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1919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部组曲由二十首小曲组成,开始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其后是布莱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种形式的舞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

乐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圆号、小号等。

  现在我们演奏和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的原作,而是后来英国曼彻斯特的哈莱乐队指挥哈蒂(Harty)爵士为近代乐队所改编的乐曲,共有六个乐章:

快板、布莱舞曲、小步舞曲、号角舞曲(一种古代的三拍子舞曲)、行板、坚决的快板。

由于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巧而流传后世。

第一乐章为庄严的序曲,乐曲气氛活泼热烈,开始由圆号与弦乐器共同奏出轻盈的同音反复和华美的颤音,相互对答。

第二乐章为舞曲般的旋律,气氛轻松舒展。

这里选录的第二主题为小调,抒情性很强。

  第六乐章为坚决的快板,威武雄壮。

这一部分是全曲最为精彩的篇章。

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第一乐章主题

维瓦尔第(1678-1741)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

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

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

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

“……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力下心当神职人员。

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

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

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

接着他就当上了S.MariadellaPietà

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孤儿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

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的器乐作品。

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

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海顿第103“鼓声”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子

“鼓声”这个绰号源自第一乐章的引子,它破天荒地从定音鼓的一串滚奏开始:

海顿第103“鼓声”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在这个深沉的、带点神秘又带点悲壮感的引子之后,宛如阳光穿透阴云一般,主题欢快地出现了,它轻快的节奏带有舞蹈性,与引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顿第103“鼓声”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副题

在一个响亮有力的连接段之后,音乐从原来的bE大调转到了bB大调上,这里的副题更加活泼美丽,带有弹性的舞曲节奏使人有起舞的欲望。

除了在交响曲领域有重大成就以外,实际上海顿还应该被称作“弦乐四重奏之父”--这种室内乐体裁的模式也是在海顿笔下确立的,四个乐章的速度和风格与交响曲一样,但它只有四件弦乐器:

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要用这么少的乐器写出丰富多彩、意蕴深刻的音乐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们写笔画最少的字一样。

海顿一共写了80多部弦乐四重奏,起初他和别人一样,总是让第一小提琴担任主旋律,另外三件处于陪衬地位。

后来他逐渐找到了让各个声部以平等地位相互“对话”的办法,使音乐听上去有了内在张力和更加丰富的音响变化,每件乐器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海顿“皇帝”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主题

“皇帝”四重奏(Op.76,No.3)是海顿最受欢迎的室内乐作品之一,这个名字来源于第二乐章,其主题原来是海顿根据奥地利民歌而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吾皇》,在这里被当作变奏曲主题,在它之后四个变奏突出了四件乐器的特色,并显示了海顿精致的笔法。

主旋律是“如歌的柔板”,优美深情:

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奏主旋律,另外三件乐器给以伴奏。

海顿(Haydn,1732-1809)海顿的历史贡献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交响曲,通过自己的实践,对这种体裁从具体结构到整体风格都有了更加完整的确立,并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被世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作品各种器乐、声乐作品,仅交响曲就有104部(一说108部)之多。

他将交响曲规范为全曲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以一个缓慢深沉的引子开始,接下来是热情明朗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慢速的,从容安详,或是内省式的或是抒情亲切的。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或中速,采用当时盛行于欧洲宫廷的小步舞曲风格(不过海顿的小步舞曲常常带有民间幽默质朴的特色)。

第四乐章又是快板,音响辉煌,情绪热烈,它是全曲的总结性乐章。

在这104部交响曲中,有不少带有“绰号”,这是人们根据其中的某个特征或是联想而添加在作品上的,实际上海顿的交响曲属于“纯音乐”,即没有任何音乐以外的描述对象。

他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有:

第45“告别”、第92“牛津”、第94“惊愕”、第100“军队”、第101“时钟”、第103“鼓声”、第104“伦敦”等。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咏叹调“男子汉应该去当兵”

这首咏叹调幽默轻快,旋律简单却充满了灵感,乐队伴奏也非常生动,当唱到“翻山越岭跨过草原,没有音乐为你伴奏,只有军号声音嘹亮”时,莫扎特让小号模仿军队的号角声,妙趣横生。

它的结构是回旋曲式,下面是多次出现的主要主题:

歌词:

现在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如今你论年纪也不算小。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再不要一天天谈爱情。

再不要梳油头、洒香水,再不要满脑袋风流艳事。

四幕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由洛伦左。

达。

彭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部与第二部改编而成,由莫扎特作曲。

剧本情节:

