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1696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  )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  )

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

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

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此图为教材原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燕国,④为秦国。

3.D [解析]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是秦孝公。

4.A

5.C [解析]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军事上的改革为: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结合题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A [解析]题中“没有凭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7.A [解析]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可判断出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8.B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四川成都平原”和“涓涓清流”可判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这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9.[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可知,商鞅主张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材料二中内容直接与农民和士兵相关,其他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

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商鞅。

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

1.[2017·

玉林市玉州区期中检测]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记载中描述的应是(  )

A.都江堰B.长江三峡C.长城D.灵渠

2.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

A.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3.[2017·

柳州市期末考试]在公元前356年后的秦国,一个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这得益于(  )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盘庚迁殷D.农民起义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  )

5.[2017·

南宁市八中段考]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国家之间争夺激烈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6.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7.[2017·

南宁市八中段考]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齐国的位置应是(  )

8.2017·

南宁市八中段考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马陵之战B.涿鹿之战

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

9.[2017·

柳州市期末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

1-9:

ABBACBABC

10.

(1)商鞅。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检测(解析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 

A. 

增强国力 

B. 

任用贤能之士 

C. 

废除分封制 

D. 

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目的。

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力,而任用贤能之士只是一个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C、D两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差太远。

故选A。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变法的目的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农具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你知道铁农具的使用,最早是在何时( 

夏朝 

秦朝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答案】C

【解析】【分析】春秋中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

根据《管子》一书的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已经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从事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铁农具使用的认识。

3.下图是某地书法石刻,下列中国古代工程与它有关的是(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治水思想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建设思路

李春设计赵州桥的巧妙思想 

明成祖营建北京故宫的构想

【解析】【分析】李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秦国 

魏国 

齐国 

楚国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中的方位是秦国在西面,燕国在北边,赵国、魏国和韩国居于中间,齐国在东面,楚国在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不通过难度适中。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奖励耕织 

土地私有 

建立县制 

奖励军功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战,按照军工大小授予爵位,这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适中,还可以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6.下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消除了岷江水患 

③修建于春秋时期 

④灌溉了大片田地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一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中的内容: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可知,都江堰的修建是在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时期,故③是不正确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消除岷江水惠,造福于两岸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①②④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都江堰的组成、修建情况、作用和影响。

7.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是春秋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②位于岷江中游③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②③④ 

②④ 

①②③④ 

①②④

【解析】【分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的基本解法是用排除法,在下面的①②③④中找出一个或两个与题目不符的排除,一般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答案就会得出了,分析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题目中①说是春秋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明显不对,排除①,

选项中只剩下A,B两项了,关键是分析③对不对,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红。

所以②对,该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辨别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题型,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这种题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排除法,分析题目中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把题目所给的①②③④中和题目不相符的排除掉,一般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8.《华阳国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修建者是(  )

李春 

郑国 

鲁班 

李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

9.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诸侯争霸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前进;

再加上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社会改革.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原因。

1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孝公重用商鞅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中等。

11.史书记载:

“每岁插秧毕,蜀(四川)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

”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A.李冰

B.李世民

C.李春

D.李纲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

学生还需掌握主体工程:

①分水鱼嘴:

分水工程;

②飞沙堰:

泄洪排沙工程;

③宝瓶口:

灌溉工程;

用途:

都江堰是用于防洪和灌溉的水利工程。

1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商朝 

春秋 

战国

【解析】【分析】铁制农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故选C。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除了铁农具的使用外,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也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13.“它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这句话中的“它”是指( 

长城 

灵渠 

都江堰 

大运河

【解析】【分析】根据题文中的关键信息“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答案为C。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识记有关知识。

14.春秋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农业技术的进步 

水利工程的兴修 

农业产量的提高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5.下面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 

楚国 

晋国 

燕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齐国和燕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ABD项不符合题意。

晋国在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一分为三,分为了赵国、魏国和韩国,是为“三家分晋”,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

抓住信息“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是解题的关键,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赵国、魏国和韩国。

所以,晋国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1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②③④   

【解析】【分析】①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社会转型,瓦解了周王朝的统治。

所以①是错误的,排除①,所以答案选择B。

【点评】铁器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各国的变法,促进了社会进步。

17.我国许多古代遗址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请你指出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故宫 

北京人遗址

【解析】【分析】做此题关键看材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都江堰成功的解决了水患,把自然灾害变为有利农业发展的防洪灌溉的工程,BCD不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可以利用排除法。

18.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都江堰修筑在岷江流域 

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修建于秦朝时期

【解析】【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属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而秦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21年,因此D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19.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余秋雨笔下“了不起的工程”是指( 

大运河 

长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修建于秦国时期,A符合题意;

灵渠开凿于秦朝,沟通的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B不符合题意;

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不在四川,C不符合题意;

长城位于我国北方,D不符合题意。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

二、材料分析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反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