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958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docx

专题07散文阅读讲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7讲散文阅读(讲)

阅读鉴赏散文,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一:

理解

“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义:

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

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

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

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

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理解全文的内容。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

对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

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再如《忆刘半农君》“半农却……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其中“亲近”就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比如《忆刘半农君》最后一段中说: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什么是“朋友的憎恶”?

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

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比如,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中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精灵”一词就很好地表现了小花“美丽”而又“纤弱”,“稚嫩”而又“顽强”,“充满活力”等特点;也透露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另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忆刘半农君》中“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句中“陷沙鬼”“烂泥的深渊”都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

再如上面提到的“落叶”“杰作”“精灵”等,由于使用了得体的修辞,大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

(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

(4)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

(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8)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比如,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用典句这类句子一般只有知道象征义、典故义后才能透彻理解。

(9)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0)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

所谓“文眼”,也叫主旨句,就是文章中具有点题、表现中心、提携全文等作用的句子。

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着提纲挈领、前后贯通的作用。

(11)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

(12)具有警策作用的句子。

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具有发人深思、动人心魄、催人奋起的作用,被广泛引用的句子。

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散文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

【典例1】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

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

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

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

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

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

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

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

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

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

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

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

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

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

“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

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

”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

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

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

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

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

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

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

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

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

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

【1】浏亮:

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后进:

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形胜:

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慷慨悲歌:

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幽闲:

清静闲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用用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

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词解说是否恰当。

B.形胜:

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考点二分析综合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二)概括作品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文章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常见考题方式:

根据文意,说说标题有何含义;综观全文,如何理解文句语段;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5.找到中心句和关键词。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关于体裁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来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对戏剧和诗歌考查得不多。

因此,下面只就小说和散文作一讲解。

关于表现手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看出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对表现手法的辨认和赏析。

主要题型有:

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该文体的某一特征的。

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收到怎样的效果?

判断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高考语文试题主要选取以下三种散文: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突出特色是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文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2)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的特点。

 

   三、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抑,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抑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2.点面结合。

“点”,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作较为全面的情况概述,从而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主题深化。

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

(1)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

(3)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

(4)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的细致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5.衬托对比。

(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2)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而对比一般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6.伏笔照应。

(1)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而又合理。

(2)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回应。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而又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7.白描工笔。

(1)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工笔,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特点。

 

  8.铺垫悬念。

(1)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从而收到“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2)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放在后面交代。

 

  9.正面侧面。

(1)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亦即“实写”。

(2)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亦即“虚写”。

 

  10.卒章显志。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承上启下。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12.开门见山。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主旨显得明白清楚。

 

【典例2】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

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

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

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

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

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

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

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

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

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

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

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