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助学助考测验试题 3Word文档格式.docx
《方剂助学助考测验试题 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助学助考测验试题 3Word文档格式.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相杀B.相畏C.相恶D.相反
24.胶类药应当: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根与根茎类药材,应在夏季采收的药是:
A.天麻B.苍术C.半夏D.桔梗E.延胡索
2.产于四川的地道药材是:
A.黄连B.白芍C.川芎D.玄参E.附子
3.宜于睡前服的药有:
A.峻下药B.缓下药C.安神药D.消食药E.截疟药
4.属于火制法的有:
A.炒B.炙C.淬D.煅E.煨
5.下列属于水制法的是:
A.洗B.淋C.漂D.润E.水飞
6.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包括: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
7.酸味的作用是:
A.收敛B.固涩C.生津D.发散E.利水
8.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象学说D.经络学说E.以上都是
9.两药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的是:
A.相畏B.相须C.相使D.相杀E.相恶
10.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考虑使用的配伍方法是:
A.相畏B.相使C.相杀D.相反E.相恶
11.需包煎的药有:
A.花粉类B.细粉类C.绒毛类D.细小种子类E.叶类
三、填空题
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2.最早按药物功用分类法编著的本草是《》,载药数是。
3.最早采用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是,载药数是,成书于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4.宋代按方药并收法编著的本草著作是,载药数是,作者是。
5.炮制在古代又称为、修治、。
6.中药的作用包括和不良作用,其中不良作用包括和。
7.确定药物味的主要依据是和。
8.药物的“七情”内容有、、、、、、。
9.“七情”中表示增效的是、,表示减毒的是、,表示减效的是,表示增毒的是,其中与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10.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其中配伍禁忌包括、。
四、名词解释
1.炮制
2.剂量
3.炙法
4.性能
5.性状
6.归经。
7.配伍: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五、判断题
1.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中,植物药占大多数,所以自古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
正
2.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多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
误(沉降性——升浮性)
3.药物的“七情”是指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方面。
误(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方面)
4.“十九畏”中半夏畏生姜。
误(半夏畏生姜不属于十九畏)
5.“十八反”中,人参反五灵脂。
误(人参畏五灵脂属于十九畏)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中药?
什么是中药学?
2.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3.水火共制法主要有哪几种?
其含义各是什么
4.五味指什么?
各自的作用如何?
5.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
各自的含义及产生原因如何?
6.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药物的“有毒无毒”?
8.叙述“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9.“十九畏”是十九种相互具有“相畏”配伍关系的药物吗?
为什么?
10.确定中药用量大小的依据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
一、
1.A2.C3.C4.B5.A6.A7.A8.A9.A10.A11.D12.B13.C14.A15.C16.A17.C18.B19.A20.A21.A22.A23.A24.D25.A
二、
1.CE2.ACE3.BC4.ABDE5.ABCDE6.ABCDE7.ABC8.CD9.BC10.AC11.ABCD
三、
1.临床疗效(或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
2.《神农本草经》;
365
3.《新修本草》;
844;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4.《证类本草》;
1558;
唐慎微
5.炮炙;
修事;
6.治疗作用;
毒性反应;
副作用
7.药物的滋味;
药物的作用
8.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
9.相须;
相反;
相杀
10.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十八反;
十九畏
四、
1.炮制:
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2.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也有是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3.炙法: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4.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总结出来的。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5.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6.归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对肌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五、
1.正
2.误(沉降性——升浮性)
3.误(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方面)
4.误(半夏畏生姜不属于十九畏)
5.误(人参畏五灵脂属于十九畏)
六、
1.中药的含义: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的含义:
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药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水火共制:
包括蒸、煮、?
、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分为清蒸;
加辅料蒸。
3)?
: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4)淬: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4.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淡、涩]味。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
芳香药除了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括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收涩药。
此外酸能生津。
4)咸:
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5)苦:
能泄、能燥、能坚阴。
(1)泄的含义包括:
通泄大便(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气逆(如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
清泄火热(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2)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湿热证。
(3)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如知母、黄柏)。
6)涩:
收敛固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7)淡: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5.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
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
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过久。
6.1)炮制:
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
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7.西汉以前“毒”为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具有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肌体的阴阳偏盛偏衰。
当药物的偏性体现它的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并未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时,视为药物无毒;
当药物的偏性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即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副作用)或因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过久,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毒性反应)时,视为药物有毒。
我们一定要纠正“中药无毒,治不死人”的错误认识。
8.十八反: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芨反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类,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9.不是;
因为“十九畏”属于配伍禁忌,而相畏是应用毒烈性药时使用的一种配伍方法。
10.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根据以下因素确定用药的具体剂量。
1)药物方面(药材质量;
质地;
气味;
有毒无毒等);
2)患者方面(年龄大小;
体质强弱;
病程长短;
病势轻重等);
3)应用方面(配伍---单、复方;
主、辅药;
剂型的选择;
用药的目的);
4)季节、地域。
第一章【测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表药主归哪经?