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丽娜的女侍苏珊娜。

生性放荡的伯爵对妻子不忠而追戏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

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戏,又不便公开冒犯。

后来,在费加罗及伯爵夫人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与胆略,迫使伯爵在夫人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好的行为赔罪,苏珊娜通过自己的斗争终于与费加罗喜结良缘。

莫扎特《安魂曲》中的《降福经》

在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宗教体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尤其是他那部因死神突然降临而差一点点没有完成的《安魂曲》,是一部非常动人的作品,它集中表现了莫扎特的宗教观,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对他生命的总结。

我们以其中的《降福经》(Benedictus)来结束对莫扎特的介绍。

它由四重唱小组(两个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与合唱队演唱,歌词是:

奉主名来的,当受赞美。

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莫扎特(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5岁开始创作,8岁时写了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时写了歌剧。

莫扎特共写有22部歌剧,其中上演率最高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

璜》和《魔笛》。

这三部歌剧都是维也纳时期的杰作。

在协奏曲领域,莫扎特有着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他为自己的音乐会写了大量钢琴协奏曲,此外还有小提琴、长笛、圆号、单簧管协奏曲,都是历代独奏家的保留曲目。

与“交响乐之父”海顿相比,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大胆、新颖。

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第39、40和41交响曲)均属他最优秀代表作之列,它们写于1788年6月到8月的6个星期之内。

第39交响曲明朗优雅,富于乐观精神,第40交响曲交响曲充满不安和奋争,带有悲剧性色彩,第41交响曲则因其辉煌的英雄性气概被人们誉为“朱庇特交响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第一乐章开始于两个强有力的全奏和弦,之后,主题出现了,这是由主和弦的分解构成的旋律,就像是军队的号角声。

起初力度很弱,但贝多芬让它逐渐发展、升华,终于变成了气势宏伟的召唤。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题

高潮之后,贝多芬笔锋一转,引出了色彩较为柔和的副题,但由于节奏动力仍然保持着,音乐继续强有力地向前推进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结束部

接下来的第三个素材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就是呈示部中的结束部主题。

它也是由主和弦的分解构成的号角式音调

贝多芬(Beethoven,1770-1727)德国作曲家。

集古典主义

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

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

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

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Lieder)与舞曲。

这些

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作于1803-1804年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被看作欧洲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交响曲有着如此深刻而强烈的精神,表现出如此博大的胸襟和广阔的社会内涵。

完成之时,贝多芬在封面郑重地写上了给法国革命领袖拿破仑的献辞,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怒地擦掉了这行字,重新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实际上这部作品并不是对拿破仑的赞颂,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是所有为正义、真理和自由献身的英雄。

除了交响曲外,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比海顿和莫扎特表现出更加宏大、深邃的精神,力度更强,音域更宽,各乐章之间的反差更大,作为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钢琴这件乐器在他手中具有了交响性意味。

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常被演奏的是“悲怆”(Op.13号)、“月光”(Op.27之2)、“暴风雨”(Op.31之2)、“华德斯坦”(也叫作“黎明”,Op.53)、“热情”(Op.57)等。

这些名称有些是音乐表情术语,有些是人们根据想像附加上去的,甚至还有人为它们编出了动人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月光奏鸣曲”故事纯属杜撰)。

“月光”是一部很别致的奏鸣曲,它不像传统惯例那样以热情的快板开始,而是从一个“柔板”乐章缓缓地开始。

在有如湖水涟漪般的伴奏音型之上,是一条舒展柔和的旋律: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

这个乐章粗听起来似乎一直很平静,没什么情感起伏,因为它的伴奏音型始终保持着,几乎没有一点变化,但如果听得仔细,会感受到在平静的旋律和“涟漪”下面有着深沉的情感和力量。

音乐从开始的沉静逐渐变得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归为一片宁静,这其中有憧憬、渴望,也有忧伤,这是通过和声、调性色彩的明暗变化造成的。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主题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非常轻快,跳跃的音符和纯净的音响令人愉快。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中段旋律

中段的音响变得有点沉重,节奏也不大平稳,似乎在内心有某种不安的因素。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主题

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急板”,奏鸣曲式。

这里乐思喷涌而出,情绪非常激动,甚至有点狂躁,主题是从下而上冲击的分解琶音加上强奏的和弦:

奔腾跳跃的音型有如无法控制的激流一样宣泄着作曲家心中的情感,除了很少几次短暂的停顿,在整个第三乐章中它一直保持着。

乐章的副题是一条稍稍舒展的旋律,但伴奏声部的快速音型使它也具有一种向前奔涌的动力: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束部

