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20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docx

小儿推拿复习提纲

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线状的穴位分别有哪些,定位如何?

头面部:

1、天门: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

一直线

2、坎宫(眉弓):

自眉头起沿眉

向眉梢成一横线

3、天柱骨: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

椎穴成一直线

4、桥弓:

自耳后翳风穴至锁骨

上窝缺盆穴成一直线

上肢部:

5、大肠:

示指桡侧缘,自示指

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6、小肠: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

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7、四横纹:

手掌面示、中、环、

小指第一指骨间关节横纹处

8、小横纹:

手掌面示、中、环、

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9、大横纹(手阴阳):

仰掌,掌

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

指端称阴池

10、掌小横纹:

手掌面小指根下,

尺侧掌纹头

11、肾纹: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

骨间关节横纹处

12、内八卦:

手掌面,以掌心为

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

为半径所作圆周

13、外八卦:

掌背外劳宫周围,

与内八卦相对

14、三关: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

池成一直线

15、天河水:

前臂正中,总筋至

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16、六腑:

前臂尺侧,阴池至肘

成一直线

胸腹部:

17、胁肋: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背腰部:

18、脊柱: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19、七节骨:

第4腰椎至尾椎骨

端(长强)成一直线

下肢部:

20、箕门: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

至腹股沟重点成一直线

小儿特定穴中五经穴(脾肝心肺肾)的定

位和补泻操作方法方向,作用。

脾经:

拇指末节罗纹面

补脾经:

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等

清脾经:

自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清热利湿,化痰止呕;湿热熏蒸,皮肤

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

肝经:

食指末节罗纹面

补肝经:

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宜清不宜补,需补后加清或补肾经以

滋水涵木

清肝经:

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作用:

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

中指末节罗纹面

补心经:

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宜清不宜补,防引动心火。

气血不足

而兼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则补

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清心经:

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掐心经,心火旺盛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

小便黄短,常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合用

作用:

清心热,退心火

肺经:

环指末节罗纹面

补肺经:

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

补益肺气,肺气虚损之咳嗽气喘,汗

出气短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

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

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

肾经:

小指末节罗纹面

补肾经:

旋推或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先天不足,久病

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

喘息等

清肾经:

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黄等

治疗腹痛腹泻的穴位有哪些?

1、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所致腹泻痢疾,

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肾虚久泻。

2、大肠:

示指桡侧缘,自示指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补大肠:

从示指尖直推

向虎口;清大肠反之。

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

1

泻;清大肠能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清大肠用于湿热、积食留滞肠道、身热腹痛、利下赤白、大便秘结。

3、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

用指端揉成

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跟称推板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血止

吐。

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

板门推向

掌横纹止泻,掌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吐,

4、大横纹(手阴阳):

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分阴阳:

总筋向两旁分推,用于阴阳

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

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

呕吐等

合阴阳:

自两旁向中间合推。

用于痰结咳嗽,胸闷等

5、三关: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

线

推三关:

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

大推三关:

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段推向肘

作用:

补血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气血虚弱,命门

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

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

6、璇玑:

天突下一寸,胸骨柄中央。

操作:

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沿胸肋分推后自鸠尾处向脐

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称开璇玑。

胸5次,开璇玑50次。

作用:

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消食止泻。

发热、气急、痰喘、胸闷、呕

吐、厌食、腹泻等

7、上脘:

前正中线,脐上5寸

操作:

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上脘;用四指摩,称摩上脘。

揉100

次,摩5min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多症

8、中脘:

前正中线,脐上4寸,或脐与

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下往

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揉或推100

次,摩5min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于泄泻、

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推

委婉自上而下可补胃气,主治胃脘上

逆,嗳气,呕恶等。

9、腹:

腹部。

操作:

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逆时针方向为补,顺

时针方向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

泻。

分推100次,摩5min。

作用:

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

摩腹、分推腹阴阳健脾和胃,

理气消食,对小儿腹泻、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

果好。

治疗腹泻为逆时针方向

10、脐:

肚脐正中。

操作:

用中指端揉,称揉肚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示、中三指抓肚

脐并抖动脐部,称抖脐;用示、中、

环指三指搓摩脐腹部,称搓脐;自脐

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

揉、摩、搓、抖、推、均3-5min。

作用: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

疳证。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

龟尾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

疗腹泻。

搓、推脐用于治疗蛔虫团肠

梗阻。

11、天枢:

