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遗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112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武穆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岳武穆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岳武穆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岳武穆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岳武穆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武穆遗书.docx

《岳武穆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武穆遗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武穆遗书.docx

岳武穆遗书

岳武穆遗书[转载]

武穆遗书--南宋

岳飞

高式国注

总论

器,上而通乎道。

(注解:

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日器。

形是人身整体形态,形而上者是精神意识思想性情,形而下者是筋骨皮肉四肢百骸,吾人练习武术,如果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练到最高的程度,就可以与思想意识相结合,拳名形意,即此意也。

)技,精而入乎神。

(注解:

技是艺术,神是玄妙,言练武功练到精巧的程度,即可进步到变化奥妙的程度。

)唯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

(注解:

独有得天下极正确的传授,再加以专诚的练习,先得其真正精巧,然后乃能进入神秘,而更进入妙玄,到此境界乃能探讨隐微,而发明新得。

)形意之用,器也,技也。

形意之体,道也,神也。

(注解:

凡属一事一物,俱各有体有用,体是有形的原动本质,用是无形的灵活作用。

而形意拳之作用,乃是器(四肢百骸)和技(招数),而形意拳的体,乃是道(神识情志)和神(隐微中的玄妙),即是以神情智慧来支配招数技巧。

)器,技,常人可习而至。

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注解:

器和技,常人可以由练习达到高妙的目的。

道和神,只有大明智的人,加以钻研的功夫,才能彻底明其究竟。

)岳武穆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沛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

(注解:

岳飞字鹏举,死后封武穆王,生前以精忠报国自誓,人品极正,刚强不屈,其人气概浩然,如同云行雨施一样,弥漫于天地之间,且其人最有聪明睿智然,故能道形意之详。

)虽全谱散佚,不可得而见。

而毫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

(注解:

但是岳飞原有的完整拳谱,已经失散不全,不能得见,仅剩下如毫如芒零星点点,流落于世上的,只此九要论而已。

)吾侪服膺形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此耳。

(注解:

吾辈对于形意拳,揣摩钻研,得到稍稍涉及到形意的边缘范围,独赖有此篇之存在耳。

)此论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辩。

(注解:

此论总共九篇,在理论上得其要领,在意义上得其精华,在词句上很是详细,而论述分析的又很清楚。

)学者有志,朝夕渐摹。

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

滥觞之流,泛为江海。

九论虽约,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注解:

有志学此者,在早晚时间,研究模仿,可以由小及大,比如由芥子之小,推进扩大到与天齐,又比如滥觞小流,可以漫延成为江海。

这九要论虽然微小简略,未尝不可通幽微而达于广泛,怎么不能达到形意之室,而升到形意之堂呢?

犹言定能得到形意内容的意思。

武穆遗书

南宋岳飞著

一要论

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

故天壤间万类众俦,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

而万殊咸归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注解:

天下事物不外聚散分合,但散的起始必有来源统系,分的终了,必有当然总归。

天地间诸多种类,纷纷扰扰,虽种类不同,总不外一本散为万殊,万殊终归一本,这是事物必然的道理。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要之诡变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

势虽不同类,而气归于一。

(注解:

谈到武事,也很繁难,其中主要,内则是气,外则是势,当在战斗之时,双方所用的一切诡诈奇异的变化,在外表,无所不是用势,在内容,无所不是用气,即便用势,虽然有诡诈奇异的不同,但是内容的用气,是一致的。

)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五脏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

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贯,乃斯之谓。

而要非强致袭为也。

(注解:

一,即是一贯,一贯即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合而为一也,不但体质合一,即其精神意识也是无所不贯。

孙子曰:

“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即犹武术之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前后相连,同此一理,但是此等行动,出乎自然,不可强制,又如不思而得,无为而成,或攻或守,随机应变,若得敌拳到来,而思抵御,则不及矣。

适时为静,寂然湛然,居其所向,稳如山岳;值时而动,如雷霆崩山也,忽而疾如闪电。

且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

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遁信犹豫之部。

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御,炮之内发,疾不掩耳。

无劳审度,无烦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故云然?