整个乐章都是充满激情的,直到将近结束时才出现了略带一个幻想性的节奏松散的片段,而这也只是为了最后的冲刺所作的铺垫,全曲结束在急速的浪涛中。

贝多芬这部早期钢琴奏鸣曲已经充分表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钢琴这件乐器被他赋予更加丰富和宽广的表现力。

1823年,处于孤独和贫困中的贝多芬完成了他的巨作:

《第九交响曲》。

这是一部可以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作品。

第一乐章是严峻、激烈的快板,有如艰苦的人生搏斗;

第二乐章是速度很快的、充满活力的谐谑曲,它体现了青春的力量与奋发的精神;

第三乐章是如歌的柔板,它是哲理般的沉思与美好的冥想。

这三个乐章都是为第四乐章、即全曲的中心所作的长长的铺衬,正像人类在到达美好境界之前所必须走过的漫长道路一样。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

《饮酒歌》,它是第一幕中的一首男女声二重唱加合唱。

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歌词大意是:

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

这样的欢乐时刻虽然美好,但真实的爱情更宝贵。

眼前的幸福且莫错过,大家为爱情干一杯。

请看那香槟酒在杯中翻腾,就像人们心中的爱情。

让我们为爱情干杯,再一干杯!

好花若凋谢不会再开,青春若逝去不会再来;

今夜好时光大家不要放过,举杯吧,庆祝欢乐!

让东方美丽的朝霞透过花窗,照在狂欢的宴席上!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

《我要生活在欢乐里,把痛苦的岁月消磨》

在这首充满幸福憧憬的咏叹调之后,是一个突然的转折--她从美梦中惊醒过:

不可能,不可能,这一切全是梦想!

我是这样可怜,孤独,在苦海里漂荡。

和我来往的人们个个冷酷无情,

我的结局只能是被歧视,被遗忘!

狂欢吧,永远地狂欢,这就是我的下场!

巴黎名妓薇奥列塔与世家子弟阿尔弗莱德相爱,后受到阿尔弗莱德父亲乔治.亚芒的百般阻拦。

薇奥列塔在乔治的逼迫下,写信与阿尔弗莱德断交,阿尔弗莱德见信后十分气愤和失望,并借机会羞辱薇奥列塔。

当薇奥列塔病重即将离开人世时,乔治.亚芒忏悔向阿尔弗莱德讲出实情,当阿尔弗莱德来到薇奥列塔病床前,一切都晚了,薇奥列塔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了人间。

意大利歌剧

歌剧艺术在浪漫主义时期非常受重视,它不仅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倾向,为20世纪的歌剧铺好了道路。

出现了罗西尼(Rossini,1792-1868)、威尔第(Verdi,1813-1901)、普契尼(Puccini,1858-1924等作曲家。

威尔第:

“歌剧泰斗”

从26岁起写作第一部歌剧到80岁高龄完成最后一部杰作,他整整写了54年。

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其中杰作的数量和知名度:

《麦克白》、《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伊达》、《奥塞罗》、《法尔斯塔夫》,都是当今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威尔第一方面保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即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以及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充分发挥,同时他赋予歌剧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心理力量。

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

剧中有一个和卡门性格相近的人--西班牙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一曲《斗牛士之歌》把他的个性、他的冒险生涯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

干一杯,英勇的战士们,请接受我衷心的祝贺。

因为斗牛士和诸位当兵的,都一样从战斗中得到快乐。

竞技场如节日般热闹,从上到下坐满男女老少。

观众简直昏了头脑,叫喊声汇成了巨大的浪潮。

忽然间,大家都默不作声,

因为铁栏里冲出来一头牛。

它满腔怒火,撞倒马上的长枪手。

众人跃过栅栏逃命,

现在就轮到你来显威风!

法国歌剧

在法国歌剧领域里,19世纪中期的成就也很突出。

真正令人瞩目的法国歌剧作品是比才(Bizet,1838-1875)的《卡门》。

比才生前是个不幸的作曲家,除了他在巴黎音乐学院读书时曾被认为是天才学生以外,幸运就没再光顾过他。

他的作品几乎总是受到批评,演出常常以失败告终,最后一部作品就是在当时倍受责难的《卡门》,首演之后没多久,37岁的比才因心脏病去世。

舒伯特歌曲《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首爱情歌曲,歌词是雷尔斯塔甫的诗: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地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

她向你恳请,她要用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她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

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

从歌词我们可以想像到这样的情景:

