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933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docx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资料

《分数的意义》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感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节课一开始从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然后引入单位“1”的理解,再而导入情境图,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有条理的观察事物,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出分数的意义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描述分数的意义。

最后巩固练习环节,采用了闯关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带着挑战的心理去闯关。

整个的教学过程充满着挑战性,比单纯教师的说教更有意义。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探究分数的意义时,让每个同学不但会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说,学会怎样表达。

同时整节课中教师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并通过掌声鼓励的学生自主的评价方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校园艺术节》的第1课时。

有关分数的教学,在这套教材中分初步认识和系统学习两个阶段,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单位“1”的理解又是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这一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要达到以下预期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感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课教材从“校园艺术节”活动为素材引入,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1”,我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又加入了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复习以及对单位“1”理解的铺垫。

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分数。

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同时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达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

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在教学中应关注分数知识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加强实用性,概念的引入或者练习的安排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所以说分数的经验学生已经积累的较多,在学习本课时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

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如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五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等水平还较低,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是缺乏丰富的感性知识经验的支持。

虽然分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就接触到的生活范围来讲,它比整数的接触机会要少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1张桌子、2把椅子、3本书、4个人......,1、2、3、4等自然数经常接触到它。

可是,人们很少讲1/2公斤米,1/2天,而只说半公斤米,半天等,对于学生来说,有个认识上的转换过程,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要远远比整数的经验少得多,学生理解分数相关知识要比掌握整数相关知识要难得多。

所以,学生在学习分数知识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悉的计算能力。

本班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教学中要激起求知欲,设置挑战性,让学生不至于失去兴趣而产生厌烦。

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重点使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建立分数的概念,这今后学习其它分数的内容打好基础。

【学情简析】有关分数的教学,在这套教材中分初步认识和系统学习两个阶段,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单位“1”的理解又是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这一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要达到以下预期教学目标:

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领悟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思路】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力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重组教材,通过回忆、自学、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

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前,通过探索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建构数学知识,并感悟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感悟单位“1”的

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6张红色圆形纸、6张黑色橡皮泥图片纸、4张黄色方形纸、6张绿色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入,唤起回忆,感知单位“1”;1.出示课件:

41师:

认识吗?

(生齐说认识)读一读,这是一个什么数?

生:

四分之一,它是分数。

师:

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分数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

生:

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1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4叫分母。

师:

那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来?

生:

平均分师:

(课件出示分数三个部分)2.出示课件:

数字1。

师:

再看,这是几?

谁能用数字“1”说一句话?

生1:

一个铅笔盒。

生2:

一张床。

生3:

一把椅子生4:

一吨煤......

师: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1”有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给它加上引号。

(出示课件:

“1”)师:

(拿实物举例子)看来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其实这个“1”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叫作单位“1”。

师:

这个单位“1”是什么意思?

它和分数又有什么奇妙的联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分数的意义。

(板书)师:

关于,我们学过哪些单位?

生: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师:

有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生:

厘米,分米,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师:

(出示一厘米)这是一厘米,那我怎样能知道后面那条线段的长度?

生:

拿一厘米比较比较,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师:

很好,这是一平方厘米,后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比较比较,有几个平方厘米就是几平方厘米师:

(出示课件)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有几个平方厘米就是几平方厘米。

对不对?

看来,在这里,单位是我们用来比较的标准。

好像光这样说,有的同学还不是很明白。

这样,杨梦阳和白绪睿请起立,同学们看看他俩谁高?

生:

白绪睿高。

师:

好,杨梦阳请坐,杨怀硕请起立。

谁高?

生:

杨怀硕高。

师:

咦?

怎么白绪睿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

因为比较的标准不同。

师:

很好,现在对于比较的标准(单位“1”),同学们应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

【设计意图:

引入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回忆,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从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数1入手,体会数字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字1的应用范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单位“1”的理解作了巧妙的孕伏和渗透,后面又深入讲解了单位“1”其实就一个比较的标准,为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老师提问:

谁能用数字“1”说一句话呢?