A.肺、肾B.肺、肝C.肺、膀胱D.肺、脾
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的药物是:
A.桂枝B.麻黄C.紫苏D.香薷
3.下列病证中,麻黄不能使用的病证是:
A.风寒感冒B.咳嗽气喘C.胸痹心痛D.风水水肿
4.麻黄治疗风寒表实证,常相须为用的药是:
A.荆芥B.防风C.桂枝D.细辛
5.既能发汗解肌,又能温经助阳的药是:
A.麻黄B.桂枝C.防风D.细辛
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肺止咳的药是:
A.紫苏B.生姜C.桂枝D.香薷
7.风寒表证,兼气滞胸闷不畅者,应首选:
A.紫苏B.麻黄C.桂枝D.香薷
8.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安胎的药是:
A.白术B.砂仁C.紫苏D.黄芩
9.功能祛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选用的药是:
A.荆芥B.紫苏C.薄荷D.白芷
10.甘缓不峻,治风通用,兼能胜湿的药是:
A.荆芥B.防风C.蝉蜕D.桂枝
11.外感风寒兼胃寒呕吐,宜选用:
A.荆芥B.防风C.生姜D.白芷
12.风寒湿邪袭表而致肢体酸痛者,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甚者宜首选:
A.防风B.羌活C.独活D.桂枝
13.外感风寒,症见头痛鼻塞,以前额眉棱骨痛、齿痛明显者首选:
A.白芷B.羌活C.藁本D.细辛
14.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是:
A.桑叶B.菊花C.牛蒡子D.薄荷
15.外散风热,内解热毒,表里双解的药是:
A.薄荷B.牛蒡子C.蝉蜕D.柴胡
16.风热表证,兼咽痛、声音嘶哑宜首选:
A.黄连B.蝉蜕C.牛蒡子D.薄荷
17.下列哪组药物既能疏散风热,又能透疹?
A.薄荷、牛蒡子、葛根B.菊花、升麻、蝉蜕
C.柴胡、牛蒡子、蝉蜕D.桑叶、升麻、葛根
18.葛根用于湿热泻痢及脾虚泄泻,是取其:
A.渗湿止泻B.温中止泻C.涩肠止泻D.升阳止泻
19.治外感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等症,应首选:
A.麻黄B.葛根C.桂枝D.淡豆豉
20.既能解表,又能除烦的药是:
A.薄荷B.柴胡C.淡豆豉D.荆芥
21.紫苏、荆芥、薄荷入煎剂应:
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
22.葛根、升麻、柴胡都具有的功效是:
A.解表,透疹B.解表,升阳C.解表,疏肝解郁D.解表,清热解毒
23.柴胡忌用于:
A.肝气郁结证B.气虚下陷证C.伤寒邪在少阳证D.肝阳上亢证
24.辛夷的药用部位是什么,入煎剂宜?
A.根,包煎B.花蕾,包煎C.花蕾,先煎D.花序,包煎
25.性温有小毒,善于治疗鼻渊头痛的药是:
A.白芷B.细辛C.辛夷D.苍耳子
二、多项选择题
1.麻黄的适应证:
A.风寒表虚证B.风寒表实证C.肾不纳气的喘咳D.水肿兼表证
E.风寒痹证
2.桂枝可用治:
A.风寒感冒B.寒凝血滞诸痛证C.痰饮蓄水证D.心悸
E.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3.紫苏、生姜的共同功效是:
A.解表B.行气宽中C.止呕D.解鱼蟹中毒E.温肺止咳
4.治鼻渊常用的药物有:
A.桂枝B.白芷C.苍耳子D.辛夷E.细辛
5.桂枝温经通阳的功效可用治:
A.胸阳不振,胸弊胸痛B.风寒湿痹,关节疼痛C.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D.经寒血滞,经闭痛经E.心脾阳虚,水湿停饮
6.风寒,风热表证均可选用的药物是:
A.麻黄B.荆芥C.防风D.淡豆豉E.细辛
7.解表药中可以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的药物是:
A.薄荷B.蝉蜕C.葛根D.柴胡E.升麻
8.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的药物有:
A.薄荷B.蝉蜕C.桑叶D.菊花E.柴胡
9.善于治疗鼻渊证的药物有:
A.白芷B.细辛C.苍耳子D.辛夷E.牛蒡子
10.细辛的适应证有:
A.阳虚外感B.鼻渊头痛C.牙痛、痹痛D.寒饮喘咳
E.风寒偏正头痛
11.具有解表、解毒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葛根C.升麻D.柴胡E.菊花
12.入煎剂不宜久煮的药物是:
A.紫苏B.荆芥C.薄荷D.桑叶E.桂枝
13.解表又治疗风寒湿痹的药物有:
A.桂枝B.白芷C.羌活D.防风E.藁本
14.解表又兼治脾胃的药物有:
A.桂枝B.紫苏C.麻黄D.香薷E.生姜
三、填空题
1.凡以,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可以分为,两类。
2.麻黄主归经,能发汗解表,,。
发汗解表宜用,宣肺平喘宜用。
3.桂枝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配同用,治疗风寒表虚有汗证,常配同用。
4.“呕家圣药”是指,“夏月麻黄”是指,“治风通用药”是指。
5.羌活善于治疗太阳经头痛,且善于治疗风寒湿痹,尤以疼痛者佳;
藁本善于治疗太阳经头痛,白芷善于治疗阳明经头痛;
细辛善于治疗头痛。
6.牛蒡子的功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又,且性偏滑利兼可。
7.菊花作用于肝经可以起到、、的作用。
品种有三,其中黄菊花多用于,白菊花多用于,野菊花多用于。
8.治疗少阳证的要药是,功能,,。
四、名词解释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3.调和营卫
4.升阳举陷
五、判断题
1.麻黄为平喘要药,可配伍用治各种咳喘证。
2.桂枝常配伍大枣调和营卫。
3.紫苏、荆芥、薄荷、辛夷入煎剂应后下。
4.治疗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便秘者,最宜用薄荷。
5.薄荷、柴胡均可以疏肝解郁。