脐中旁开2寸

操作:

用示指或中指揉之称揉天枢,用两手拇、示二指捏挤至皮下轻度淤血为

止,称捏挤天枢。

揉100次,捏挤至

局部淤血为度。

作用:

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常与脐合用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及消化功能

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腹胀、食积、大便秘结等。

治疗腹痛,多与拿肚角

配伍,或先用针刺继用捏挤法。

12、丹田:

小腹部,脐下2寸到3寸之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丹田;用掌摩穴处,称摩丹田。

揉50次;摩

5min。

作用:

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的腹痛、疝

气、遗尿、脱肛等。

13、气海: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气海;

用拇指或中指端点、按,称点气海或

按气海。

揉100次,点、按均5次。

作用:

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止各种腹痛要穴,尤以虚寒腹痛效果更佳。

常用

于肠痉挛、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

多与按揉大肠腧、足三里等配用。

14、关元: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关元,用艾条灸之,称灸关元。

揉100次,

用艾条灸3-5min,或以局部红润为度。

作用:

培补元气,温肾壮阳。

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痢疾等,多与补肾经、

按揉足三里配用。

15、肚角:

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

拇、示、中三指作拿法,称拿独家哦哦;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3-5次。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拿、按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尤以寒痛、伤食痛

效佳。

刺激较强,3-5次即可。

16、三焦腧:

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揉三焦腧100次

作用:

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常与按揉足三里,揉脾腧,补脾经,

摩腹合用,治疗腹胀、腹痛、腹泻、

呕吐等症

17、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

揉肾俞,揉100次

作用:

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用于肾虚腹泻或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证,多

与揉上吗、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18、大肠腧: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揉大肠腧,揉100次

作用:

调理肠府,常与补脾经,揉脾腧、按揉足三里合用,治疗腹泻,便秘等。

19、七节骨:

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

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

骨和推下七节骨。

50次

作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

通便,用于唱喏便秘或立即等。

腹泻

属虚寒者不可用此法。

20、龟尾:

尾椎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100次

作用:

通调督脉经期,通调大肠。

止泻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

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21、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

一横指处。

操作:

用拇指端按揉,30次

作用:

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强壮身体,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配合治疗脾虚

腹泻,与捏脊、摩腹配合应用于小儿

保健。

22、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

缘一条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清脾胃湿热,利尿止

泻,用于新病实证,湿热内蕴而见少

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

运水入土:

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拇指根;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用于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

疾、疳积、便秘等

主清热、发汗的穴位有哪些?

1、天门: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开天门: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大开天门: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

至囟门30-50次

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外

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

2、坎宫(眉弓):

自眉头其沿眉向眉梢

成一横线

用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30-50次

(推坎宫、推眉弓、分头阴阳)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外感

发热,头痛

3、太阳:

眉梢后凹陷处

推太阳:

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外感

风热)揉太阳:

中指端揉(外感风寒);

30-50次

疏风解表,清热,名目,止头痛;外

感发热、头痛、惊风、目刺痛等

4、耳后高骨:

耳后如发髻高骨下凹陷处

两拇指或中指按揉:

揉耳后高骨

50-100次

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感冒头痛、烦

躁不安、惊风等

5、风池:

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处,

与耳垂相平

拇、示二指按揉或用拿法,称揉风池

和拿风池5-10次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感冒、头痛、

发热、目眩、颈项强痛等症,配合推

攒竹、掐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

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恶寒等

表实证。

表虚证不宜用本法。

6、天柱骨: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

线

用拇指或示、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称

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沿蘸水自上向下

刮,称刮天柱骨。

推300次,刮至皮

下瘀紫。

降逆止呕,祛风清热。

呕吐、恶心和

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7、二扇门:

掌背中指指根两侧凹陷处

用拇、示二指甲同时掐之为掐二扇

门,拇、示二指同时按揉为揉二扇门。

掐5次,揉100次,发汗效法

发汗透表,退热平喘;用于外感风寒,

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合用,平素

体虚易感者

8、外劳宫:

掌背第2、3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