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923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 规则.docx

苏州一号线行车组织规则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发布

2012-04-05实施

2012-04-05发布

目录

目录I

前言II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2

5技术设备3

6行车组织基本要求14

7列车运行21

8设备检修施工24

9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25

10调车作业28

11信号显示30

12记录3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术语和定义3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区间直线地段隧道及车辆限界36

附录C(资料性附录)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信号布置平面示意图38

附录D(资料性附录)双活塞通风模式和单活塞模式示意图4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目的地码41

附录F(规范性附录)路票、调度命令43

附录G(资料性附录)停车标44

附录H(资料性附录)预告标45

附录I(资料性附录)其它46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标准化工作的需要,为规范运营分公司一号线行车组织工作而制定。

本标准由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部门: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技术调度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史小俊

审核:

凌松涛

批准:

陆文学

本标准委托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技术调度部负责解释。

一号线行车组织规则

11 范围

1.1本规则描述了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运营阶段的技术设备、行车组织原则、列车运行、设备检修施工等有关规定和安全措施,是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运营管理、行车组织的指导性文件。

1.2本规则适用于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所有与行车组织和运营管理有关的部门和单位。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

GB/T22486-2008《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

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建标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本规则采用的词汇定义见附录A。

14 总则

4.1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行车组织工作,以安全运送乘客、满足设备维护的需要,按《运营时刻表》的要求,实现安全、准点、舒适、快捷的运营服务宗旨。

4.2轨道交通运营的行车组织指挥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高效组织的生产方针,贯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须紧密配合、协调动作,确保行车和乘客安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3《运营时刻表》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凡与列车运行有关的各部门都必须根据《运营时刻表》的要求组织本部门的工作。

4.4全线行车组织工作由一号线OCC行车调度员统一指挥,车站由行车值班员负责,车辆段由车场调度员负责,电客车在区间时由电客车司机负责,工程车在区间进行施工作业时由工程车司机负责。

4.5本规则是轨道交通一号线运营组织、管理的基本法规,各有关单位、部门及行车人员必须按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遇有特殊情况,而本规则未作规定的,须根据本规则的宗旨,采取安全可靠的办法和措施处理。

4.6与行车工作有关的各单位、部门必须根据本规则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运作手册和工作细则。

15 技术设备

5.1限界

5.1.1建筑物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轨道交通建筑限界;设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轨道交通设备限界;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出车辆限界。

5.1.2直线地段地下车站矩形隧道结构侧墙到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为2100mm,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为1500mm,建筑限界高度为4500mm,轨顶面至站台面高度为1050mm。

5.1.3隧道区间正线设紧急疏散平台,平台设于行车方向的左侧。

平台在防淹门、人防隔断门和道岔区断开,平台高度(距轨顶面)900mm,平台宽度在区间隧道内不小于600mm。

疏散平台边缘距设备限界不大于90mm,以防止人踩空掉入轨道。

5.1.4区间直线地段圆形/矩形隧道及车辆限界图见附录B。

5.2线路

5.2.1轨道交通一号线线路分为正线和车场线,天平车辆段信号机JD1/JD2外方为正线,内方线路为车场线。

正线分运营线和辅助线,其中辅助线包括渡线、存车线、折返线、联络线及出入段线。

正线线路全长26.328km,运营线有效长度为25.173km。

5.2.2全线共设24座车站,均为地下站,平均站间距1.09km,最长区间为东方之门~文化博览中心,长度为2503m;最短区间为时代广场~星湖街,长度为677m。

5.2.3车辆段内设有试车线,试车线的长度约为1199m。

5.2.4车站与区间的分界:

a)车站两端端墙内方为站内,相邻两车站端墙之间为区间。

b)连接天平车辆段与木渎站的JD1~S0105信号机间的线路称为出段线,S0106~JD2信号机间的线路称为入段线,其中天平车辆段JD1~木渎站X0103信号机之间的线路为转换Ⅰ轨(150m),天平车辆段JD2~木渎站X0104信号机之间的线路为转换Ⅱ轨(150m)。

5.2.5轨道交通一号线正线为双线,列车运行采用双线单向右侧行车制式。

木渎站往钟南街站方向为下行,反之为上行。

5.2.6正线采用整体道床式无缝线路,天平车辆段库内为整体道床,其余为碎石道床。

正线运营线线路最大坡度为27.1‰(广济南路~养育巷区间,上行K10+730.000至K10+520.000)。

运营线最小曲线半径为350m,辅助线最小曲线半径200m,联络线最小曲线半径150m。

小于400m以下的曲线半径里程见表1。

表1小于等于400m的曲线半径里程

正线

序号

线别

起点

终点

所属区间

曲线半径

(m)

曲线

长度

(m)

限制

速度(km/h)

