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业务基础理论全年版教案Word下载.docx
《消防业务基础理论全年版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业务基础理论全年版教案Word下载.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
根据着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着火源可分为:
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核能等八种。
必须指出,只有在可燃物和助燃剂充足,着火源有足够的温度和热量,而且三者同时具备并互相作用时,才会发生燃烧。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或者三者没有互相作用,就不会发生燃烧。
用“火三角”图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这种关系。
三、燃烧过程
(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
1、气体物质的燃烧
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
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叫扩散燃烧(或称稳定燃烧)。
这时喷出的气体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燃烧过程比较稳定,直到烧完为止,如果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就已混合,遇到火源立即爆炸,这种燃烧叫动力燃烧(或称预混燃烧)。
例如,液化石油罐气阀漏气时,泄漏出的气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遇到着火源,就会以爆炸的形式燃烧,俗称“爆燃”,然后在泄漏处形成稳定燃烧。
2、液体物质的燃烧
液体是一种流动性物质,没有一定形状,挥发性强。
不少可燃或易燃液体在正常情况下,其液面上漂浮着一定浓度的蒸气,遇到着火源即可燃烧。
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
而是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
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而蒸发速度又取决于接受的热量。
因此接受热量越多,气体蒸发量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3、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是有一定形状的物质。
它的化学结构比较紧凑,在常温下,都能以固态存在。
由于固体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时情况也不一样。
有的固体可以直接受热分解蒸发,生成气体,发生燃烧。
有的固体受热后先熔化为液体,然后气化燃烧。
如硫、磷等就是这样燃烧的。
名种固体物质的溶点和受热分解的温度也不一样,熔点和分解温度比较低的物质容易发生燃烧。
(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完全燃烧。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做不完全燃烧。
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而且与其同可燃物扩散混合的均匀程度有关,同时还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有关。
如空气(或其它氧化剂)供给充足,并与可燃物混合非常均匀,则出现完全燃烧,反之,会出同不完全燃烧。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叫燃烧产物。
其中扩散空气中能被人们看到云雾状燃烧产物,称为烟雾。
烟雾中常含有一些燃烧后生成的微粒。
物质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物质叫完全燃烧产物;
物质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物质,叫不完全燃烧产物。
在火场上,燃烧产物大部分以气体状态出现,但也有一些呈固态,例如碳的颗粒和燃烧残渣等。
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很大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利的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不燃的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如果是封闭空间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中氧的浓度,燃烧速度也会减慢。
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减缓,以致停止。
2>为火情侦察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烟的这些特性征,火场侦察人员可以判断燃烧物质、火灾发展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在火场上,烟雾的流动方向往往是火势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根据烟雾的流动方向和温度、浓度来寻找火源。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不利的文面
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
燃烧产生的大量的烟和气体,其中不少是有毒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氯化氢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等作用。
这些燃烧产物妨碍火场上被困人员和灭火人员的正常呼吸,严重时导致中毒、窒息,甚至有生命危险。
2>会使人员受伤。
燃烧产物中的烟气,包括水蒸气,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3>影响视线。
燃烧产生大量烟雾,使能见度大大降低。
人在浓烟中往往辨不清方向,给灭火工作、人员疏散带来困难。
4>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不完全燃烧产物中的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能继续燃烧或发生爆炸;
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会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甚至引起火场上可燃物迅速着火而起轰燃。
(三)火焰及燃烧温度
1、火焰
燃烧过程中有两种形式:
火焰型和无火焰型(又称表面燃烧型,即炽燃)。
可燃气体和液体只发生火焰型燃烧。
在些因态物质,如木材、纸张、稻草等,则存在两种燃烧形式。
例如一根火柴燃烧时,开始是火焰型燃烧,然后火焰型和无火焰型燃烧同时出现,在熄灭前只是无火焰型燃烧,而香烟、焦炭被点燃后,仅在炽热的状态下燃烧,没有火焰。