月色下,一个满怀渴望的青年对着心上人的窗子唱着歌,期待幸福的会面。

舒伯特让钢琴模仿吉他的音型,为悠扬的歌声轻轻地衬托,这使画面更加生动了:

舒伯特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是为歌德长诗《浮士德》的一个场景而作的,描写陷入爱情的少女玛格丽特一边纺纱,一边期待着爱人浮士德来临的心情。

歌词大意:

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我再也不能平静。

我若失去他,就会失去生命,全世界都是我悲痛。

我终日昏昏沉沉,我的神志模糊不清。

我伏在窗前等待他经过,我走出房门,盼他来临。

他举止高尚,他仪表堂堂,他面带笑容,他目光炯炯,他言词优雅谈笑风生,他的拥抱,和他的亲吻!

我内心焦虑,思念他,我只想走上前,把他留住!

和他亲近,和他亲近,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分。

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

[欣赏提示]

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突出发展。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旋律样式非常多样化,与歌词内容和风格配合紧密。

有些是民谣式的,朴素亲切,如《摇篮曲》、《野玫瑰》、《鳟鱼》,有些是戏剧性的,如《魔王》、《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有些是虔诚纯真的,如《圣母颂》,还有些像诗一样令人陶醉,如《水上吟》、《你是安宁》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音乐并不完全依附于歌词,而是赋予这些诗歌以新的、音乐的灵魂,音乐本身是独立完整的,因此可以被当作无词的器乐曲来演奏。

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舒伯特还特别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它起着气氛渲染、情景描绘的作用,成为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了歌曲创作外,如交响曲、室内乐领域里他也都有非常优秀的作品。

钢琴曲在19世纪有两种类型:

一是篇幅短小的乐曲,技术上不是很难,灵感十足,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

这类可爱的小曲是音乐会上受欢迎的曲目,也是家庭音乐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另一类表现出演奏家对炫技的兴趣,他们在音乐会上以惊人的力度、速度和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技巧令观众狂热。

19世纪在钢琴创作和演奏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首推肖邦和李斯特。

标题音乐:

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

该词为李斯特所创。

李斯特(1811.10.22--1886.7.31)奥地利作曲家。

被誉为“钢琴之王”。

他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体裁:

交响诗(symphonicpoem)。

它是单乐章的、带有标题的管弦乐体裁。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又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

  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四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新潮”作曲家,他们的观念和创作对于整个19世纪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主题:

这个素材第一次出现于引子,它以弦乐低沉的音色提出疑问: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请注意:

主题的前面三个音是核心材料,特点是下行二度后上行、四度,后面的变形主要以这个框架为基础)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主题第一变形

在节奏缓慢、情绪深沉的引子之后,李斯特突然将速度加快,主题变得严峻而强烈,铜管坚定的音色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

当“暴风雨”过去,大地重又恢复了宁静,我们会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花香鸟语,天边彩虹,或者感受到闯过难关的诗人那充盈内心的幸福。

这里是一个新的音乐素材: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主题第六变形

当我们再一次听到第一变形那严峻辉煌的声音时,音乐到达了最后的高潮,这里似乎是在向世界宣告:

人生虽然短暂,但它应该是一曲乐观的英雄的凯歌。

肖邦bA大调“英雄”波洛奈兹,Op.53

波洛奈兹舞曲是波兰古老的舞曲体裁,强有力的节奏和挺拔的旋律具有英雄气概。

在肖邦的12首波洛奈兹舞曲中,最著名的是bA大调“英雄”Op.53(“英雄”是他人根据作品气质起的绰号)。

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No.3

肖邦(1810-1849)波兰人。

是19世纪波兰最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

人们雅称他为“钢琴诗人”

肖邦9岁时在华沙举行首场公开音乐会,被人们称为“新莫扎特”,19岁在维也纳举行了两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开始获得国际性的声望,21岁时肖邦来到巴黎,在那里渡过了辉煌而又忧伤的一生。

肖邦在他的一生中只为他喜爱的钢琴写作,在肖邦笔下,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他的创作中最能显示他才情的,要属他的小型体裁的乐曲,如夜曲、马祖卡、波兰舞曲、前奏曲、练习曲。

◆练习曲——原本是乐器演奏者手指训练的乐曲。

肖邦提升了练习曲的表现力,他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手指训练的教材,而是可供音乐会欣赏的乐曲。

a、《C小调“革命”练习曲》b、《E大调“离别”练习曲》

◆玛祖卡——原本是波兰民间常见的“社交性”的群众舞曲。

肖邦的玛祖卡虽然有着跳舞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