1

下行

K3+164.570

K3+689.931

汾湖路~玉山路

360

525.361

60

2

下行

K5+106.868

K5+703.274

苏州乐园~塔园路

350

596.406

60

3

下行

K20+807.150

K21+001.082

文化博览中心~时代广场

400

193.932

65

4

上行

K3+179.768

K3+692.203

玉山路~汾湖路

350

512.435

60

5

上行

K5+100.056

K5+727.114

塔园路~苏州乐园

370

627.058

60

6

上行

K20+809.263

K21+11.753

时代广场~文化博览中心

400

193.933

65

7

一二号线联络线

LK0+000=1号线K10+195.160

LK0+361.7157=2号线右CK16+828.761

-

150

225.704

40

天平车辆段出入车场线

交点编号

曲线要素

限速(km/h)

曲线半径(m)

曲线长(m)

右JD3

200

339.01

10

左JD3

204.6

346.30

10

车场线

序号

线名

曲线半径(m)

曲线长(m)

限速(km/h)

01

LJD1

150

64.48

28

02

LJD3-2

150

42.57

28

03

LJD3-1

150

42.57

33

04

LJD5-1

200

28.38

28

05

LJD9-1

150

17.95

28

06

LJD11-1

150

21.28

28

07

LJD15-1

150

43.2

28

08

LJD15-2

150

64.48

28

09

LJD17-1

150

59.17

28

10

LJD19-2

150

37.88

28

11

LJD19-1

150

16.6

28

12

LJD21-1

150

21.28

28

13

LJD23-1

150

21.28

28

14

LJD29-1

150

21.28

28

15

LJD31-1

150

42.57

28

16

LJD43-1

200

28.38

28

17

LJD47-1

150

33.67

28

18

LJD2

150

34.63

28

19

LJD4-2

150

21.28

28

20

LJD4-1

150

21.28

28

21

LJD8-1

150

21.28

28

22

LJD10-1

150

60.52

28

23

LJD14-1

200

85.97

28

24

LJD16-1

150

43.2

28

25

LJD18-1

150

37.88

28

26

LJD20-1

150

42.57

28

27

LJD22-1

150

21.28

28

28

LJD28-1

150

21.28

28

29

LJD30-1

150

42.57

28

30

LJD46-1

150

33.67

28

31

LJD48-1

150

33.67

28

32

LJD48-2

150

54.96

28

33

LJD50-1

200

28.38

33

5.2.7正线出入段线双线均为823.9m,最大坡度29.9‰,最小曲线半径200m。

5.2.8车场线最小曲线半径150m,线路为平坡,车辆运行限速25km/h。

5.2.9正线大于20‰的坡度地段见表2。

表2正线大于等于20‰的坡度地段

下行线

序号

站间区间

线别

坡度(‰)

坡别

长度(m)

起止公里标

1

车辆段~木渎

 

下行

29.6

下坡

434

K-00+633.830至K-00+200.000

2

木渎~金枫路

20.0

上坡

180

K01+150.000至K01+330.000

3

金枫路~汾湖路

20.5

下坡

220

K01+530.000至K01+750.000

20.3

上坡

200

K02+320.000至K02+520.000

4

汾湖路~玉山路

21.1

上坡

200

5

玉山路~苏州乐园

20.0

下坡

200

K03+850.000至K04+050.000

6

苏州乐园~塔园路

22.0

下坡

200

K05+070.000至K05+270.00

7

塔园路~滨河路

20.5

下坡

220

K06+240.000至K06+460.000

8

滨河路~西环路

20.5

下坡

250

K07+140.000至K07+390.000

9

桐泾北路~广济南路

20.3

上坡

220

K09+880.000至K10+100.000

10

广济南路~养育巷

26.6

下坡

210

K10+520.000至K10+730.000

11

临顿路~相门

20.0

上坡

200

K13+740.000至K13+940.000

12

相门~东环路

22.3

下坡

200

K14+140.000至K14+340.000

13

东环路~中央公园

20.3

下坡

220

K15+340.000至K15+560.000

26.4

上坡

198.3

K15+791.700至K15+990.000

14

东方之门~文化博览中心

23.0

下坡

269.6

K18+070.000至K18+340.000

15

文化博览中心~时代广场

20.0

下坡

190

16

南施街~星塘街

22.0

上坡

200

K24+020.000至K24+220.000

上行线

序号

站间区间

线别

坡度(‰)

坡别

长度(m)

起止公里标

1

车辆段~木渎

 

