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52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江苏省七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测试

高一地理试题(必修)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小行星2009ES。

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郑州日报发表《小行星又来“骚扰”地球?

科学家称重视勿慌张》的文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1.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火星和木星之间B.地月系C.河外星系D.土星和木星之间

2.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2009ES

A.温度高B.自转速度快C.距太阳较远D.质量和体积过小

【答案】1.A2.D

【解析】

【分析】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点,但体积和质量较小,又与八大行星存在一定的差异。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的小行星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根据太阳系的结构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轨道之间,即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A对、D错。

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不属于地月系,B错。

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

【2题详解】

该小行星没有气体聚集是由于质量体积过小,吸引力小,其周围的气体都散逸到宇宙空间了,D对。

气体是否存在与温度高低无关,A错。

与自转速度无关,B错。

与距离太阳距离无关,C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小行星带及行星的基本特征,难度较小。

2016年5月9日傍晚时分,天空上演罕见的“凌日”奇景。

某颗行星恰好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凌日。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可能会形成凌日的行星是

A.AB.DC.ED.G

4.与地球相比,由下表可知行星D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距太阳

(地球=1)

质量

(地球=1)

体积

(地球=1)

表面平

均温度

自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00

22℃

23h56min

行星D

1.52

0.11

0.15

-23℃

24h37min

 

A.行星D距离太阳远,得到太阳辐射少

B.行星D自转周期长,昼夜更替时间长

C.行星D体积质量小,行星上大气稀薄

D.行星D轨道的近、远日点距离差异大

【答案】3.A4.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从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地球上大气的存在对地球大气温度的影响考虑。

【3题详解】

由于水星和金星轨道位于太阳与地球轨道之间所以地球上的人能看到的只有水星凌日和金星凌日由图示太阳系可知为水星为金星为地A项。

C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4题详解】

由图示判断星为火星根据表中数据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远小于地球因此产生的引力小以至于不足以吸引周围大气层的稳定存在没有大气层的存在白天没有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比地球高;晚上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比地球上低因此温差比地球大。

故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而引力的大小是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万有引力就越大,而地球的质量的大小,正好使我们地球的的大气不会逃逸到太空去,而被地球的万有引力牢牢的吸附在地球表面,构成我们人类能够生存的居住环境。

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如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下列小题。

5.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

70-80N,黑子数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变化;60-70N间,黑子数与降水量正负相关变化;变化的周期约11年;由此可知黑子数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周期大致吻合。

选C正确。

考点:

主要考查太阳黑子周期及读图能力。

据报道,科学家预计2023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

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如果2022—202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A.2003—2004年B.2006—2007年

C.2011—2012年D.2007—2008年

7.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A.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B.地球上各地地震频繁

C.无线电长波辐射受中断或衰减D.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答案】6.C7.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11年,故如果2022~202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2011~2012年。

【7题详解】

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得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据腾讯新闻2017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距日距离较远D.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9.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8.C9.B

【解析】

【8题详解】

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据日距离较远,所以D正确。

【9题详解】

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水资源、光照、温度和大气,所以B正确。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

11.“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提升大气温度B.降低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10.B11.B

【解析】

【10题详解】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我国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地区,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水乡,湖泊面积广阔,D对。

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少,A、B、C错。

【11题详解】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遮挡水面的太阳辐射,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B对。

地面温度低,减弱地面辐射,D错。

会降低大气温度,A错。

水温低,浮游植物生长减慢,C错。

点睛: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

需要太阳能丰富,水域面积广的条件。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遮挡水面的太阳辐射,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减弱地面辐射。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2.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13.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D.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答案】12.B1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

【12题详解】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题干中所说的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里,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

B

【13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在上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界面,故A错;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故B错,D正确;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比海洋上大,故C错。

【点睛】本题考查了软流层的特点,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14.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完成下列小题。

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充分说明了陆地环境岩石圈

A.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B.组成物质发生着循环变化

C.和其他陆地圈层没有关系D.变化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地球内部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

【详解】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充分说明了陆地环境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着循环变化,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浆岩,再受外力侵蚀、堆积等作用影响,B对;景观受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A错;岩石圈和其他陆地圈层有密切关系,C错;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岩石。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面下列小题。

15.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16.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

D.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15.D16.C

【解析】

【15题详解】

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有山峰,代表岩石圈。

有流水,代表水圈。

有植被,代表生物圈。

有大气,代表大气圈。

D对,A、B、C错。

【16题详解】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C对。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的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

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错。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错。

点睛:

地球外部圈层有四个,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的生存环境的总称。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

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

将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

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7.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A.三角洲地貌B.长江大峡谷地貌

C.雅丹地貌D.冲积扇地貌

18.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搬运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19.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A.内陆河流出山口B.三角洲平原边缘

C.狭长山谷底D.大江大河入海口

【答案】17.D18.B19.A

【解析】

【分析】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导致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从而洪积扇或冲积扇。

