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162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

例如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不能看做经济发达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什么样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知识要点突破

知识点1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的发展趋势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划分类型

(1)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区域类型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

为了全面地度量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比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迁移应用

1.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

(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答案】 

(1)A 

(2)C (3)B

【解析】 此题考查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内在关系。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一组是德国和日本,一组是中国和印度,这代表了两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1)题,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相应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不同的。

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

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趋缓了。

所以只有A项是正确的。

(2)题,此题直接读图判断,从图上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是增长最快的。

第(3)题,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

应该是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均GDP增长很快,而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适应这样一种经济高速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3.区域开发方式

(1)两种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

开发方式

特点

粗放型的开发方式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高水平的开发方式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的关系

区域

对外经济联系

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其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

 

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将其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上综合考虑,十分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方法点拨] 图示法记忆两种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

知识点2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区域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发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匹兹堡的发展过程

(1)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地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匹兹堡附近尽管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规模较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大大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由乡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从匹兹堡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区域开发程度低,对外联系少,某一方面的优势,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2.“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A.丰富的煤铁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答案】 AB

【解析】 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煤铁资源的开发,五大湖周围地区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

尤其是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利用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知识点3 工业化阶段

1.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特点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原因及措施

项目

内容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地位

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蓝,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过杰出贡献。

面临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振兴措施

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支持。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的主要特点

(1)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的工业区域不断扩大。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提高。

(3)美国东北部的成长阶段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 

A.积极扶植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

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

C.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障国民经济动脉畅通

【答案】 C

【解析】 解答选择题要针对题目的要求回答,注意本题考查的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A、B、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4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2.美国东北部经济的衰退

(1)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的地位显著下降。

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的衰退,既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其内部的原因。

从内部原因来看,东北工业区出现了资源衰退、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表明该工业基地发展所依赖的区域优势对工业生产发展的支持度明显下降,区域优势的弱化使该地区生产优势及产品生产成本优势丧失。

从而带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及产品生产市场优势的丧失,导致生产萎缩,而新的工业又不愿意来此落户,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的衰退。

其实质是产业的衰退和结构老化问题。

(3)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来的发展优势基本消失,其人地关系也日趋紧张。

4.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B.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答案】 D

【解析】 区域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均衡增长的趋势。

典型例题剖析

【例1】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 第

(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

(2)题,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A点的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工业化阶段;

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故正确的顺序是C—A—B。

【答案】 

(1)B 

(2)C

【例2】读意大利工业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代表新兴工业区的是     ,该地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以     经济为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生产规模是以     企业为主,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是                。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资本的集中程度     ,工业大多分散在     ,甚至     ,成为分散型工业化的地区。

【解析】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当地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

该工业区是以中小型的轻工业为主,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资本集中程度低,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答案】 

(1)B 农业 

(2)中小型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3)低 小城镇 农村

【例3】 在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也不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

材料二 自然地理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示意图

(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      和      空间的差异现象。

请分别叙述此差异产生的农业区位原因。

(2)在我国不同时段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

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       ;

在时间上,从1979~2002年我国自然条件中,       区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

(3)2002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西南、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外)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值基本相同。

这是由于       区位因素变化的缘故。

A.全球变暖   B.市场条件  C.科技水平   D.交通条件   E.农业政策

(4)材料二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内容所代表的含义。

(1)题,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各地气候与地形条件的差异,导致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大小存在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2)题,不同时期,影响农业产值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变化较大的是气候条件,而地形条件基本稳定。

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对某些自然地理条件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农业生产。

第(4)题,工业的区位优势既有自然区位,又有社会经济区位,该小题要求分析其自然区位,主要是资源条件。

【答案】 

(1)东西 南北 东西:

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和盆地、丘陵,属于季风气候区;

西部为高原山地,属于非季风区(地形因子与气候因子差异)。

南北:

南部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气候条件或水热条件差异)。

(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气候(变暖)

(3)AC

(4)资源条件,如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

【例4】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如图),回答

(1)~

(2)题。

(1)阶段一,该地“地广人稀”与“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稠密的水系                  ②黏重的土壤

③低湿的土地                  ④湿热的气候

⑤起伏较大的地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2)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  )

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

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

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

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解析】 第

(1)题,该流域为长江流域,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

季风气候,夏季都较湿热。

故选D。

(2)题,读图做出判断,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且向西延伸。

【答案】 

(1)D 

(2)D

知识网络构建

课堂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

全国)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1~3题。

1.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图文信息可知,1848年后,芝加哥因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而发展起来。

D正确。

2.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因此其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发展区位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芝加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因此借助便捷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

4.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主要工业类型是(  )

A.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解析】 深圳最初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5.东亚的东部沿海地区有韩国、我国的东部沿海、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良港多,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B.矿产资源丰富,利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C.人口稠密,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

D.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快

【解析】 题干中的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不利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6.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慢

【解析】 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以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高水平区域开发方式经济发展速度快。

7.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的工业多属于(  )

①资金密集型    ②资源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技术密集型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工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会进入到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8.下列工业部门属于技术密集型的是(  )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解析】 服装制造业和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钢铁工业属资金密集型,只有电子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匹兹堡最初只是个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

“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  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