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926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docx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

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范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

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

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

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

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内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

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

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

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二、教学目的

开设《人口经济学讲座》是为了引导大家学会从人口这一社会最基本要素角度上,思考我国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方式,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形成客观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在工作自觉深入探讨和正确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人口经济学的学科认识(教材第1、2章

1、人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P1-4、第2章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JulianL.Simon认为,人口经济学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科,该学科要分析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表现为人口增长对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对生育率的影响以及人口增长的经济决策等。

他在《人口增长经济学》中,就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论述。

日本人口学界的泰斗南亮三郎指出:

“人口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经济学的内容极其广泛,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而存在着若干差异。

”日本人口经济学家大渊宽则认为,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变量群和经济变量群的多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体系。

”各变量的内部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将人口自变量作为第1次变量,将因变量作为第2次变量,这样从自变量到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所谓形式人口学(formalDemography研究的对象。

同样经济学也要研究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也可以找到从自变量到因变量之间的关联作用。

而人口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正是横跨在人口学和经济学之间,

研究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一种学科体系。

中国学者张纯元认为: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阐明人口经济运动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由于对这门学科研究的视野不同,在欧美又有经济人口学(economicsdemography和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economics的不同提法,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口问题。

经济人口学则属于人口学的范畴,是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

而古什(B.N.Ghosh则认为:

“经济人口学或者人口经济学是面向人口学方向的经济学范畴。

经济人口学是人口学的经济侧面或者是经济学的人口侧面的研究。

经济人口学也称为人口经济学。

”两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事实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本身是在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

然而就其形态而言,人口经济学是站在经济学的立场,把人口学纳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的;而经济人口学则站在人口学的立场把人口学综合化之后,将经济学的纳入其理论体系中的。

前者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学科,后者则属于作为综合科学的人口学的一门分学科。

2、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4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

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人口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变化规律;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儿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3、人口经济学的学科属性(P6

事实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本身是在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

然而就其形态而言,人口经济学是站在经济学的立场,把人口学纳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的;而经济人口学则站在人口学的立场把人口学综合化之后,将经济学的纳入其理论体系中的。

前者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学科,后者则属于作为综合科学的人口学的一门分学科。

基本要求:

◆了解人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材第2章第5、6节和第5章

1、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P15、85

(1人口数量远远小于环境承载力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在人口稀缺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又很强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可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可以增加社会的财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表现为较多的正相关关系。

事实上,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劳动的协作和分工是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密度、素质对经济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环境承载力很高,各种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人口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只要人口数量增加,就一定会有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体上是按相同的方向发展的。

也就是说,在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那么人口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也相应的加快和扩大;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在生产条件允许的限度内,又会促进经

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反之亦然。

这种属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在速度速度加快的和规模方面按照相同方向发展的情况。

(2人口数量接近于或超过其环境承载力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负相关关系

当人口基数已经相当庞大,易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大都已被开发利用,人口数目接近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此时的人口增长也就不再具有原来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了,人口数目的继续增加,会使得其边际产出减少甚至为负数,从而导致总产出增长速度下降。

而且世界科学技术已经获得极大发展,单靠体力劳动支持的经济已为大规模的机械所代替。

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也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培训费用和所需要的时间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就会按相反的方向发展。

显然,这种劳动生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已使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大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价值,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

此时,人口数量的增大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可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与人口的环境承载力有关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一定速度的人口增长。

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空间内相对稳定时,若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这时经济发展就要受到人口增长的困扰。

2、人口增长的经济效应(P83

——正效应:

可以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形成规模经济。

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听见下,它有利于经济增长。

——负效应:

可能形成对经济资源的压力,减少投资,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经济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它不利于经济增长。

3.经济适度人口(P19-30

——早期经济适度人口论和现代经济适度人口论(P19、22

适度人口论(theoryofoptimumpopulation,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

有时称为“适中人口论”、“时中人口论”或“最优人口论”。

它最初探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后扩展到探讨最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

适度人口思想起源很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春秋时代孔子的论著中都有这方面思想的萌芽。

但作为一种独立的人口理论,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期,即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担心未来劳动力和兵源不足,一些人口学者感到,“人口不足”和“人口过剩”都不是理想的人口状态,因而寻求“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理论的奠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

1888年,他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认为“适度人口”是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规模。

最初确定“适度人口”概念的人是瑞典经济学家K.维克塞尔。

他在《论适度人口》中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有其适度的人口规模、合适的人口密度,绝不能使人口规模超过该国的农业资源及它所能提供食物的综合能力。

一国的人口增长应与它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他强调指出,一国最适度的人口应当是它的工农业潜力所许可的、最大生产率所能容纳的人口。

式中A为实际人口;O为适度人口。

他对人口失调程度的计算是以适度人口规模为标准的。

坎南和道尔顿都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等条件,只限于“静态适度人口”的分析。

虽然他们承认“最

大收益点”和适度人口规模是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但没有能够作进一步的阐述。

美国人口学家A.M.桑德斯于1922年发展了坎南的观点,他在《人口问题》中更具体地表述了“适度人口”,认为人口的适度规模是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已经采用的技术水平、民众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各种有关因素发生作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