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365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5)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冲击党政机关,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②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

[易混易错]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历史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果断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修订宪法: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依法治国

(1)提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概念辨析]

“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

“人治”的政治基础是个人专断与独裁,“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

“人治”在决策政策上表现为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

“法治”则表现为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从体现的原则上看,“人治”体现不平等性,“法治”体现平等性。

主题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史料 1966年8、9月,北京市被打死1000多人。

自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38天,有22户被杀绝。

196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

“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思考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受严重挫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有哪些?

答案 

(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

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①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③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严重后果看,“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

(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主题二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史料

 

  

图一 新中国法律汇编图二 法律下乡图三湖北农民选举村委会

思考 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有何意义?

答案 

(1)图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说明新时期以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图二反映的是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普及群众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3)图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1.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里“健全法制”的目的是(  )

A.争取早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建设秩序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民主政治、民族关系、党派关系、国家法制、党建工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正确探索,B项是“健全法制”的目的;

C项是中共八大的意义,排除;

D项是中共八大做出正确探索的原因,故排除。

2.“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甚至剥夺生命等。

这些现象说明(  )

A.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取得进展

B.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缺失

C.当时阶级斗争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亟待健全

答案 D

解析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得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公民个人尊严、公民合法权利等被肆意践踏。

“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A项错误;

以1954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已经颁布,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没有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问题,C项错误。

3.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是法制。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其中,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的举措是(  )

A.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1954年)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各界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刘少奇的冤案也得到平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讲话为哪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准备?

这次会议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贡献是什么?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后来得到平反昭雪,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全国一届人大。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逐步恢复和健全。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1954年”可知是全国一届人大,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贡献”;

(2)题根据材料中“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民主法制情况作答即可。

[对点练]

知识点1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共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共八大探索的是(  )

A.重申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C.健全国家法制

D.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解析 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是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的。

2.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

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四十年前”“政治运动”“浩劫”可知应该指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左”倾错误思想。

故选C项。

3.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检法”被破坏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D.国际环境恶劣

解析 A项与题干所述现象是并列关系;

C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起重大冤案;

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发生。

4.“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

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答案 A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

其余选项说法错误。

知识点2 历史的伟大转折

5.“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

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

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解析 根据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内容的掌握,联系材料中“停止批邓”“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较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

“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所以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是(  )

A.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主张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D.主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解析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只有A项。

知识点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律意识

解析 据材料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起不到人民民主监督作用,故A项错误;

社会主义原则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民主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

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有利于增强法律意识,故D项正确。

9.自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这表明(  )

A.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

B.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我国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系统化

D.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

解析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表明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我国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10.据近期《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显示,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

这说明我国各民主党派(  )

A.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方针政策的制定

C.享有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

D.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与共产党共同执政

解析 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参政议政,但他们不是执政党,也不享有立法权和人事任免权。

[能力练]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

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B.促进了中国的文化繁荣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与法制

解析 从材料“‘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等可知此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

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讲话的目的是(  )

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解析 从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建立和健全“法”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有所体现,但不符题干“主要反映”,而B、C、D三项都是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后果。

13.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为此(  )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解析 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是在1953年,故A项错误;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

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C项错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

1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的性质与地位

B.重申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C.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总结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

解析 材料“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的性质,“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宪法的地位,故A项正确。

15.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

“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解析 参政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在于民主建设程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途径有多种方式,比如信件、交谈等;

科技发展推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民主进程,但不能说是直接起推动作用,故A、B、C三项表述错误。

题干中的观点夸大了现代科技的作用,并未看到问题的本质,故D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二 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构建起来。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三 

法律名称

时间和会议

第一部刑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刑事诉讼法

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法通则

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

(2)材料二中提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和意义。

答案 

(1)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停止了活动。

(3)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意义: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