2、燃烧温度
物质燃烧时,都能放出热量。
这些热量被消耗于加热燃烧产物,并向周围扩散。
可燃物质的发热量,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温度。
燃烧温度是指燃烧产物被加热的温度。
就火焰型燃烧来说,由于热量是从物质燃烧的火焰中放出来的,因而火焰温度就是燃烧温度。
物质的燃烧温度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发生燃烧的条件,主要是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例如,石油的燃烧温度为1100℃,汽油为1200℃,柴油700--1030℃。
1月9日
四、燃烧类型
燃烧有许多种类型,主要是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等。
掌握这些燃烧类型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对于了解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和预防、扑救火灾是十分必要的。
(一)闪燃与闪点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质表面会产生蒸气,部分固态可燃物也因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
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气体,当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液体闪燃的最低温度为闪点,它也是爆炸温度下限。
闪燃虽是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但闪燃是液体、固体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危险信号。
因此,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液体的闪点,可将能燃烧的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三类:
甲类:
是指闪点在28℃以下的液体物质,如汽油、笨、乙醇(酒精)等;
乙类:
是指闪点在28℃—60℃之间的液体物质,如煤油、松节油等;
丙类:
指闪点在60℃以上的液体,如柴油、桐油、润滑油等;
闪点低于或等于45℃的液态物质叫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叫可燃液体。
(二)着火
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又称着火点)。
可燃物质没有达到燃点时,是不会着火的。
可燃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鉴别其火灾危险程度。
(三)自燃
自燃是物质不用明火点燃就能够自发着火燃烧的现象。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物质的自燃可分为两种:
一是自热燃烧,二是受热自燃。
四)爆炸
常见的爆炸有两种:
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1、物理性爆炸
由于热作用,液体变为气体或蒸气,使体积膨胀,压力急剧增高,大大超过容器本身的极限强度而发生的爆炸,称为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成份没有发生变化。
有些物理性爆炸能间接地引发火灾。
2、化学性爆炸
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化学性爆炸。
化学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份均发生了变化。
化学性爆炸能产生高温、高压,能够直接造成火灾。
按照传播速度,化学性爆炸可分为爆燃和爆震。
爆燃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米至百米(亚音速)。
爆燃时压力不剧增,没有爆炸声。
爆炸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百米至千米,爆炸时在爆炸地点能引起压力剧增,有震耳的响声。
爆震亦称爆轰。
它以冲击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速度每秒可达一千米以上。
这种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突然升起的极高压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五、燃烧条件在消防中的利用
(一)防火措施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同时产生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防止火灾发生的基本措施包括:
1、控制可燃物。
以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的材料。
2、隔绝空气。
使用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的设备中进行。
3、消除着火源。
如隔离、控温、接地、避雷、安装防爆灯等。
4、阻止火势蔓延。
在建筑物之间筑防火墙、设防火间距,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灾扩大。
(二)灭火方法
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产生的燃烧条件或使燃烧反应的游离基消失。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现行的灭火基本方法有四种:
1、隔离法。
就是将火源处或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隔离可燃物而停止。
火场上的破拆就属于这种方法。
2、窒息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泡沫灭火的主要作用就是窒息。
3、冷却法。
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这下,使燃烧停止;
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点。
水就是一种具有很好冷却效果的灭火剂。
4、抑制法。
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使燃烧反应终止。
卤代烷灭火剂和干粉具有抑制灭火作用。
1月16日
六、化学危险品的特性及分类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物品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化学危险物品。
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约有2200余种。
化学危险物品基本上是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分类及参考“危险货物品名表”命名的。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第9类杂类。