提出问题后,问学生,可能学生回答的是一个、一只这种单独的“1”,没关系,老师可以说:

大家说的都很好,都说出了单独的“1”,谁能说个“复杂点”的整体的“1”呢?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说出来了像一串、一组、一个班级这样的词或句子就可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整体观察图片,整理数学信息。

谈话:

(出示图片)学校要开校园艺术节了,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做准备,谁来告诉老师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信息,可能会说:

制作泥塑作品,折纸。

追问: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

把1块红色橡皮泥和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

学生2:

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

学生3:

把6张绿色纸平均分给3人。

(学生根据图片找到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

大家看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A:

每人分得红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分得这些黑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B:

每人分得这些黄色纸的几分之几?

C:

每人分得这些绿色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手工制作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有条理的观察事物,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2.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表示出41

(1)小组内自主探究师:

下面,咱们先来解决分橡皮泥的问题:

(出示课件)每人分得红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分得这些黑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师:

(取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为了方便操作,我们用红色圆形纸代替红色橡皮泥,用黑色橡皮泥图片纸代替黑色橡皮泥。

你来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得到了哪个分数?

下面请各小组组长,从学具袋中取出红色圆形纸和黑色橡皮泥图片纸分给各个成员,开始吧。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小组展示分数41。

(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师:

谁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个分数?

怎么得到的?

生1:

我用一张红色圆形纸,将它对折再对折,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1。

生2:

我用4张黑色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1张就是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41。

师:

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

(出示课件)师:

把一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41;把四块黑橡皮泥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块占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41。

师:

思考:

橡皮泥大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41表示?

生:

因为都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

把谁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

单位“1”师:

哦,也就是说,把一块橡皮泥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41;把四块橡皮泥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是41。

无论物体的大、小,多、少,我们统统可以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41,你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课件出示)齐读:

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41。

师:

那两份呢?

生:

四分之二师:

为什么是四分之二呢?

生:

因为它有2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

师:

三份呢?

生:

四分之三,因为它有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师:

哦,2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三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那也就是说,它里面包含几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几,同意吗?

生:

同意。

(二)表示出21和31。

(1)小组内自主探究师:

好,那我们来看后面两个问题。

请各小组组长,从学具袋中取出黄色方形纸和绿色方形纸分给各个成员,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想办法表示出“每人分得这些黄色纸的几分之几?

每人分得这些绿色纸的几分之几?

”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得到了哪个分数?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小组展示分数21和31。

(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生1:

我把4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2张就是一份,就是整体的21。

生2:

我用6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2张就是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31。

师:

那我又有疑问了,每份都是两张,为什么一个是二分之一,一个是三分之一呢?

生:

因为一个分成了2份,一个分成三份。

师:

说准确,怎样分?

生:

一个平均分成2份,一个平均分成3份。

师:

把谁平均分成2份或3份?

生:

单位“1”师:

谁是单位“1”?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简明扼要的把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两个分

数的意义说清楚?

生:

把4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二分之一。

生:

把6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三分之一。

师:

哦,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成三份就是三分之一,那我要是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生:

八分之一师:

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

十分之一师:

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

一百分之一师:

平均分成N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

N分之一师:

真棒!

(课件出示)那我们可以这样说:

把单位“1”平均分成N份,每份就是它的N分之一。

师:

那2份就是它的?

生:

N2。

师:

3份就是它的?

生:

N3。

师:

非常好,同学们,这就是分数意义的本质所在。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做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讨论的学习方式,在“做”中“创造”出分数,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闯关练习谈话:

通过大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我们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

老师准备了闯关游戏,看谁能闯到最后一关,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第一关:

1.用分数表示涂红色的部分,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让同学们读完整题目,再作答。

第二关:

填一填。

(找同学起来读题填空。

)第三关:

师谈话:

同学们顺利通过了前两关,表现的非常棒,顺利的来到了第三关:

分一分,涂一涂。

第四关:

填空题(找同学起来读题填空。

)第五关:

师谈话:

第五关有点儿难度,但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实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闯关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老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拟人化谈话,让每个同学感到喜闻乐见,这样提高了练习效果。

】四、提高升华,理清关系师: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关卡。

通过本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发现单位“1”重不重要?

那你们想不想更深入的探究一下这个单位“1”?

生:

想。

师:

好,请看!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星星师:

什么颜色?