上行

29.9

上坡

429

K-00+200.000至K-00+629.000

2

木渎~金枫路

20.0

下坡

180

K01+330.000至K01+150.000

3

金枫路~汾湖路

20.3

上坡

220

K01+750.000至K01+530.000

20.3

下坡

200

K02+520.000至K02+320.000

4

汾湖路~玉山路

21.0

上坡

180

K02+900.000~K02+720.000

20.5

下坡

200

K03+620.000~K03+420.000

5

玉山路~苏州乐园

20.0

上坡

200

K04+050.000至K03+850.000

6

苏州乐园~塔园路

22.0

上坡

200

K05+270.000至K05+070.000

7

塔园路~滨河路

20.5

上坡

220

K06+460.000至K06+240.000

8

滨河路~西环路

20.5

上坡

250

K07+390.000至K07+140.000

9

广济南路~养育巷

27.1

上坡

210

K10+730.000至K10+520.000

10

相门~东环路

22.2

上坡

200

K14+340.000至K14+140.000

11

东环路~中央公园

20.0

上坡

182.5

K15+540.000至K15+340.000

26.6

下坡

211.9

K15+990.000至K15+778.080

12

东方之门~文化博览中心

22.6

上坡

269.6

K18+340.000至K18+070.000

13

文化博览中心~时代广场

20

上坡

190

K20+560~K20+750

14

南施街~星塘街

21.9

下坡

200

K24+220.000至K24+020.000

5.2.10正线和试车线均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试车线除外)采用50kg/m钢轨,直线地段轨距为标准轨距1435mm,半径小于等于200m的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见表3。

表3半径小于等于200m的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

曲线半径(m)

轨距加宽值(mm)

轨距(mm)

150

5

1440

100

10

1445

5.2.11正线和试车线均采用60kg/m钢轨9号单开AT曲线型尖轨道岔(广济南路和星海广场站停车线采用4.5号对称道岔),正线道岔侧向允许通过最大速度为35km/h。

车场线(试车线、练兵线除外)采用50kg/m钢轨7号单开道岔,道岔侧向允许通过最大速度25km/h。

5.2.12木渎站和钟南街站为终点折返站,木渎站设有站前交叉渡线,钟南街设有站前单渡线和站后交叉渡线及折返兼存车线。

钟南街站和苏州乐园站为小交路的折返站。

苏州乐园站、广济南路站、星海广场站设有停车线,停车线均可作为临时折返线。

东环路站、乐桥站、星湖街站设有单渡线。

5.2.13在广济南路站、苏州乐园站和乐桥站出岔分别设置与规划2号线、3号线和4号线的联络线。

5.3通信系统

5.3.1专用电话子系统是一号线OCC各专业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天平车辆段车场调度员、信号楼调度员指挥列车运行和指导设备操作的重要通信工具,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修、防灾救护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

5.3.2一号线OCC设有有线调度台,各车站站控室、车辆段信号楼、车辆段车场指挥调度室、乘务派班室、各变电所等处所设有专用操作台。

5.3.3车站、车辆段设有站间行车电话,区间隧道内每隔150~200m左右设有区间电话。

5.3.4一号线OCC、全线车站、天平车辆段等场所内设有程控电话。

5.3.5一号线专用无线通信系统采用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一号线OCC设移动交换中心设备,全线24个车站设置24套集群基站、一号线OCC和车辆段各设置1套集群基站,共设置26套集群基站。

5.3.6一号线OCC与在线司机、车站间设有无线调度电话手持台;车辆段与司机间设有无线调度电话手持台。

电客车司机室设有车载无线电台与行车调度员联系,车载无线电台及手持台故障时,行车调度员、司机通过区间电话或车站互相转告行车信息。

5.3.7广播子系统包括:

正线广播系统、天平车辆段广播系统。

正线广播系统包括中心广播系统和车站广播系统,可实现对乘客进行语音广播。

列车司机可使用列车广播系统向车厢内乘客进行信息自动广播;遇自动广播故障时,可使用人工广播;人工广播故障时,报行车调度员,按行车调度员指示处理。

5.3.8在轨道交通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是为了加强地铁运营和管理,以及处理应急突发事故,满足一号线OCC各专业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监视运营生产的需要。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探头主要设在车站、主变电所等关键位置,可实现OCC和车站控制。

5.3.9时钟系统由一级母钟、二级母钟及子钟构成。

其主要功能为:

显示或指示统一的标准时间、向其它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5.4信号系统

5.4.1轨道交通一号线正线信号系统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信号系统(CBTC),由正线计算机联锁(CI)、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运行(ATO)和列车自动监控(ATS)等子系统组成,可由OCC或授权车站控制。

a)OCC和车站设有ATS子系统工作站,具有监督和控制列车运行功能。

b)时刻表处理器:

通过时刻表编辑器导入时刻表,处理列车时刻信息。

c)时刻表编辑器:

具有导出时刻表、在线调整和编辑时刻表功能。

d)OCC大厅设有3套ATS中央工作站和1套中央联锁工作站(CLOW)。

e)现场操作工作站(LOW):

