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857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姓迁徙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

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

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

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

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

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林坚的35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

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

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

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

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个德之门”。

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

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

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

“贤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

据史书所载,林皋的裔孙林宪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将林氏家谱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内,逃过了火烧之劫。

但后来不知何故,《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却丢失了。

到明清两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进行此谱的“辑佚”。

当然辑佚后的族谱史料价值与原作差之甚远。

在齐、鲁之地(今山东淄博、曲阜等地)则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门望族。

在卫国(今河北淇县及卫辉一带)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类最为著名。

林类生活在春秋时代。

他披着裘衣在田园里拾着遗穗,边走边唱。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远远就看到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

孔子叫他的学生子贡前去与林类攀谈。

子贡问林类为什么会如此乐观呢?

林类回答:

“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

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再请教是何缘故。

林类则以生与死的辩证观向子贡做了精辟的诠释。

林类说,生与死是一返一往的关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世界才能够持续不息地存在。

子贡回到孔子身边,把向林类问答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十分感叹,对众学生说,果不出我预料,这位老人是富有学识的智者。

你们尽管可以向他请教。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

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

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

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

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

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

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20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

林坚的31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

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林微是林坚的37世孙,在秦国任大夫左卿,受封为关内侯。

林芳是林坚的38世孙,在秦国任屯军仆射。

林玮是林坚的39世孙,在秦国任给事黄门散骑常侍、左将军。

林韶是林坚40世孙,在秦国任郁林郡太守、右将军。

林稚也是林坚40世孙,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任会稽郡太守。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林姓族人逐渐扩散,在各个诸侯国都有林姓裔孙繁衍生息,但仍然以北方为主要栖居地。

秦汉时期的迁徙周代末年连年发生大规模战争,兵民大量死伤和失散。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

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139.8万人。

公元前306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

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攻西周。

西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36城。

七年后,秦国又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

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

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上党(今山西长治周围)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

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

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

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

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

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

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

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

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林述和林常观、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

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

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

也有史书称林坚的55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

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主要的居住地。

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

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之西南)。

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

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

林坚的60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姓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

他们的后代在秦代继续留住在此地。

居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姓裔孙。

林熹是林坚的61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

林坚的62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

林恂是林坚的63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

林坚的64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

林横是林坚的65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任职谏议大夫。

东汉末年,林坚的72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之东南)。

东汉时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地区。

林坚的68世孙林肇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进驻西河。

秦、汉两代寓居长安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别、林良、林公、林宁、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

林治是林坚的40世孙,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国任治粟内史,掌管谷货的管理事务,为秦国九卿之一,权势显赫。

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职侍中、安东将军,与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为长安林姓望族。

林坚的43世孙林别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职御史大夫。

林良是林坚46世孙,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职少府中郎将。

林坚的47世孙林公(字元昌)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职御史中丞。

林宁是林坚54世孙,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职征南将军。

林坚的55世孙林金在王莽摄政的天凤二年(公元15年)任职建武将军。

林重是林坚56世孙,在天凤三年任职河南、京兆两郡太守,也常住长安。

林坚的57世孙林秉在王莽摄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转任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等职。

以上林姓家族在文与武两条战线上均有出色表现,秦、汉两代在长安地区可谓声名彰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姓族人居住。

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爽(shi,市)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任江州刺史。

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

林高之子林阊,隐居于成都。

他是汉代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

扬雄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成帝刘骜赏识,此外还著《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在汉代已有林姓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

林坚的44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职广陵太守,受封为高亭侯,食邑三百户。

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当时林吉率族在此居住。

林车是林坚的48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

他年老辞去官职,归隐于会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专心致志注释《尚书》。

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

林道是林坚的66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升任泰州刺史。

林道乃该林姓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

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孙林肇等。

林封是林坚69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职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谗言陷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

林坚的70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汉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在汉献帝刘协执政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

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

秦、汉两代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于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之西北)。

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逼迫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册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皇帝。

胡亥在位期间,实权控制在赵高手里,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徭役和赋税比秦始皇时代还要酷重。

农民不堪重负,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除了陈胜、吴广之外,还涌现不少“平民领袖”,与遭受秦王朝压迫的旧有六国贵族后裔一起,成为秦末强劲的“倒秦运动”力量。

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

项羽与刘邦。

在陈胜与吴广死后,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一起抗击秦军主力。

他们于公元前206年,率兵攻入秦都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嗣后项、刘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经170年之后,至公元前32年汉成帝登基时,西汉王朝已走上没落之路。

