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840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故事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毛毯上还会有一条从毛毯的内部一直沿伸到外部边缘的线条,这是一条把邪恶的幽灵赶出去“灵魂线”。

人们都认为这是编织者自己想出的个图案,这样,编织者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进在所编织的毛毯上表达出来。

编织者必须不断的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以便维持她们的聪明才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毛毯早就没有这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了。

奇特的整除

(1)1与0的特性:

  1是任何整数的因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总有1|a,

  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a≠0,a为整数,则a|0。

  

(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2、4、6或8,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

  (3)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3整除。

  (4一个整数的末尾两位数能被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4整除。

  (5)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

  (6)若一个整数能被2和3整除,则这个数能被6整除。

  (7)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例如,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

13-3×

2=7,所以133是7的倍数;

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

613-9×

2=595,59-5×

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余类推。

  (8)若一个整数的未尾三位数能被8整除,则这个数能被8整除。

  (9)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0)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

  (11)若一个整数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1整除。

11的倍数检验法也可用上述检查7的「割尾法」处理!

过程唯一不同的是:

倍数不是2而是1!

  (12)若一个整数能被3和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2整除。

  (13)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4倍,如果差是13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3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3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4)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5倍,如果差是1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7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5)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19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9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9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6)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3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7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7整除。

  (17)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7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9整除。

  (18)若一个整数的末四位与前面5倍的隔出数的差能被23(或2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3整除

没有捷径可以走

摘自新思考网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生前培养过许多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他是希腊国王多禄米。

闲着没事的多禄米,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学一点儿什么东西。

当时,阿基米德已是一位十分著名的科学家了。

多禄米想了一想,决定把阿基米德请来,拜他为师,学习一点几何知识。

  接到国王召见,阿基米德不敢怠慢,急忙来到了皇宫。

这里金碧辉煌,气势典雅。

白玉大理石铺成的透明地板,水晶珍珠般的吊灯,雕龙刻虎的巨大梁柱,把整座宫殿装扮得格外豪华、漂亮。

阿基米德一边欣赏着宫殿中的装饰,心中一边想,这些宏伟的建筑中不知凝结了多少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那些精巧、别致的设计,无不反映出建造者们在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方面很高的造诣。

  从此以后,阿基米德就当上了国王的私有数学教师。

刚开始上几何课时,国王挺认真,似乎下了决心要学好这门课。

可是,时间一长,多禄米的兴趣就逐渐往下落了,尽管阿基米德讲授的几何学内容都很浅显,但对于不爱学习的国王而言,一堂课的时间简直比一年还长,他日益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对国王情绪的变化,阿基米德看到眼里,记在心中。

他仍然一如既往的认真讲课。

他细心而又耐心的向多禄米讲解着各种几何的图形、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可是多禄米对眼前出现的一个个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的图案毫无兴趣,有点昏昏欲睡了。

阿基米德来到多禄米的身边,用手推推他。

这位国王勉强睁开惺松的睡眼,没等阿基米德说话,他反而先问:

“请问,到底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学的方法和途径?

用你这种方法实在太难学了。

  听了国王的问题,阿基米德思考着,冷静地回答道:

“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乡村小道,一条是供皇家贵族走的宽阔的坦途,请问陛下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呢?

  “当然是皇家的坦途呀!

”多禄米回答得十分干脆,但又感到茫然不解。

  阿基米德继续说:

“不错,您当然是走皇家的坦途,但那是因为您是国王的缘故。

可现在,您是一名学生。

要知道,在几何学里,无论是国王还是百姓,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只能走同一条路。

因为,走向学问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

”国王多禄米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思考了一下,总算理解了阿基米德这番话的含意,于是重新打起精神,听阿基米德继续讲课。

这个故事提示了一个道理:

追求科学知识没有捷径可走,科学知识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筛法

  筛法,是求不超过自然数n(n>

1)的所有质数的一种方法。

据说是古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约公元前274~前194年)发明的,又称埃拉托斯特尼筛子。

  具体做法是:

先把n个自然数按次序排列起来。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要划去。

第二个数2是质数,留下来,而把2后面所有2的倍数都划去。

2后面第一个没划去的数是3,把3留下,再把3后面所有3的倍数都划去。

3后面第一个没划去的数是5,把5留下,再把5后面所有5的倍数都划去。

这样一直做下去,就会把不超过n的全部合数都筛掉,留下的就是不超过n的全部质数。

因为希腊人是把数写在涂蜡的板上,每划去一个数,就在上面记以小点,寻求质数的工作完毕后,这许多小点就像一个筛子,所以就把埃拉托斯特尼的方法叫做“埃拉托斯特尼筛”,简称“筛法”。

(另一种解释是当时的数写在纸草上,每划去一个数,就把这个数挖去,寻求质数的工作完毕后,这许多小洞就像一个筛子。

  例如,用筛法找出不超过30的一切质数: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因此,不超过30的质数有:

2,3,5,7,11,13,17,19,23,29,共10个。

多面体

选自XX

  多面体是指四个或四个以上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

它有三个相关的定义,在传统意义上,它是一个三维的多胞形,而在更新的意义上它是任何维度的多胞形的有界或无界推广。

将后者进一步一般化,就得到拓扑多面体。

  【定义及特征】

  由若干个多边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若干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面与面之间仅在棱处有公共点,且没有任何两个面在同一平面上。

  一个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

  【经典多面体】

  在经典意义上,一个多面体(polyhedron)(英语词来自希腊语πολυεδρον,poly-,就是词根πολυς,代表"

多"

,+-edron,来自εδρον,代表"

基底"

,"

座"

,或者"

面"

)是一个三维形体,它由有限个多边形面组成,每个面都是某个平面的一部分,面相交于边,每条边是直线段,而边交于点,称为顶点。

立方体,棱锥和棱柱都是多面体的例子。

多面体包住三维空间的一块有界体积;

有时内部的体也视为多面体的一部分。

一个多面体是多边形的三维对应。

多边形,多面体和更高维的对应物的一般术语是多胞体。

  【正多面体】

  所谓正多面体,是指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多边形,并且各个多面角都是全等的多面角。

例如,正四面体(即正棱锥体)的四个面都是全等的三角形,每个顶点有一个三面角,共有三个三面角,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它们是全等的。

  正多面体的种数很少。

多面体可以有无数,但正多面体只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

其中面数最少的是正四面体,面数最多的是正二十面体。

有些化学元素的结晶体呈正多面体的形状,如食盐的结晶体是正六面体,明矾的结晶体是正八面体。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曾对五种小多面体作过专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拿到柏拉顿学校教授。

故而,西方数学界也将这五种正多面体称为柏拉顿立体。

六视图

  上图是一个标准的正方体,我们从正上方,正下方,正左边,正右边,正前方,正后方看这个正方体,看到的都是一个正方形。

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如果从这6个方向看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都是正方形的话,是不是说明这个物体就是立方体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上面的事实说明,可以通过上,下,左,右,前,后这6个方向上所看到的物体图形来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我们称这6个平面图形为六视图。

  下面的图是一个物体和它的六视图,但其中有一个视图是错误的。

  你能找出哪个视图是错误的吗?

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雪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但每一片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丽,也是给我们出的一道课题。

  雪花的形状,涉及到水在大气中的结晶过程。

大气中的水分子在冷却到冰点以下时,就开始凝华,而形成水的晶体,即冰晶。

冰晶和其他一切晶体一样,其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具有自己的规则的几何外形。

冰晶属六方晶系,六方晶系具有四个结晶轴,其中三个辅轴在一个平面上,互相以六十度角相交;

另一主轴与这三个辅轴组成的平面垂直。

六方晶系的最典型形状是六棱柱体。

但是,当结晶过程中主轴方向晶体发育很慢,而辅轴方向发育较快时,晶体就呈现出六边形片状。

  大气中的水汽在结晶过程中,往往是晶体在主晶轴方向生长速度慢,而三个辅轴方向则快得多,冰晶多为六边片状。

当大气中的水汽十分丰富的时候,周围的水分子不断地向最初形成的晶片上结合,其中,雪片的六个顶角首当其冲,这样,顶角上会出现一些突出物和枝杈。

这些枝叉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会分叉。

次级分又与母枝均保持六十度的角度.这样,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

每片雪花在整体上虽然都是六角星形的,但在细微形态上却有很多差别。

有人专门收集过不同形状的雪花,竟发现有六千多种不同的细微形态的雪花。

  雪花从空中飘落时,为什么能保持六角形的形态呢?

科学家们发现,雪花在空中飘浮时,本身还会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环绕对称点进行的,而这个对称点正是最初形成的冰晶,这就是保持雪花形态在飘落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因。

  不过,在极地,有时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不足,湿度极低,水汽结晶过程十分充裕,冰晶最终能形成六棱柱状的标准形态。

因此,在极地区,有时就能看到降下来的雪不是片状的雪花,而是一些六棱柱形的雪晶。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该书经多次增补,成书时间已不可考,但据估算最迟在公元一世纪已有了现传本。

许多人曾为它作过注释,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数学名人,最著名的有刘徽(公元263年)、李淳风(公元656年)……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

  《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音崔cui)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九章如下所示。

原作有插图,今传本已只剩下正文了。

  《九章算术》的九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

田亩面积计算;

  第二章“粟米”:

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

  第三章“衰分”:

比例分配问题;

  第四章“少广”:

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

  第五章“商功”:

土石工程、体积计算;

  第六章“均输”:

合理摊派赋税;

  第七章“盈不足”:

即双设法问题;

  第八章“方程”:

一次方程组问题;

  第九章“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1)在算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分数运算、比例问题和“盈不足”算法。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在第二、三、六章中有许多比例问题,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

“盈不足”算法需要给出两次假设,是一项创造,中世纪欧洲称它为“双设法”,有人认为它是由中国经中世纪阿拉伯国家传去的.

