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008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2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第1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汉语也不例外。

比如在汉语中,“生意”一词就至少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种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趣”,如“雪中红梅”“雨后春笋”,都可说是生意盎然的象征。

另一种是指“买卖”,亦即“商业经营”,如“摆摊设点”“长途贩运”“炒股放债”,都叫做“生意”。

文人们历来看重的是前一种“生意”。

明代学者张岱曾说,弹琴拨阮①,蹴鞠②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凡诸百项,皆借此一口“生鲜之气”,得此生意者,自至清虚;失此生意者,终成渣秽。

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生意,便自有灵通之句。

由此看来,无论文化体育活动,还是写作,都缺少不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

商人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望文生义,即“以物生物”。

做生意就像饲养母鸡一样,抛出的是麸糠,获得的是鸡蛋甚至金蛋。

就其手段而言,无论是精打细算还是巧取豪夺,无论是倒买倒卖还是囤积居奇,生意的好坏,全是以赚钱的多少为尺度的。

对于人类现实生活而言,这两种“生意”,自然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从目前的行情看,后一种“生意”正在酿成热门,聚成大湖,甚至连“文人下海”也似乎成了一种时髦。

这就不免令人有些担心。

因为随着“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两种生意就可能渐渐地只剩下一种生意了。

文学艺术创作的目的,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现实的生活生态,鼓荡起一股更为饱满丰沛的生意,倘若把文学艺术的创造也看成是一种纯粹的“以物生物”的商业经营活动,那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文学艺术的固有意义。

[注]①阮,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即古琵琶;②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雪中红梅”“雨后春笋”形象地说明了汉语存在着歧义现象。

B.清代学者王夫之对“生意”作用的评价,是就写作而言的。

C.商人看重的“生意”是以赚钱的多少为评价尺度的。

D.文中两种“生意”,书写形式相同,但实质意义不同。

2.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如果缺少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就会把文学艺术看成商业经营。

B.《史记》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由此可知司马迁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

C.“文人下海”似乎成了一种时髦,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生意”只剩一种了。

D.“文学艺术商品化”愈演愈烈,可能导致文学艺术充满铜臭,缺少社会使命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5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

使……发出响声

B.而此独以钟名名:

名称

C.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

D.自以为得其实其实:

它的真相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夷以近,则游者众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向之所欣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

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B.第二段中写绝壁下的情景,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C.作者在对苏迈的谈话中,“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

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文章结尾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很自然地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否定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第Ⅱ卷(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⑴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3分)

译:

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3分)

译:

⑵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发现孔子是怎样求学的?

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识怎样?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3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3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6)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9、下列关于中外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

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英国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

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

“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

”孩子们问她:

“那你怎么办?

”她说:

“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B、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

她们虽然性格不同,但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C、《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把主持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他虽然动机善良,但由于方法不对常得到相反的结果,这使他成为一个夸张的喜剧性角色。

D、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陈宫受了他的利诱,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故意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患,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就乘曹操熟睡时逃走。

E、我好像心头挖掉了一块肉,她就补在那块地方,我的心又长好了,把她包在里面了。

这里的“她”是大卫·科波菲尔的保姆佩葛蒂,大卫受继父毒打,母亲只能掩面而泣,不敢来解救他。

只有佩葛蒂在半夜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她将永远爱他。

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

10、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5分)

(1)《红楼梦》前80回,作者几乎没有一句对宝玉正面的好话,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贬低宝玉。

例如第三十五回写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出来议论道:

“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

”还借大观园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请说说你对作者的手法和用意的认识。

(2)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邢夫人听说,笑道:

“这倒是了。

”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因陪笑道: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

……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笑道:

“你不知道原故: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林黛玉进贾府,上至贾母下至丫环,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表情——笑,请谈谈你对文中黛玉的笑是如何理解的。

第()题

  

四、(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

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

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

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

”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

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

“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

曾祖母跪在麦秸上。

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

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

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

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

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

“长啊,长啊!

”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

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

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1、

(1)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2分)

  

(2)第⑥段写道:

“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

  

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曾祖母的性格特征。

(6分)

  

1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6分)

  

五、(16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6分)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

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

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

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

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

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

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

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

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

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

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

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近年人们对塑料袋的指责不绝于耳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为什么?

(4分)

15、熟语往往体现一定的文化心理,中外有许多含有“狗”字的熟语,请看下面两组熟语,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分)

中国:

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狗眼看人低挂羊头,买狗肉

外国:

狗有幸运时,人有得意日吠犬胜于睡狮

狗不嫌家贫老狗当益壮

1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

要求:

是非分明,见解独到,不超过60字。

(3分)

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群,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精美的壁画,悠久的历史,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

近年来,景区却增添了一处“新景观”:

在石窟内壁画旁或石窟外的墙壁上,出现了不少“大手印”。

据介绍,目前整个石窟群多处都发现有“大手印”,其中最严重的编号为27号的洞窟里,正中心支撑柱两边的“大手印”居然达7个之多。

这些手印竟然都是游客长期触摸而成!

新疆某旅行社导游说,有些游客为了沾一些佛气以求得保佑,就在壁画旁边或者墙壁上摸一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手印。

17、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    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刊首语。

(要求:

不超过50字,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六、(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墙,从啬,从土。

“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

垒土为墙,意在收藏。

本义:

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我的心慢慢地筑起一道墙//才能够坚强的没有破绽//我将记忆全阻挡成遗忘//等待有一天能不再设防。

(歌曲《心墙》词)

……

墙,可以组成很多的词语,也曾有过很多的故事;关于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见解或感慨。

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展开自己的思考或想象,构思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A(A项中,“雪中红梅”“雨后春笋”说明的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趣”。

2.D(A项应为:

如果缺少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文学艺术就无法“自至清虚”。

B项单凭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无法得知他是否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

C项应为:

随着“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两种“生意”就可能渐渐地只剩下一种“生意”了。

3、B.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4、D,连词,表转折。

A,介词,把;而,表并列。

B,指示代词,其中的;代词,自己。

C,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

5.D,应是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

附:

译文

《水经》说:

“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

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

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

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