此后几十年间,在河南、四川、陕西和山东等地区接连不断燃起了人民群众反抗与斗争的烈火。

况且,天灾与人祸并行。

史载汉成帝时代,因饥馑而饿死在道路上的就有几百万人之多。

后继的哀帝和平帝在政治上更为腐败,灾害更趋频繁。

灾民四出逃亡,社会秩序大乱。

王莽篡夺朝政之后,由于实行的法令更加苛酷,强派的徭役更加繁重,社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终于导致天凤四年(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史称绿林军大起义和赤眉军大起义)。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也加入了绿林军,他在昆阳战役中建立了奇功,使昆阳一战大获全胜。

他的势力不断壮大,遂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定都于洛阳,自此建立了东汉政权。

他还继续了11年的征战,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公元36年再次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全国一统的新局面,谥号称光武皇帝。

东汉传至汉和帝刘肇之后政局又出现大动荡,地主豪强势力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局部地区的农民起义彼伏此起,竟有百余次之多。

加之皇帝宗室、宫中宦官与外戚世家大族的争权斗势接连不断,几代皇帝都沦为权力角逐中的傀儡,社会没有宁日,自然灾害又肆虐惨烈。

例如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全国有将近1/3的郡国遭遇蝗灾,许多江河洪水泛滥,流民多达数十万户,饿殍遍野。

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和以张惰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巴郡农民大起义。

张角巧妙地利用“太平道”宣传与组织群众,信徒多达数十万人,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个州。

黄巾军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竟达20多年,最后由于州郡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镇压而遭失败。

但是,此后的东汉王朝也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了。

秦、汉两代在陈胜一吴广农民大起义、项羽一刘邦楚汉相争、绿林军大起义、赤眉军大起义、黄巾军大起义、巴郡农民大起义等大规模战争中人口多次迁徙流动,加之多次发生饥馑灾荒,四处逃难者难以计数。

随着人口流动的狂潮迭起,林姓诸宗支也多次发生举族迁徙之事。

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山东地区相对集中地居住着较多的林姓子孙。

史载有一大批齐鲁西河林氏后裔居住在临淄郡、济北郡和薛郡,这些郡域即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一带。

齐郡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有林宪、林挚等名门望族寓居。

林宪是林坚的37世孙,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职司隶校尉。

当初秦始皇焚书时,他秘藏林姓宗谱于祖墓,使先世林姓传承次序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致失传。

林挚是林坚41世孙,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拜为燕相,封赐平棘侯,食邑千户,承传四代,十分显耀。

在济水之东则居住着林封、林农、林祗、林胡和林谭等林姓世家。

林封与林农父子在汉灵帝时代曾经遭遇董卓的陷害。

董卓对汉灵帝说:

“林姓豪强势力过大对汉室大有不利。

”灵帝听信谗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农父子遂去官归隐于济水之东(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林氏迁徙

东汉末年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占据了兖州,刘备占据了豫州,孙策及其弟孙权占据了扬州所属的江东,吕布占据了徐州,袁绍占据了冀州,刘焉占据了益州,刘表占据了荆州……经过长期而剧烈的混战,逐渐形成了曹魏、刘蜀和孙吴三大军事集团鼎足而立的局面,并分别建立起魏、蜀、吴三国分治政权。

又经过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征战,以上三国先后都破灭了,却由司马炎揽得了大权。

他于公元265年建立了晋王朝,改元为泰始元年,是为晋武帝。

西晋王朝共历50多年,多次发生内乱,后期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北部及西部(指今内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氐、羌、匈奴、鲜卑、羯等族群)乘机向中原心腹进逼。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赵政权攻入晋都洛阳。

晋怀帝被虏,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内共计三万余人被杀。

不久,怀、愍二帝相继被杀死。

史称"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

晋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几乎全处于北方各少数民族控制之下。

晋室不得已而南迁,重新立国于江南,史称“东晋”。

司马懿之曾孙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成为晋室中兴之主,是为晋元帝。

江南乃富庶丰饶之地,颇具吸引力。

原居住于北方的许多林姓裔孙也纷纷向我国南方转移,"

衣冠南渡"

主要扩散地点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

如《晋书》所载:

“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唐人林谓在《闽中记》写道:

“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郭四姓先人闽。

”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姓支脉素以林礼祖孙(林礼,子林颖,孙林懋及林禄)最为彰显。

