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9147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立纪录片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透明程度的提高,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正在形成。

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整个社会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容忍了。

因此出现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

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这种现状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就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立纪录片来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许多怀有艺术理想的人在先锋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倡导下,自愿脱离公职,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成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自由艺术家”或文化“盲流”;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一种渴望。

这是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他们多少都曾与电视台有过某种工作或合作关系,但是在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相当程度的束缚与制约。

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独立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

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

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播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道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

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着个人化创作方式。

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演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体制内。

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平常中寻觅新奇。

比如英未未的《盒子》,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入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我国现在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生存在体制中有一种尴尬。

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诞生:

1988~1993年,主要有吴文光、温普林、蒋樾等人早期的“记录”行为,80年代末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个流浪的艺术家群体;

1991年6月成立了“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即SWYC小组,并在12月举办了“北京新纪录片作品研讨会”。

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前的工作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大致相似,即为了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他们活在自己的梦想里面,在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看到的都是阳光,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们在生活的巨轮前无力的挣扎并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活。

  发展与探寻:

1993~1999年,1993年参加山形电影节后,大陆的独立纪录片作者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纪录片;

1994年广电部下发通知,就一批导演私自参加鹿特丹电影节举办的中国电影专题展一事予以处罚,1994年多少有些孤寂与落寞,这年不甘寂寞的张元与段锦川合作拍摄了一部35毫米的胶片作品《广场》;

1995年,蒋樾历经两年的《彼岸》拍完;

1996年,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由西藏文化交流公司出品;

1998年,李红的《回到凤凰桥》被英国BBC公司以25000英镑的价格收购,这是大陆独立纪录片中首次被国外电视媒体购买的作品;

1999年,由“疯狂英语”发明者李阳出资,张元创作完成《疯狂英语》,这是一部艺术水准和商业利益双赢的纪录片。

  蓬勃兴盛:

1999年以后。

1999年,《老头》和《北京弹匠》双双获得日本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2000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雎安奇的作品《北京的风很大》获青年论坛单元大奖;

2001年9月下旬,由北京实践社和《南方周末》报联合发起的首届民间独立映像展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此次映像展,堪称独立纪录片的一个狂欢式盛会,五十余部长期散居民间的独立纪录片作品同观众见面,实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会师,在参与竞赛的纪录片中,杜海滨的《铁路沿线》因对铁路沿途流浪群体的平视与深入荣获最佳纪录片奖,英未未的《盒子》和朱传明的《群众演员》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受到了关注。

  一、创作上自主意识加强

  主动参与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

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很多的作者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

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

和1990年早期的“独立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

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是从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出发,20年前父母为什么要离婚,通过镜头,我们看到的是20年后的平静,而且母亲弟弟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将家庭暴力这事说出来。

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生活,而且很主动的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而不再是直到被迫表达。

拍《姐妹》和《邝丹的秘密》的章桦,她曾经是发廊妹,这可能让她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刚开始是为了生活才拿起摄像机,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是久而久之,她爱上了摄像,而且积极主动的拿起摄像机来记录自己与身边朋友的生活。

  关注自己

  独立纪录片是将视线转入了自己身上,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把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都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人们对日常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引起社会上有相同问题人们的关注。

  《盒子》记录的是一对同性恋的生活思想,通过对她们的挖掘,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对她们的歧视,相反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又比如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这部独立纪录片记录了在中国四川成都的三个人在1999年末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他们中的崔莺是一位画家,她感到自我正在遭到践踏而痛苦不解;

尹晓峰的油画曾经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现在他一直做着与盲人有关的行为艺术;

唐丹鸿是一位诗人,她在严重的抑郁症里挣扎着,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当遇到心理医生张血曦女士后,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对那段时间的清理,拍摄了这部片子。

唐丹鸿通过对自己的关注,通过对小人物的关注,将人真实的内心展示在观众的面前,他们的苦恼,抑郁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作者关注的是父母的生活。

宋田的《天里》通过关注农村改换村主任的事件把中国普通的一个村庄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作者在这里面贴近了村民,把自己融入在这当中。

我们从这些独立纪录片小人物边缘人物的身上看到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自己的身上,拍出来的不是历史片或者是政论片,而是大多数人们所关心的题材。

  理性写意

  2001年9月22日首届独立影响展组织者说过:

“我们不仅是在自觉的展示作品,更为主要的是想介入理论思考、充满反思精神的学术评论,从而让本次影展上升到学术层面上进行。

”而独立纪录片从理性写实转向理性写意,指的是通过写实的手段来表意。

纪录片的特点是要完完全全的真实,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作为纪录片一种的独立纪录片一开始也没有摆脱这样的套路,但是随着独立纪录片逐步的发展,人们的目光更加的开阔,拍摄更加的自由,拍摄的局限被打破,用独立纪录片来写意的作品越来越多。

比如说杜海滨《铁路沿线》中的十几位盲流,作者用一种平视的眼光看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对他们的关注没有只停留在生活现象的层面,而是直入精神世界,并且与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对话,片中的“小新疆”、“李小龙”等人通过他们真诚的讲述呈现了丰富的个性,赢得了观众的尊重。

还有《盒子》,作者通过与她们精神世界的沟通让人们看见的是美。

陈晓卿的《沙与海》写的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的生活状态,人们看到的是长期封闭带给他们的一种状态。

  二、资金上自行筹措

  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代理商零频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琼认为国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状态比起外国同行要差许多,这归因于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同时又没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的基金,独立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无法靠记录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吴文光认为:

“你可以在某个领域是一个专业的人,所以你必须做其他工作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结果拍记录片就像业余去做一样。

”吴文光的独立纪录片《操他妈电影》是他2000拍的素材,但是到了2005年才拿出来剪辑完成。

  体制以外的独立纪录片人拍摄时的资金需要自行筹措,拍摄资源无从获得,加上国内相关政策不明朗,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得到在电视台播放的机会,或在国际大赛中有所斩获而在海外市场销售,更多的则可能因为不能通过审查,或找不到适合的电视台播放而被彻底湮没。

  旅日人士张丽玲自行筹资、策划并组织拍摄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历时四年,跟踪拍摄66人,采访数百人,用尽1000多盘素材磁带,斥资6400多万日元。

不过在发行上,这部独立纪录片比较成功,先后在上海、重庆、南京、香港等地播放,并引发收视热潮。

王兵在制作《铁西区》的过程中,常常很窘迫。

他的资金来源是不固定的,并且由于《铁西区》片长达九个小时,没有音乐,没有故事,现代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看下来,艺术价值高,但是发行很不成功。

张以庆的《幼儿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要是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他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在艺术上,他是成功了,可是在盈利上,他是失败的。

像他这么幸运的人可以说是很少的。

资金上的自行筹措导致了很多的导演一闪即逝以及拍摄者身份界定等问题。

  文章对独立纪录片的特点进行了论证。

不管公众对独立纪录片持什么样的态度,它已经浮出水面了,虽然说它现在的处境很艰难,但是独立纪录片肯定会有一片属于它的市场,并且最终会走进公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明博.她们的声音——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女导演创作概述[J].新闻大学,2007.

  2、孙霁,张爱华.DV纪录片的题材[J].新闻传播,2007.

  3、刘效礼.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4、王慰慈.记录与探索——与大陆记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M].香港远流出版社,2000.独立纪录片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