多还面临着跟父母异地,结婚后需要照顾四位老人的情况。

虽然这对我暂不成为问题,可我的焦虑一点没有减轻,因为我眼睁睁地目睹着他们变老。

像采访里说的,我们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可是父母的心里只有孩子。

我和父母,变成了互相在世界上唯一的支撑。

此刻,父母正在客厅看着电视节目,不知什么画面让他们发出欢笑声,可以肯定,那节目画面通常是我不屑一顾的。

节目结束后,父亲要帮母亲按摩双腿放松,然后再各自刷一会手机睡觉,响起让我踏实的鼾声。

我是多么希望时光能定格在此刻,那个可怕的电话铃声,永远都不要响起来。

但我知道,这愿望多半不会实现,该来的总要来吧。

好在我已经差不多可以拿到驾照了。

总监制:

吴亮监制:

夏宇责编:

戴丽丽李逸博编务:

李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