(一)爆炸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作机械功的过程。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形式。
物理爆炸是由物理原因所引起的爆炸。
1、特性
(1)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爆炸物品爆炸与气体混合物爆炸或粉尘爆炸有所不同,前者具备化学爆炸的三个特点,破坏力很大,后者虽然同样放同气体产物、产生热量,但相对来说要少,且爆炸速度也比较慢,破坏力比爆炸物品小些。
(2)敏感度
各种爆炸物品的爆炸,除由于本身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决定它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外,如果没有必要的外界作用,爆炸是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作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要外界提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
不同的炸药所需的起爆能也不同。
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2、分类
爆炸物品的分类方法很多,本书按爆炸品的性质和用途,将爆炸品分为4类:
(1)点火器材
(2)起爆器材
(3)炸药和爆炸性药品
(4)其他爆炸物品
(二)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1)储于钢瓶内的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升高,能使钢瓶爆炸,特别是液化气体装行太满时尤其危险,应严禁超量灌装,并防止钢瓶受热。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不允许泄漏,其原因除剧毒、易燃外,还因有些气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3)油脂等可燃物在高压纯氧的冲击下极易起火燃烧,甚至爆炸。
(4)多数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比空气重,泄漏后往往沉积于低洼处,不易散发,会增加危险性。
(5)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具有爆炸外,还具有易燃性(如氢气、甲烷等极易燃烧)、助燃性(氧气、压缩空气等)、毒害性(如氰化氢、二氧化硫等均剧毒)、窒息性(如二氧化碳、氮等虽无毒,不燃亦不助燃,但在高浓度时亦会导致人畜窒息死亡)等性质,在受热、撞击、震动等外界作用下均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中毒等事故。
2、分类
根据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性质,分为3类:
(1)易燃气体
(2)不燃气体(3)有毒气体
(三)易燃液体
(1)高度易燃性
易燃液体的主要特性是具有高度易燃性,这类物品非常容易燃烧。
(2)易爆性
易燃液体挥发性大,当盛放易燃液体的的容器有其种破损或不密封时,挥发出来的易燃蒸气扩散到存放或运载该物品的库房或车箱的整个车间,与空气混合,当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即达到爆炸极限时。
明火或火花即能引起燃烧爆炸,
(3)高度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的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的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扩大其表面积,并源源不断的挥发,使空气中的易燃液体蒸气气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的危险性。
(4)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受热后体积容易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亦随之升高,从而使密封容器中内部压力增大,造成“鼓桶”,甚至爆裂,在容器爆炸时会产生火花而引起燃烧爆炸。
因此,易燃液体应避热存放;
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5%以上的空隙,不可灌满。
(5)忌氧化剂和酸
易燃液体与氧化剂或有氧化性的酸类(特别是硝酸)接触,能发生剧裂反应而引起燃烧爆炸。
因此,易燃液体不得与氧化剂及有氧化性的酸类混储混运。
(6)毒性
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例如,甲醉、苯、二硫化碳等,不但吸入蒸气会中毒,有的经皮肤吸收也会造成中毒事故。
应注意加以防护。
易燃液体按闪点的高低分为3类:
(1)低闪点液体
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汽油、乙醚等。
(2)中闪点液体
闪点在—18℃至低于23℃的液体,如苯、乙醇等
(3)高闪点液体
闪点有23℃至16℃的液体,如乙二醇二乙醚、松节油等。
(四)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1月23日
(七)放射性物品
凡能自发、不断的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察觉到的射线的物品,称为放射性物品。
(1)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可分为四种:
α射线,也叫甲种射线;
β射线,也叫乙种射线;
γ射线,也叫丙种射线;
还有中子流。
但是各种放射性物品放出和射线种类和强度不尽一致。
如果射线从人体外部照射时,β、γ射线和中子流对人的危害很大,剂量大时易使人患
(1)按物理形态分类
1)固体放射性物品:
如钴60、独居石等;
2)粉末状放射性物品:
如夜光粉、铈钠复盐等;
3)液体放射性物品:
如发光剂、医用同位素制剂磷酸二氢钠-P32等;
4)晶粒状放射性物品:
如硝酸钍等;
5)气体放射性物品:
如氪85、氩41等;
(2)按放出的射线类型分类
1)放出α、β、γ射线和放射性物品:
如镭226;
2)放出α、β射线的放射性物品:
如天然铀;
3)放出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
如钴60
4)放出中子流(同时也放出α、β或γ射线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放射性物品:
如镭-铍中子流,钋-铍中子流等。
(八)腐蚀品
在化学危险物品中,腐蚀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很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机体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这类物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动植物机体、纤维制品等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其遭受损坏,其主要品种是酸类和碱类。
(1)强烈的腐蚀性
1)对人体有腐蚀作用,造成化学灼伤。
腐蚀品使人体细胞受到破坏所形成的化学灼伤,与火烧伤、烫伤不同。
化学灼伤在开始时往往不太痛,待发觉时,部分组织已经灼伤坏死,所以较难治愈。