【17题详解】

三角洲地貌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小,A错误;长江大峡谷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两侧较陡,与实验不符,B错误;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错误;冲积扇地貌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形成扇形,与实验相符,D正确。

【18题详解】

搬运作用是通过一段较长距离将物质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一般这个作用不形成明显的地貌,A、C错误;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正确;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沙丘,或类似黄土高原的风积地貌,D错误。

【19题详解】

冲积扇地貌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受河流水量的限制,沉积物多在山前堆积,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20.下图为我国某湖泊表层水温7月9、10日的日变化状况。

完成下题。

若两日水温变化状况不同由天气引起,则

A.9日阴天,l0日晴天B.9日晴天,l0日阴天

C.9日阴天,l0日雨天D.9日晴天,l0日雨天

【答案】A

【解析】

【详解】湖泊表层水温受天气影响大。

图示9日湖泊表层水温日出0时前后达到30℃,中午前后达到最大32℃,温度日较差小。

根据表层水温变化判断9日为阴天,白天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强,表层水温升高幅度不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度下降慢,所以表层水温日较差较小,排除BD。

10日表层水温在日出前后达到最低30℃,在17时前后达到最高36℃,日较差较大,推测天气晴好;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表层水温升温幅度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小,降温幅度大,温度日较差大,故A对C错。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21.B22.C

【解析】

【21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

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

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

不能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

【22题详解】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B对。

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

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C错。

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

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

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下图为昆明至贵阳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23.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

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

24.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②水汽充足

③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④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23.C24.B

【解析】

【分析】

雾的形成与气温高低和空气中水汽含量及灰尘颗粒多少有密切关系。

【23题详解】

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需要具有水汽充足、降温、静风等条件。

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

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秋冬季,空气中水汽充足,气温呈降低趋势,C对。

夏季气温高,不易成雾,A、B错。

春季空气中水汽少,D错。

【24题详解】

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①对。

水汽充足,降温时水汽易凝结成水滴,②对。

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③错。

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凝结核充足,④对。

B对,A、C、D错。

【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突出考查雾的形成原理,难度一般。

25.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白天海洋升温较陆地慢,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夜晚海洋降温较陆地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故选B项。

下图中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b示意图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6.下列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B.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7.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可能为城区

B.乙处气温比甲处低

C.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

D.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

【答案】26.A27.C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b,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乙地气压低,即近地面①地比②地气压高,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B、C错。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所以高空③地气压高于④地,A对。

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D错。

【27题详解】

若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甲处气压高,气温低,可能为郊区,A错。

乙处为城区,气温比甲处高,B错。

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在城市环流外,C对。

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内,城市与工业区之间,D错。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

图中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其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8.关于城市通风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补偿空间气温较高B.补偿空间高空气压高

C.作用空间降水概率大D.作用空间气压较高

29.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风沙天气频率B.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C.加快城郊热力环流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0.城市通风廊道应

A.远离主要道路B.靠近下风地带

C.限制汽车通行D.降低建筑密度

【答案】28.C29.B30.D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读图补偿空间位于郊区,气温较低,故A错误;补偿空间气温较低,垂直方向气流下沉,所以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故B错误;读图作用空间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增加,故C正确;作用空间位于市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9题详解】

图示城市的热空气上升,郊区来的冷空气顺着通风廊道进入,从而降低城市气温。

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B对;加快城郊热力环流是方法,不是主要目的,C错;城市通风廊道对风沙天气频率和汽车尾气排放没有影响,A、D错,所以该题选B。

【30题详解】

为保证城市通风廊道的气流通畅,城市通风廊道应降低建筑密度,D对;可以利用主要道路做通风廊道,不限制汽车通行,A、D错;通风廊道靠近上风地带,便于气流进入,B错,所以该题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热岛效应,读图作用空间即为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补偿空间为城郊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

城市通风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减少城区热岛效应,同时减轻环境污染。

二.判断题(正确选正确,错误选错误,每题1分,共10分)

31.天体系统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天体系统的识记能力。

【详解】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高到低的级别,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把银河系表述成星系是不正确的。

【点睛】考查天体系统的基本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2.强烈的太阳活动使得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详解】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不是长波通信,该题表述不正确。

【点睛】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3.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水能、风能、潮汐能都是转化的太阳辐射能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总的来说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能,至于其他能量,有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并非来自太阳能。

【详解】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水能和风能来自于太阳能,但潮汐能是天体引力产生的能源,该题表述不正确。

【点睛】考查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4.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地球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详解】地球的各圈层包括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内部圈层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各圈层并不是独立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该题表述正确。

【点睛】考查地球圈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5.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若在大气层长期滯留,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大量的火山灰将大大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被直接反射到宇宙中去,使得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地球生物生长。

【详解】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若在大气层长期滞留,削弱光照,改变动植物生存环境,可能导致部分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该题表述正确。

【点睛】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6.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受现有技术的限制,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无法直接靠人力进行,大部分只能通过物理方法间接获得。

【详解】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如地震波,该题表述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探索,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7.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反射作用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