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906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彪角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流言蜚语弥天大罪仰天而吁名副其实

B、消声匿迹强词夺理秘而不宣励精图治

C、矫揉造作声名狼籍略见一斑各行其是

D、至高无尚尾大不悼卑躬屈膝明火执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不掌握点和线的理论就不懂得平面的知识,不掌握平面的理论就不懂得立体的知识,学习几何就得按部就班,由浅入深。

B. 我们班的吕宁同学,书报读得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常常令听者有如坐春风之感。

C. 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 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4年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运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当日12时50分许,40余辆军用卡车驶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车上悬挂着印有“烈士业绩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等字样的条幅。

  B.在过去的50年里,中法两国人民共同培育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二、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

“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

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

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4、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5、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说: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

“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习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

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

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

充满    

D、今日病矣              病:

生病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直养而无害                 何以利吾国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寡人之于国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

“难言也。

”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翻译划线的句子。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10.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5分)

②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共20分)

钱伟长:

矮个子的“科学巨人”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2010年7月30日辞世,享年98岁。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

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

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

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

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

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1931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

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学任教。

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

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

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

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

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

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

“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

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

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分以上。

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归心似箭为报国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这时,钱伟长仅28岁。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

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

他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

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

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

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

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

”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噩梦醒来是早晨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