乃气

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注解:

彼此交手在无隙可乘之际,各守以静,外宜严肃,内宜清晰,与敌对立,稳重如山,一待有机会可乘,立即由静变动,如雷霆样崩发而出,虽然疾如闪电,还要精神集中,不失其静。

当在发动之际,全体上下无所不动,内不犹豫,外不悖谬,如同天雨下注,又如炮发火内发,使敌方猝不及防,此乃久练之功,临时运用,不待审度酌辨而再行动也。

孙子曰:

“守如处女,动如脱兔。

”又说:

“不动如山,难知如阴。

”同此一理。

)揆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钻仰前后之功。

故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等躐,不可急遽,历阶而升,循序而进。

而后官骸肢节,

自能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结。

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一气而已。

(注解:

揣度圣门一贯之道,世代相传,然必须其人先有多知多闻的基础,有此基础,自然心地朗阔,而再加深钻研努力向上,才有成功的效果。

古人有言,事无难易,全在自己尽心力行用功而已,不可落后。

不可冒进,要像登台阶样的上升,按秩序前进,而后五官百骸肢肢节节,自然灵活贯通,形成一体,才能得心应手,而在发散气力时,有所统御,不致撒手无着,已经分散出的气力,也能有分寸,而适合内心的号令。

看过整体的气,虽然分散在四肢百骸,而全体大用的联络,仍归一气而已。

二要论

论捶而必兼论气。

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

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吸则阴,呼则阳。

静则阴,动则阳。

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盖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此阴阳之分也。

(注解:

捶者击也。

人在出手打敌时,有发出必有收回,发则为动,收回停止为静。

凡捶必用力,必以气促使拳乃发出,然气有呼出必有吸,一呼一吸,而阴阳清浊上下升降,

随之生出,若加细分析,阳气中分阴阳,阴气中也分阴阳。

然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比如呼之后必吸,吸之后必呼。

上升到极点必要下降,下降到极点必要上升,武术进步退步,出手回手,也是一阴一阳,所以武术不能脱离阴阳。

不但武术脱离不开阴阳,凡所有事物也都脱离不了阴阳。

)何谓清浊?

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

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

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慎勿胶执。

(注解:

此篇论气,若能将清浊、升降、呼吸、出入,分别清晰,对于拳术即可心领神会,但呼吸升降,要出入自然,不可呆板固执。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

三节者,上中下也。

身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下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肱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手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为例,是故自项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下节不明,动辄跌倾。

节顾可忽乎哉。

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

然此乃按节分言者。

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

(注解:

本论大意,即气有所发,全身贯通,上下左右相互策应,分言之,则头颈背腰臀肩肘腕胯膝手足爪,发气各有所在,合言之总归一气。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夫梢者焉。

夫梢者身之余绪也。

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属笔论。

捶以内而外发,气由身而达梢。

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

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

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

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

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

似不足立论。

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

唯不必本话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

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

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梢,而肉为气之囊。

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

故必舌欲催

齿,而后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

筋梢者指甲也。

气生于骨,而联于筋。

不及乎齿,未及乎筋之梢。

而欲足乎尔者,要作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

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注解:

此节论梢。

或日发、齿、舌,本不能攻敌,爪甲虽能进攻,不过抓捏而已。

此四者对于战斗似无意义,此仍只知用力,不知用气之言也。

殊不知人当用力之际,必先发动内身之气,故有怒发冲冠,咬牙切齿,闭口藏舌而不言,或暗呜叱咤而发威,或摩拳擦掌而作式。

若自表面观之,乃本人个自发威耳。

若究其发之所以上冲,齿之所以切切,舌之所以叱咤,爪之所以摩擦,皆内身之气,有以促使之也。

)五要论

拳者,即捶以言势,即势以言气。

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

乃性之源、气之本也。

(注解:

以上数论,言气言势。

本论言气所由生,乃本之五脏,五脏各有其性,即各有其气,此言性与气之本源也。

)心为火,而性炎上。

肝为木,而形曲直。

脾为土,而势敦厚。

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

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义,而有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

乃论武事所不能离者。

(注解:

五脏之性,各有不同,分属五行各有其义。

火性炎上,心好高而喜胜,故配其属火。

木性舒散(故其枝叶四布),肝喜通畅,故配其象木。

金性刚坚,而能溶化为至柔之液体(而始终不失其坚),其变革之性,胜于水火木土,人之气,贮藏于肺,气之性至大至刚,故以金配肺。

土性敦厚(能生万物,能容万物),脾与胃合,胃能容受,消化饮食以生气血,是脾胃之性,均属敦厚,故以脾配土。

水性润下,肾司人身之水,故配。

肾象水。

其所以配五行合五脏者,取其性气之用,非所其有形之质也。

)其在内也,胸为肺,乃五脏之华盖。

故肺动,诸脏不能静。

两乳之中为心,而护以肺。

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

心为君火,心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

两肋之间,右为肝左为脾。

背脊十四节为肾位,分五脏而总系于脊。

脊通一身骨髓。

而腰为两肾之本位,故肾为先天第一,尤为诸脏之源。

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

(注解:

五脏在内部,各有固定位置,肺居最上如同华盖,肺下为心,心下为胃,胃左为脾,胃右为肝,心则居中为主也。

脊骨通一身之髓,自上而下,第十四椎处为命门,命门左右各一肾,故日两肾之本位在腰。

肾为先天之本,为诸脏之源,肾水足,则五脏俱足,故拳经谓主宰于腰也。

)然五脏之存于内者,虽各有定位,而机能又各具于周身。

颈项脑骨背皆肾也,两耳亦为肾。

两唇两腮皆脾也。

而发则为肺(医书日肺主毛皮),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头面之主脑(前额内部即是大脑),不啻为一身之座督矣。

印堂者为阳明胃气之冲。

天庭性起机由此达(此句费解,恐有错误)。

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手足各有太阳,阳明,少阳,三经故日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两目皆为肝。

细绎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

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

实为五脏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

鼻为中央之土,万物滋生之源,实为中气之主也。

人中,乃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而为至要之所。

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

上与天庭相应,亦肾位也。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导途,气血之总会。

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领要。

两乳为肝,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

两肩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胫、肾。

膝与胫皆肾也。

两脚跟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各部,突者为心,陷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连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

脾。

(注解:

五脏虽各有定位,然其机能作用,则周布全身。

统领顶脑骨背,以及两耳,皆属于肾。

唇与腮皆属肺。

医书谓头为诸阳之会,故天庭为六阳之首,其精华荟萃于头面。

又手阳明经起于手,循臂上行至面,内行属大肠。

足阳明经,起于面,而循胸下行属胃,会于天庭。

而内部生发之气,由肾循命门,上脊背经项颈额,而达于六阳,亦会于天庭。

又由面部地阁上经人中,过印堂,亦与天庭相会。

五脏之气,不但达头面,而且达于四肢,不但定位于胫臂手足,而且流着于筋骨皮肉。

玩味本文“突者为心,陷者为肺,骨之露处为肾,筋之连处为肝,肉之厚处为脾”等句,则周身与五脏无一处不是连接。

)象其意,则心如猛虎,肝为箭,脾气爆发似雷电,肺经翕张性空灵,肾其伸缩动如风。

其用为经,制经为意,临敌应变,不识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会,洵非笔墨所能预述者也。

至于生克冶化,虽有他编,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断断之于一经一络节节而为之哉。

(注解:

心如猛虎,肝如箭,言其勇猛直前也。

脾气暴发似雷电,言其速且疾也。

肺经翕张性空灵,言随机应变,敌人莫测也。

肾其伸缩动如风,言其进退自如也。

其用为经,是作用不外经常之道,但经常之道须有变化,变化须有节制,故日制经以意,意之所动,信手从心,操纵自如,欲求如此成就,须明生克冶化,追求其中要领,其要领无他特殊,只是把五官百体锻炼成为一体,把四体三心合成一气,何必固守一经一络一支一节分割运用。

