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9147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0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docx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机械设计制造成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

 

教师手册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摘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第一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来源、目的……………………………………1

第二部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5

第三部分《机械工程专业补充标准》…………………………………………10

第四部分工程教育认证学校工作指南…………………………………………13

第五部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样本………………………………24

第六部分自评报告撰写常见疑问及解答………………………………………37

 

第一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来源、目的

一、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professionalaccreditation)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

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

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

1993年该协议扩展到5大洲的8个国家(地区),香港工程师协会(HKIE)于1995年成为正式签约组织,2007年中华台北已成正式成员,我国于2013年6月19日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准成员国。

至今,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它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EuropeanFederationofNationalEngineeringAssociations,FEANI)等前来谈判入盟问题。

二、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大专院校的本、专科招生人数超过500万人/年,2005年招生504.46万人,2006年招生546.05万人,2007年招生565.92万人,2008年招生599万人,2009年计划招生629万人,2011年招生662万人,2011年招生675万人,2012年招生685万人,其中35~36%是工科。

我国工程教育主要欠缺的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

(1)60.4%的被调查者认为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

(2)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以及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以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方面的了解;

(5)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6)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

三、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

(1)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

(2)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3)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和社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

(4)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2.制订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思想

(1)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基本质量要求:

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人才最低要求。

达到既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又有利于不同学校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

(2)与我国正在实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组织进行工程师制度改革——建立与国际等效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包括考试制度、注册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教育评估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均有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组织与专家一起进行。

(3)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国际互认机制,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全球化、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的要求,建立专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的体系。

(4)以定性为主,注意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

在建立标准、实施评价和做出决策的全过程中,依赖同行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专业判断。

(5)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放在很高的位置

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求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生成就的评估体系,重视学生在认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认证标准的基本原则——能力导向

(1)在系统、工艺和机器进行设计、操作和改进过程中,能够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

(2)具有发现并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力;

(3)具有了解并解决环境、经济和社会中与工程相关的问题;

(4)具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5)具有能够接受终生学习并促进职业发展能力;

(6)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准则;

(7)毕业生能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

4.专业认证标准内容

认证标准分为:

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四、专业认证重点考查内容

1.认证突出以学生为本

(1)办学目标定位应在学生出口描述上得到具体的体现;

(2)关于办学条件的考查与评价应从定量描述资源拥有状况转向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状况;

(3)教学过程考查除侧重过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外,应涉及内容与效果;

(4)侧重关注大多数学生状况;

(5)是否有自我改进机制是认证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6)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认证的内容。

2.考察重点——专业培养目标

(1)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

(2)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

(3)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

(4)培养目标是否与专业结构相匹配?

是否与课程体系相匹配?

(5)是否有证据说明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3.考察重点——对学生的支持

(1)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保证学生按时毕业?

(2)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

(3)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

(4)学生是否能够判断自己学习的状况?

(5)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4.考察重点——教师

(1)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

(2)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

(3)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考虑教师工作量时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它系务工作负担?

(5)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5.考察重点——课程

(1)通过课程表检查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2)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

(3)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6.考察重点——实验条件

(1)通过现场观察以及与师生交谈判断实验设备是否足够。

(2)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

(3)师生是否能方便地得到软件硬件的使用文档?

(4)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计算设备用于教学与准备?

(5)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6)实验室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程序

1.申请认证

2.学校自评

3.审阅自评报告

4.现场考查

5.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

6.认证结论

(1)EC(6):

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

(2)EC(3):

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

(3)不通过认证。

(注:

EC英文为EngineeringCriteria)

7.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报告》

8.认证结论批准与发布

9.认证状态的保持

 

第二部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2012年7月修订)

说明

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

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

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

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通用标准

1.1学生

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培养目标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

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4持续改进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1.5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