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9821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乐府两首》教案.docx

《汉乐府两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

“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

“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

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

“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

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

“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

“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

“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

“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甚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诗品》引《谢氏家录》云:

“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

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

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尝云:

‘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诗人梦见惠连而得佳句,这是出于某种灵感火花的触发,还是故神其说,今已无法得知,不过此联确实是天生好语,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

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

“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据王若虚《滹南诗活》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

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

“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楚吟”指《楚辞·招隐士》。

而《招隐士》又是招寻隐士的诗,因之由此又引起以下离群索居等语。

“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

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

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

诗人在《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说:

“将穷山海迹,久绝赏心昭。

”可见他本来就把出任永嘉太守看作遁世归隐,所以此处才说“无闷征在今”。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于汉、魏外别辟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黄子云《野鸿诗的》),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四)品味结构:

讨论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五)小结: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

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

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第二课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导语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

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

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2、解释字

(三)点击诗人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

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

(五)理清诗歌的结构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

第二部分:

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

【评析】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的清澈,“练”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通过对比,一个是天上的云彩,一个是地上的小河,一个五彩斑斓,一个犹如白练,真是景色美妙绝伦。

更兼小鸟在小洲上鸣叫,落花铺满了小甸。

如此美景诗人怎忍离去,不知何日能再故地重游。

同时更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思想内容赏析【品评】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

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

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

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

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

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诗经·静女》

一、温故知新

师:

背诵初中学过的《诗经》里面的诗句。

师:

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来学习《诗经》中另一首《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

“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很健康〈板书:

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板书),那么〈静女〉到底是邪恶之诗呢,还是健康之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理解

师:

大家默读一遍这首诗,注意难读的字。

师:

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

师:

读得很好!

大家要注意“家而不见”的见要按通假字的音来读。

(生齐读第二段)

师:

很好!

女应读作“汝”字的音。

生齐读第三节,教师纠正一些字的读音。

师:

大家再齐读一遍诗,争取背诵出来。

师:

很不错,你们真的是过目不忘。

三、文本欣赏。

师:

〈静女〉写男女约会,时间是——生:

“白天”。

学生补充说:

“彤管有炜”,写出了光,从这可以看出。

师:

地点呢?

生:

城隅。

师:

人物是——生:

静女和我

师:

事情是——生:

一次约会。

师:

对,是约会,板书幽会也对。

师:

约会中静女先是爱而不现,我们感觉她有点——

生:

——有点调皮——有点浪漫——有点可爱——有点害羞——有点紧张——有点情趣。

师:

边听边板书。

师:

这次约会写了两件礼物:

(板书:

两件礼物)看彤管和荑分别是什么东西?

师:

有同学说这茅草是捡来的,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下,板书:

拣,捡,拔,采,挑,拾)哪一个词最能表达静女的心意?

生:

采,因为她不是随便捡的,而是寄托着一种心意。

师:

对!

礼物表达的是美人之心,美人之意,男子不因为礼物轻而不高兴,为什么?

生:

爱人及物。

四、拓展演绎

师:

〈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的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

绿草萋萋,白雾迷蒙……这是谁唱的一首歌。

生:

邓丽君。

师:

谁来唱几句。

师:

大家从歌记号中看出了点什么?

生:

化用了〈蒹葭〉的诗句,显得很高雅。

师:

为什么邓丽君不唱〈蒹葭〉而唱在水一方生:

时代不同。

师;对,时代不同,语言不同,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就要有所创新。

在水一方使邓丽君光彩照人,我们也用现代的语言来演绎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大家一起欣赏。

学生两两创作,3分钟后。

生:

静女在等待,约我在城外,躲我不出来,让我着急的女孩,想你快过来,感受我的爱。

生:

美丽的女孩,在城角上等我,美丽的脸,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那里,一颗心来来回回,我在期待着,我会是你心中的谁?

师:

是一首原创歌曲吗?

生:

不是,是套用周杰伦的〈七里香〉的曲子。

生:

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件礼物都让我沉醉,你的箫,你的草,还有等你的心最难敖。

师:

大家看一下,这首演绎得好,大家说说《静女》究竟是健康的还是邪恶的?

生:

健康的。

师:

好,还有些同学也写好了,课后大家互相欣赏吧。

这个星期的随笔就是把这首诗演绎现代诗,要大胆想像。

 

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

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

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

《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提问:

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

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

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

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

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

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

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雨雪yu4饮yin4马夙su4夕

自媚mei4遗wei4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

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

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

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1)上邪

提问:

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讨论:

《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

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

《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

《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

神奇

直抒胸臆:

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海水

 

《荷塘月色》

第一节课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  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

咦?

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

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

“‘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

“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

‘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

“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

“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

“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

“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

“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

“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

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

“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

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在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

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

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

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

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

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

“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

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

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īan”。

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我问。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

“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īan’。

  “完全正确!

”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

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

  我又问:

“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

  “非常好!

李老师提醒大家:

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

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

“还有吗?

”没人再举手。

我说:

“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

“浙江绍兴!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