2)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腐蚀品中的酸和碱,甚至盐类都能引起金属不同程度的锈蚀。
3)对有机物质有腐蚀作有。
能和布匹、木材、纸张、皮革等发生化学反应,使其遭受腐蚀损坏。
此外,腐蚀品甚至能腐蚀建筑物,如库房的水泥地面,氢氟酸能腐蚀玻璃等。
腐蚀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其基本原因主要是由于这类物品具有或酸性、或碱性、或氧化性、或吸水性等所致。
(2)毒性
多数腐蚀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还是剧毒品,如氢氟酸、溴素、五溴化磷等。
(3)易燃性
部分有机腐蚀品遇明火易燃烧,如冰醋酸、醋酸酐、苯酚等。
(4)氧化性
部分无机酸性腐蚀品,如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等具有氧化性能,遇有机化合物如食糖、稻草、木屑、松节油等易因氧化发热而引起燃烧。
高氯酸浓度超过72%时遇热极易爆炸,属爆炸品;
高氯酸浓度低于72%时属无机酸性腐蚀品,但遇还原剂、受热等也会发生爆炸。
按腐蚀性强度和化学组成可分为9类。
(1)一级无机酸性腐蚀品
这类物品包括具有氧化性的强酸和遇水能生成强酸的物质,均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硝酸、硫酸、五氯化磷、二氯化硫等。
(2)一级有机酸性腐蚀品
这类物品具有强腐蚀性及酸性,如甲酸、氯乙酰氯等。
(3)二级无机酸性腐蚀品
如正磷酸、四溴化锡等。
(4)二级有机酸性腐蚀品
如冰醋酸、醋酸酐等。
(5)一级无机械性腐蚀品
如氢氧化钠、硫化钠等。
(6)一级有机碱性腐蚀品
如乙醇钠、二丁胺等。
(7)二级碱性腐蚀品
如氧化钙、二环已胺等。
(8)一级其他腐蚀品
如苯酚钠、氟化铬等。
(9)二级其他腐蚀品
如次氯酸钠溶液等。
时间:
1月30日
内容:
消防水源
第一节消防水源概述
消防水源:
可供灭火救援使用的市政水源设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消防水源设施和天然水源。
可用于灭火的水源通常分为人工水源和天然水源两大类。
一、人工水源
人工水源:
城市或企业、事业单位,居住人口密度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为了生产、生活和消防安全而设置的能够储存、提供灭火用火的设施。
(一)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按压力分高压、临时高压和低压三种。
按用途分消防给水管道系统和与生活、生产用水合并的消防给水管道系统。
按布置分环状管网和枝状管网。
(二)室外消火栓根据其设置方式可分为地上式和地下式两种。
室外地上式消防栓一般安装在室外消防给水管网上,主体部分露出地面产涂成红色,目标显著,使用方便。
室外地下消火栓由于安装在地面以下,不易冻结,不易被人为碰坏。
消防水池是用来担负消防灭火供水任务的水池。
二、天然水源由地理条件自然形成的,可供灭火时取水的场所称为天然水源。
第二节消防水源的管理
一、消防水源的管理要求
一是消防水源是灭火专用设施,未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擅自动用。
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消防消防水源调查、检查和对水源设施维修保养工作制度,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消防水源管理工作。
三是发现责任区内市政消防水源被擅自挪用、拆除、埋压、圈占影响灭火救援使用时,要及时上报公安消防机构。
四是消防水源所处位置的标志损坏、失落要及时修理、恢复。
五是要督促责任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建设消火栓、消防水池及其他消防水源设施,并自地组织检查,保证完整好用。
六是对可利用的各种天然水源,应督促有关部门建立便于消防车取水的设施。
二、消防水源的检查与保养
(一)消防水源的检查方式
1、定时检查2、全面检查3、不定期检查4、全面调查
(1)定期普查
(2)结合调查(3)征集资料(4)及时和有关部门联系,掌握变化情况
第三节水源手册的编写
消防中队平时应对责任区内所有用于灭火的水源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了解,详尽占有责任区内人工消防水源的供水管网形式、管道直径、节点分布和消火栓的位置、管径、压力,消防水池的水位高度,取水方法以及天然水源的分布、储量和不同季节时间的水位变化等情况资料,编写成消防水源手册,以便熟悉和检查水源情况。
2月6日
等级战备制度、执勤人员的管理、执勤器材装备的管理
第一节等级战备制度
战备制度:
有关战备工作的整套规定,包括关于情报报知、警报发放、战备等级、战备值班、战备检查和战备报告等的规定。
一、战备等级的划分与要求
(一)经常性战备是指公安消防部队在完成经常性执勤任务时所保持的战斗准备状态。
(二)二级战备是指公安消防部队在保卫任务繁重的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恶劣气候或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所处的战斗准备状态。
(三)一级战备是指公安消防部队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全国或部分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国家发布戒严令,以及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时所处战斗状态。
第二节执勤力量的组成
消防中队执勤力量由执勤人员和执勤器材装备组成。
一、执勤人员组成消防中队的执勤人员由值班队长、通信室值班人员、战斗班长、战斗员、供水员、驾驶员以及卫生员组成。
二、执勤器材装备组成包括消防车、灭火器材、防毒面具、灭火剂和执勤人员防护用具以及器材装备的维护工具等。
第三节执勤人员的管理
一、执勤力量的管理要求
1、执勤人员要分工明确,负责检查、保养和管理随车的器材工具及个人防护装备。
2、重大节日和火灾多发季节,要适量增加执勤力量。
3、必须严格交接班制度。
4、执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守。
5、执勤器材装备不得随意减少。
6、执勤战斗员轮流担任门卫警戒工作。
7、通信值班室、消防车库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8、消防中队外出训练时,必须向上级报告。
9、消防中队的执勤力量不得用于灭火、训练、抢险救援以外的其他方面。
10、消防车库内执勤车辆的停放和个人装备的放置,必须有利执勤出动。
第四节执勤器材装备的管理
消防器材装备是指用于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的器材装备以及灭火剂的总称。
一、器材装备的分类、地位和作用
(一)器材装备的分类
1、消防人员个人防护器具2、救助器具3、灭火器具和设备4、灭火剂
(二)器材装备的地位和作用
1、精神的消防器材装备是决定灭火救援战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2、消防器材装备的先进程度,是一个国家消防的窗口,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月13日
组织指挥
组织指挥是灭火救援指挥官及其指挥机关根据灭火救援作战行动需要,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秩序地调度各种灭火救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