联锁人机界面,负责监督和控制联锁设备。

f)中央联锁工作站(CLOW)具有车站LOW相同功能。

5.4.2天平车辆段信号设备采用北京交大微联公司的JD-1A微机联锁系统和TJWX-JD微机监测系统,由车辆段信号楼集中控制,可实现进路锁闭、进路解锁、信号机控制、道岔控制和信号设备的集中监测和报警等功能。

5.4.3全线24个车站划分为苏州乐园和星湖街两个联锁区,其中苏州乐园联锁区控制区域为:

木渎站至临顿路站;星湖街联锁区控制区域:

相门站至钟南街站。

苏州乐园联锁区和星湖街联锁区在临顿路~

相门区间分界。

5.4.4天平车辆段与正线木渎站的线路接口由转换轨连接,车辆段和正线信号系统设有照查电路。

5.4.5全线共有8座有岔站,分别为木渎站、苏州乐园站、广济南路站、乐桥站、东环路站、星海广场站、星湖街站和钟南街站。

5.4.6全线共设有6座设备集中站,分别为:

木渎站、苏州乐园站、广济南路站、星海广场站、星湖街站和钟南街站。

5.4.7有岔站设有本地LOW操作工作站,用以站控时排列列车进路,监控列车运行。

5.4.8无岔站也设有LOW工作站,只能用于监视本车站范围内的列车运行。

5.4.9OCC大厅设有1套中央联锁工作站(CLOW),原则上只监不控,用于行车调度员观察全线列车进路及列车运行情况。

5.4.10苏州乐园上行站台、星海广场上行站台、钟南街下行站台设有无人驾驶自动折返按钮。

5.4.11计轴安装在轨道空闲检测区间的两端,计轴设备被用于区间、道岔区段和车站区域列车占用状态的自动检测,实现轨道区段空闲检测和道岔区段的空闲或占用检测。

5.4.12车控室设有IBP应急控制盘,盘面上、下行线路上设有紧急停车、取消紧停、扣车、取消扣车等功能按钮。

5.4.13车站每侧站台设有2个紧急停车按钮,紧急停车按钮状态作为进路排列所必须检查的联锁条件之一。

5.4.14正线道岔采用左(右)位方式确定位置,车场线道岔采用定(反)位方式确定位置。

5.4.15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信号布置平面示意图见附录C。

5.5车站

5.5.1轨道交通一号线设有24座车站,分别为木渎、金枫路、汾湖路、玉山路、苏州乐园、塔园路、滨河路、西环路、桐泾北路、广济南路、养育巷、乐桥、临顿路、相门、东环路、中央公园、星海广场、东方之门、文化博览中心、时代广场、星湖街、南施街、星塘街和钟南街。

5.5.2全线24座车站均为地下站。

5.5.3车站分为站厅层和站台层(乐桥站为地下三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三层为4号线站台预留),站台有效长度80m,可停靠4节车厢编组的列车。

5.5.4广济南路站为侧式站台,一号线其它各站均为岛式站台。

5.5.5各站站间距离及型式见表4。

表4各站站间距离及型式

序号

站名

中心里程

站间区间

站间距(m)

车站型式

站台宽度(m)

1

木渎

K0+280.000

----

----

地下两层岛式

10

2

金枫路

K1+423.000

木渎~金枫路

1143

地下两层岛式

10

3

汾湖路

K2+620.000

金枫路~汾湖路

1197

地下两层岛式

10

4

玉山路

K3+715.025

汾湖路~玉山路

1095

地下两层岛式

10

5

苏州乐园

K4+964.000

玉山路~苏州乐园

1249

地下两层岛式

12.5

6

塔园路

K6+132.000

苏州乐园~塔园路

1168

地下两层岛式

10

7

滨河路

K7+034.500

塔园路~滨河路

902.5

地下两层岛式

10

8

西环路

K8+092.000

滨河路~西环路

1057.5

地下两层岛式

10

9

桐泾北路

K9+446.000

西环路~桐泾北路

1354

地下两层岛式

10

10

广济南路

K10+361.000

桐泾北路~广济南路

915

地下两层侧式

3.5*2

11

养育巷

K11+634.000

广济南路~养育巷

1273

地下两层岛式

12

12

乐桥

K12+434.370

养育巷~乐桥

800

地下三层岛式

14

13

临顿路

K13+245.000

乐桥~临顿路

810.6

地下两层岛式

12

14

相门

K14+033.000

临顿路~相门

788

地下两层岛式

10

15

东环路

K15+134.000

相门~东环路

1101

地下两层岛式

10

16

中央公园

K16+077.000

东环路~中央公园

943

地下两层岛式

10

17

星海广场

K17+160.000

中央公园~星海广场

1083

地下两层岛式

10

18

东方之门

K17+970.845

星海广场~东方之门

811

地下两层岛式

10

19

文化博览中心

K20+473.500

东方之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