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103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学及其由来

1、经济和经济学

经济概念的含义。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应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加工和改造和劳动对象,使之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就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资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因素。

生产力的因素有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多因素论等。

(3)生产力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使劳动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可以使劳动对象得到更合理地开发和更充分地利用。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第三,国民经济的增长日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也叫经济基础,它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等。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2、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为了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1)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态度和方法

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三要借鉴。

二、怎样学好政治经济学?

第一,要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在学习中必须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方法。

第三,切实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第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思考题:

1、概念:

政治经济学、资源、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规律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包括哪些内容?

4、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

5、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6、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章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及其二因素

(一)什么是商品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2、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又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四)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它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创造商品的价值。

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它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建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时间。

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总劳动中,用于制造某种符合社会需要总量的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知识、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但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一对矛盾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2、这一矛盾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和职能

一、货币的产生

在历史上,价值形式的发展发展曾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叫价格。

2、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或支付税金、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货币的发展

目前西方国家的货币主要有四种:

1、现金,包括硬币和纸币。

纸币是一种由国家发行并通过法律强制性使用的货币。

2、存款货币,或银行支票,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3、准货币,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但它本身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

4、货币替代物,是指能够暂时替代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但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东西。

四、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就是指货币不断在买者和卖者之间转手的运动。

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长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当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变成:

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销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第三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就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从历史上看,社会经济形式有三种:

自给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手工生产力和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或者说是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

市场经济属于资源配置方式。

(二)市场经济的产生

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是:

(1)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2)完整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传统的市场经济。

其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2、现代市场经济。

其特点是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把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联系看,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从区别看,商品经济是属于社会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属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四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发生作用的。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经济比例。

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优胜劣汰造成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化。

思考题

1、概念:

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生产率、货币、价格、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货币流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如何?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创造的?

4、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何意义?

5、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8、货币流通规律是怎样的?

9、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10、市场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1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1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13、价值规律有何作用?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普通的货币与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商品流通形式:

W—G—W;资本流通形式:

G—W—G。

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表现在:

1、流通形式不同。

2、流通内容不同。

3、流通目的不同。

4、流通的限度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马克思把G—W—G′这个总公式,称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必须是一无所有。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二是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有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它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它的价值大得多的价值。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因为:

第一,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当作商品出卖;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资本所有者购买它时就必须等价交换,这样一来资本所有者就没有剩余价值了。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就是按劳动时间所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就是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所支付的工资。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用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就是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劳务。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及其特点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从而创造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价值形成过程就是指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一)资本的本质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用v表示。

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考察资本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用公式表示:

M′=M/V。

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或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概念。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把工作日延长,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界限。

工人工作日的长短主要由如下因素决定:

(1)生理因素;

(2)道德因素;(3)国家法律的限制。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有赖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3、相对剩余的值是在各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中形成的。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企业追逐超额M和在竞争中实现的。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既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等来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理由是: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行为主体的命运。

第四节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再生产与资本的再生产

(一)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就是为市场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活动。

连续不断进行的生产就叫再生产。

再生产按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生产能力。

(二)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所有者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所有者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叫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三)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所有者进行资本积累:

(1)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

(2)由竞争规律决定。

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决定剩余价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数量。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1、资本积聚。

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总额。

2、资本集中。

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联合兼并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靠吞并,二是靠联合。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杠杆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区别的但也有联系。

第五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用C:

V表示。

社会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总是不断提高的。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引起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产生的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同时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于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

(2)潜在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

在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劳动力的供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家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

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工人阶级经济状况陷于贫困的趋势。

工人阶级贫困化包括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形式。

思考题:

1、概念:

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

2、普通货币与资本货币的区别;3、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4、剩余价值生产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怎么回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7、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8、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联系和区别;9、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的这种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的运动过程,就叫资本循环。

二、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一)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从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来看,产业资本的循环包含着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是统一的。

(二)产业资正常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2)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是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的。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

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也就是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

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生产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其区别

固定资本,就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这部分资本的特点是:

从实物形式看是多次使用,从价值形式看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这部分资本的特点是:

从实物形式看是一次使用,从价值形式看是一次转移、一次收回。

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别

(1)依据不同。

(2)目的不同。

(3)内容不同。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磨损情况。

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

一是物质磨损,也叫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物资损耗。

二是精神磨损,也叫无形磨损,是指各种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及其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次数=固定资本年价值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年价值周转总额/预付总资本。

(二)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

它包括劳动期间、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过程的时间。

流通时间是由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构成的。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独立地执行和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就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从价值形式看,社会总产品是由C、V和M三部分构成的。

从实物形式看,按产品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以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

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假设两大部类的全年产品价值构成如下列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为了使下一年的简单再生产能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都必须实现:

(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M)=ⅡC。

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Ⅰ(C+V+M)=ⅠC+ⅡC。

(3)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Ⅰ(C+V+M)>C+ⅡC。

可简化为:

Ⅰ(V+M)>ⅡC

(2)Ⅱ(C+V+M)>Ⅱ(V+M/X)+Ⅰ(V+M/X)。

可简化为:

Ⅱ(C+M—M/X)>Ⅰ(V+M/X)。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

马克思假设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都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首先是第一部类的积累。

假设第一部类把一半的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第一部类产品价值构成重新组合为:

4400C+1100V+500M=6000;

其次是第二部类的积累。

第二部类产品价值构成便重新组合为:

1600C+800V+600M=3000。

最后,通过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都得到了实现。

假定第二年的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其生产结果就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V+M/X)=Ⅱ(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