生:

红色、蓝色、黄色师:

好,那我把黄星看作单位“1”,红星和蓝星怎样表示?

生:

41、42(21)(对于“蓝星怎样表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回答四分之二,有的同学可能回答二分之一,不管回答哪一种,都是正确的,老师在肯定的同时可以把另一种表达方式告知给学生发散学生思维)师:

好,特别简单,接下来要变了啊,眼睛不要眨。

看!

看到什么了?

生:

单位“1”变了。

师:

怎么变得?

生:

......师:

很好。

如果我把蓝星看作单位“1”,请问:

红星怎样表示?

生1:

21师:

你们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同意?

那我就不明白了,同样都是这一颗红星,怎么一会儿41一会儿21呢?

生1:

单位“1”不同师:

表示四分之一的时候谁是单位“1”?

生:

黄星师:

表示二分之一的时候谁是单位“1”?

生:

蓝星师:

单位“1”不同,也就是比较的标准不同,那比较结果肯定也不同。

好的,那红星知道了,那黄星呢?

生:

2师:

咦?

怎么又变成2了呢?

生:

师:

那我们接下来还能变吗?

怎么变?

生:

把红星看作单位“1”师:

好,听你的,咱们就把红星看作单位“1”。

那你想考同学们什么问题呢?

生:

蓝星和黄星怎么表示?

师:

很好,来,你来当老师,你想让谁来回答你的问题?

师:

看来这位老师没大有经验,我可以教你一招,你可以问问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生:

师:

他说的对不对?

生:

对师:

掌声送给他。

下次如果谁再当老师,我再教你们一招:

光知道对不对还不够,为什么呢?

请看(课件出示不同颜色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

紫色三角形里面都是分数,绿色三角形里面都是整数。

师:

你观察的非常仔细,那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用整数什么时候用分数,你觉得跟谁有关?

生:

单位“1”师:

都觉得跟单位“1”有关,是不是?

好,挑战一下,单位“1”到底和整数什么关系,跟分数又是什么关系呢?

小组交流一下。

师:

好了,请坐好。

哪个小组想好了?

生:

比单位“1”大的就用整数,比单位“1”小的就用分数。

师:

好像还不够准确,大,大多少?

小又小多少呢?

生:

有两个单位“1”就用2,有四个单位“1”就是4师:

那有8个单位“1”就用?

生:

8师:

那有若干个单位“1”就用?

生:

若干个(课件出示“若干个”)师:

我们用若干个来描述单位“1”和整数的关系,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来表示,那我们怎么描述单位“1”和分数的关系呢?

生:

平均分师:

也就是说,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就用生:

分数师:

这不就是专业的理解嘛,你们都很专业呀,掌声送给自己。

五、总结回顾,谈收获。

谈话:

这节课到这里也就要结束了。

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有关分数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评测练习

闯关练习(第一关):

闯关练习(第二关):

闯关练习(第三关):

闯关练习(第四关):

闯关练习(第五关):

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五个习题,采用了闯关的形式,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

既有专项训练,又有提高练习。

从学生课堂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够答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

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

第一题:

用分数表示涂红色的部分,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让同学们读清题目要求,再回答。

全班同学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题意,并能正确说出分数及其意义。

第二题:

填一填。

共3小题,同学们都能读题并完成填空。

第三题:

分一分,涂一涂。

因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在本上练习,直接找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

第四题:

填一填。

大部分同学有了上面的基础,都能直接说出答案,但个别同学理解力比较弱,回答所用时间比较长。

第五题:

纸条露出的部分同样长。

你知道哪张纸条最长吗?

这一关比较抽象,但同学们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答案。

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做题之前老师一定要先明确要求,让每个同学清楚做题要求后再动手。

2、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要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的去领会,切忌一步到位。

3、题目中如若出现以往学过的知识点,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复习点拨,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课堂教学简评

吴秀丽《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重点使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其它分数的内容打好基础。

我认为李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单位“1”蕴含在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分数意义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李老师首先用“这是几?

”一句话设置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回忆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接着老师又问“这是几?

”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联想中,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况下直接把单位“1”这一教学难点解决了。

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比,在教学中,李师引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通过这一环节。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李老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怎样平均分,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李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老师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