1.使用解表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比较麻黄、桂枝;
桑叶、菊花;
荆芥、防风功效应用异同点。
3.试述薄荷、柴胡的功效应用。
4.葛根、升麻、柴胡均能升阳,含义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
一、
1.C2.B3.C4.C5.B6.B7A.8.C9.A10.B11.C12.B13.A14.D15.B16.B17.A18.D19.B20.C21.B22.B23.D24.B25.D
1.BDE2.ABCDE3.ACD4.BCDE5.ABDE6.BCD7.AD8.CD9.ABCD10.ABCDE11.ACE12.ABC13.ABCDE14.BDE
1.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或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
2.肺、膀胱;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生用;
蜜炙用
3.麻黄;
白芍
4.生姜;
香薷;
防风
5.后头牵连项部;
上半身;
肩背肢节;
巅顶;
前额及眉棱骨、鼻渊;
偏正头痛及鼻渊头痛
6.解毒消肿;
通利二便
7.清肝热;
平肝阳;
益肝阴;
疏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8.柴胡;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四、
1.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属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3.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
解除风邪并调整营卫失和的治法。
风邪自表而入,可导致营卫失调,表现为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等症。
常用桂枝解肌发汗而通卫,白芍敛阴而和营,两药合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营卫得和,则诸症自解。
4.升阳举陷:
升阳举陷:
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阳举陷,亦称升举中气、升提中气、升举阳气。
药如升麻、柴胡。
1.误(虚喘慎用)
2.误(配伍白芍调和营卫)
3.误(辛夷应包煎)
4.误(最宜用牛蒡子)
5.正
六、
1.各论第一章重点内容五。
2.各论第一章归纳总结1、8、4。
3.各论第一章重点内容八、1、7。
4.葛根、升麻、柴胡均能升阳,含义是否相同?
不同,葛根:
升阳止泻——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症。
第二章【测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石膏的归经是:
A.肺、肝经B.心、肝经C.肝、胃经D.肺、胃经
2.石膏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常与其相须为用的药是:
A.知母B.栀子C.芦根D.天花粉
3.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
A.石膏B.知母C.栀子D.芦根
4.既清气分热,又清血分热的药物是:
A.石膏B.知母C.栀子D.夏枯草
5.天花粉的药用部位是什么,临床配伍反什么?
A.花蕾、乌头B.花粉、乌头C.块根、乌头D.根茎、乌头
6.药用部位是果穗,能清肝火,散郁结的药物是:
A.苦参B.龙胆草C.夏枯草D.谷精草
7.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肺热的药物是:
A.黄芩B.黄连C.黄柏D.苦参
8.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泻心火、泻肝火,清胃热的药物是:
A.淡竹叶B.连翘C.黄芩D.黄连
9.功能清热燥湿,尤善治疗下焦湿热、阴虚发热的药物是:
A.苦参B.龙胆C.秦皮D.黄柏
10.黄柏、知母都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B.清热凉血C.清热解毒D.既清实热、又退虚热
11.善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A.龙胆草B.苦参C.夏枯草D.黄芩
12.肠胃湿热泻痢首选:
A.黄连B.白头翁C.马齿苋D.鸦胆子
13.药用部位是花蕾,为清热解毒之通用药,治阳性疮疡之要药是指:
A.金银花B.连翘C.菊花D.辛夷
14.有“疮家圣药”之称的是:
A.金银花B.连翘C.蒲公英D.紫花地丁
15.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尤善治乳痈肿痛,是指:
A.蒲公英B.紫花地丁C.红藤D.败酱草
16.内外痈均治,但长于治疗肺痈吐脓,是治疗肺痈咳吐脓血要药的是指:
A.鱼腥草B.红藤C.败酱草D.蒲公英
17.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是指:
A.黄连B.白头翁C.红藤D.白花蛇舌草
18.功效解毒利湿,通利关节,解除汞毒,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功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是指:
A.茯苓B.土茯苓C.绿豆D.熊胆
19.蒲公英除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外,还能:
A.化湿B.除湿C.利湿D.燥湿
20.入汤剂不宜久煎的药物是:
A.败酱草B.地锦草C.鱼腥草D.石膏
21.二花是指:
A.金银花B.菊花C.款冬花D.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