)六要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此为六合。

左手与左足相合,左肘与左膝相合,左肩与左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

岂但六合而已耶。

然此特分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注解:

所谓合者,即前论所言:

“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也,玩味本论内外三合之外,又其他各有三合,即整体全身,左右前后,上下内外,无所不合也。

)七要论头为六阳之首,而为诸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

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故膊贵

于进也

气聚中脘,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故腰亦贵于进也。

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瞠然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

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为易于着力者哉。

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灵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注解:

此论,言进则一身俱进也,因为视听言动根于五官,故以头为侦察之官,故先言头,在军事上贵得敌情,在武技也不例外,故先侦得敌情,而先行官随即出动,腰为主宰,气为辎重,步为根基,肩膊为之督促,左右为之救应,当其未动,则稳重如山,一旦发动,则周身灵运,只此一身,而有全军之势矣。

八要论

身法为何?

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力,开括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有捕捉之形当进则进,弹其身而勇往直冲。

当退则退,敛其气而回转伏敛。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岂敢当哉。

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

(注解:

言既进之后,则灵便身法,辗转变换,不可拘于成现,要在因势致宜。

)察乎敌之强弱,运用吾之机关。

有忽纵而忽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

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

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赖以进。

若反身顾后,而后而不觉其为后。

侧顾左右,而左右只不觉其为左右矣。

(注解:

古有成言:

“兵不厌诈”,武术也是一样,又兵法说:

“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此节颇与相似。

)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

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

身而进,则四体不令而行矣。

身而退,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

身法顾可置而不论哉。

(注解:

所谓机关在眼,是探得敌情。

变通在心,是当机立断。

尤要身为主宰,如将帅坐镇而督理全军也。

)九要论

身之动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随机应变在于手,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

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

抑扬伸缩,非步无以操变化之妙。

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

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

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耶。

而要作勉强以致之也

(注解:

此论言步,人只知手能打人,脚能踢人,若不有步法为之转移,伸手不能及敌人之身,抬脚自身先倾斜,故有马步、弓步、拗步、箭步、偷步、胯步、虚步、垫步等名词,要在步法变异,为图进手便利而已。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

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

手将动,而步亦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奠之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也。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

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

如前步之进,后步之随,前后自有定位。

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乃论势,而握要者为步。

活与不活,固在于步。

灵与不灵,亦在于步。

步之为用大矣哉。

(注解:

步无定位,或有定位,在于活便,不可强致,固在练习纯熟,用之活便,若心思滞缓,见机犹豫,亦与肢体滞涩同样,若求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非心身敏捷不可,若能心思敏捷,则步法亦随之敏捷,步法敏捷,则身法、手法俱随之敏捷矣。

跋语

窃忆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犹居家、家有严有慈;治国、国有尝有罚也。

家齐国治天下、宁有不

平者乎!

此无他,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而已

然人之道于文武也,必素有修持,非以信手拈来也。

倘有人焉,信口成文,出手能武,则其于文武之道,混然融贯矣。

昔有岳武穆者,文武大道之雄也,其人生平行为,报国以忠,事亲以孝,守身以节,待人以义,其所谓完人者乎。

近今余于武道中遇有陈君再实者,其人拾文则观其大略,于武则测其精微,藏有岳飞九要论,出以见示,且云将以出刊,并要余注解,余甚有愧焉,窃念余何人斯,敢附天骥之尾乎!

辞不获已,勉为译言,至于深堂奥旨,曷敢窥其窍妙。

因忆武穆高风,不禁远想长叹,又念孔子有言: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余则日岳武穆吾不得而见之,得见九要论斯可矣,有感陈君之功也。

为此跋语。

平平医人高式国

1978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