林礼是林坚的80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

林颖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

林颖的长子林懋是林坚的82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及邳州市)太守。

林懋太守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梓桐乡定居下来。

现今所见的林姓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

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

林禄是林颖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

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之后,他颇受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

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举家人闽,定居于晋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为“晋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林禄的子孙除寓居晋安郡侯官县之外,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闽省各地,据称闽林裔孙今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

林披(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家于莆田,在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被授于太子詹事一职。

他先后娶妻3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

后来生子9人,分别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蔇。

九人后来也都明经及第,并且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在“八闽”之地独领风骚,因此被称为“八闽世泽,九牧家声”,或者称为“莆田九牧”、“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

“九牧”后代,自唐宋由莆田分衍到福建仙游、漳浦、福州、侯官、长乐、连江、泉州、漳州、永春、龙岩三明等地,以及广东潮州、梅州、韶州、广西横州等地,明清及近代更迁居世界许多地方,在林姓各支派拥有较大的影响。

林姓族裔人口迁徙继东晋之后在南北朝时期又有发展。

自晋室南渡以来政局不稳,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东晋八州都督桓玄谋反,企图颠覆东晋政权,自立为帝。

东晋将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立下了战功。

刘裕不断蓄积兵力,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感到羽翼丰满,便取代晋朝政权,建立了宋朝,史称南朝宋武皇帝,开启了南朝170年的历史。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均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偏安于南方半壁河山。

而在北方则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史家统称之为北朝,自北魏世祖太武皇帝统一北方之年(公元439年)算起至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为止,共计142年。

上述南朝与北朝在中华大地对峙达百余年,兵戎相见,征战不已,民无宁日,林姓族人和其他姓氏人群的迁徙也不断发生。

自三国时期经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林姓宗族中名门望族的分布大致如下:

在三国曹魏明帝时,林川家族居于徐州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林泰家族和林池家族居于济水之东(今山东省淄博一带),林豫家族居于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他们是当地的林姓望族。

林川是林坚的72世孙,在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任职徐州刺史。

林泰和林池都是林坚的73世孙。

林泰在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任职广威将军兼中书令。

林池在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任职秦州刺史。

林豫是林坚73世孙,在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任职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太守兼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太守。

明帝死后齐王曹芳继位。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命林奢为司隶校尉,尔后升职金城太守,居住在金城(今甘肃省永清县西北),成为当地林姓名门望族。

林奢是林坚的74世孙,他的儿子林冠在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任职秦州刺史,后升尚书令,同样显贵于金城。

林坚的74世孙林道固在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谏议大夫,兼任吏部尚书,居于洛阳,世代相承为洛阳林姓望族。

在三国时代,广陵林姓的世族一部分子孙留居于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也有流徙于魏国各地,即今陕西、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份。

原汉代“长安林姓望族”在三国时期寓居雍州(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为多,而“西河林姓望族”则以寓居鲁郡、青州、兖州、齐郡等地为多,这些居住点分布在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和郯城。

至于两晋和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所逼,中原林姓士族有不少人渡过长江天堑,到南方避难逃生,落地生根之后重新发展成名门望族了。

例如林礼、林颖等人迁入徐州,成为“徐州林”的开拓者,林懋成为“下邳林”的始祖,林禄人闽,成为“晋安林”开山鼻祖。

原“晋安林”后裔林靖之是林坚的86世孙,在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擢升雄战将军,后改调为建阳郡(今福建省建阳市)太守,卸任后遂定居建阳,成为建阳林姓开基祖。

林坚的87世孙林宝也是“晋安林”的后裔,在南朝刘宋时代任建州刺史,乃定居于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成为当地林姓望族。

继续留居在早期祖居地(今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有林道明、林胜、林遂之、林遁民、林逢勋、林显、林忠勋、林玉、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等家族。

林道明是林坚的63世孙,在北魏时代任清河(今山东省临清市)太守。

林道明之子林胜,任北齐散骑侍郎,也居山东临清。

林遂之是林坚87世孙,在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任职南海县令,世居山东郯城。

林遁民是林遂之的第八子,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职给事中,后裔在郯城繁衍成望族。

林逢勋与林显世居河北,承继博陵林姓大宗的地位。

林逢勋是林坚的77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任职博陵郡太守,他的长子林显在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90年)身兼博陵、安定、山阳三郡太守。

他俩在博陵是晋初林姓声名荣耀的名门巨族。

世居河南的林姓大户人家有林玉、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

林玉是林坚的76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任职侍中,兼任司隶校尉。

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和林殊勋都是林玉的儿子。

林忠勋在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