  

(2)在几何方面,主要是面积、体积计算。

  (3)在代数方面,主要有一次方程组解法、平方、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

“方程”一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引入了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法则.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

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英、法等多种文字。

  关于《九章算术》的历史考证:

  现传本《九章算术》成书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多数认为在西汉末到东汉初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前后,《九章算术》的作者不详。

很可能是在成书前一段历史时期内通过多人之手逐次整理、修改、补充而成的集体创作结晶。

由于二千年来经过辗转手抄、刻印,难免会出现差错和遗漏,加上《九章算术》文字简略有些内容不易理解,因此历史上有过多次校正和注释。

  关于对《九章算术》所做的注主要有三国时曹魏刘徽注,唐朝李淳风注,南宋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选用《九章算术》中80道典型的题作过详解并分类,清李潢(?

~1811年)所著《九章算术细草图说》对《九章算术》进行了校订、列算草、补插图、加说明,尤其是图文并茂之作。

现代钱宝琮(1892~1974年)曾对包括《九章算术》在内的《算经十书》进行了校点,用通俗语言、近代数学术语对《九章算术》及刘、李注文详加注释。

80年代以来,今人白尚恕、郭书春、李继闵等都有校注本出版。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

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

“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

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九章算术》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

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

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毕达哥拉斯算题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2年~公元前497年)是古希腊数学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和最出类拔萃的人物。

英国数学史专家斯科特说: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始于毕达哥拉斯。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来自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他在西方首次证明了“勾股定理”。

他发现并证明了这条定理的时候,曾欣喜若狂,特地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百牛大祭”,宰杀了100头大牛,“来祷告、酬谢智慧女神缪斯(Muses)的默示。

  “毕达哥拉斯算题”是毕达哥拉斯编写的一道趣题。

原题翻译过来可以是:

  有人问一位教授:

“有多少学生在听您讲课?

  教授说:

“我的学生中,有一半是研究数学的,四分之一是搞音乐的,还有八分之一,不知是干什么的。

剩下的是三位妇女,就这些。

  你知道这位教授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吗?

  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来表示:

  设全体学生人数为1,则已知的妇女人数3人,占总人数的份数就是

  于是可知,学生的人数就是

  综合起来,就是

  答:

学生是24人。

丢番都的墓志铭

  在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丢番都的墓地上,雕刻着上面这一篇十分特殊的墓志铭:

  过路的人!

  这里埋着哲人丢番都。

  请计算下列数目,

  便知道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历程,

  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

  未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

  子年不过是父亲享年的一半,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

  悲痛之中,

  度过了他的风烛残年。

  请算一算,

  丢番都活到了多少岁,

  才和死神见面?

  铭文是一首诗,一个谜语,一道算题。

由于其形式新颖,出处独特,语句流畅,讲的又是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都的事情,所以它很早就闻名于全世界。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丢番都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可他的生平事迹却很少有文字记载下来,仅从上面这篇墓志铭上略知其一二。

因此,这篇墓志铭也就显得更加珍贵,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这道诗题题意较为清楚,不需另作解释。

  如果设丢番都一生的年龄数为“1”,题意可用下面的线段图来表达:

  因为题目中已知分率的和是

  所以,题中给出的已知年龄数(5+4)岁,便占丢番都年龄总数的

  由此可知,丢番都一生的年龄数就是

  将它们综合起来,就是

丢番都一生活了84岁。

耐人寻味的数学比喻

  1.爱因斯坦的成功等式

  有一个青年人,请爱因斯坦说出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写出了一个公式:

A=X+Y+Z,并解释道:

“A代表成功,X代表劳动,Y代表适当的工作方法。

”青年人以为最大的秘诀在最后一项,就迫不及待的问:

“那么,Z代表什么呢?

”不料,爱因斯坦回答道:

“Z代表是少说废话!

2.爱迪生的天才等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回答什么是“天才”时说: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3.托尔斯泰的分数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

“一个人好比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4.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在利用时间方面是这样说的: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的时间多59倍。

5.季米特洛夫的正负号

  国际工人运动领袖季米特洛夫说:

“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日做了什么,‘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

倘若是‘—’,就得汲取教训,采取措施。

蜜蜂问题

  “蜜蜂问题”是古印度十二世纪的数学家布哈斯卡尔提出来的,颇有名气。

原题译成中文时,有人将其编译为:

  一群蜜蜂到花园里去采蜜,其中五分之一落在杜鹃花上,三分之一落在栀子花上,还有这两股蜜蜂数目之差的3倍,落在月季花上。

最后剩下1只蜜蜂在芳香的茉莉花与玉兰花之间飞来飞去。

这一群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注:

此题另外的一种译法是:

并排摆着甲乙两种花,一群蜜蜂飞来,在甲花上落下五分之一,在乙花上落下三分之一,如果这两种花上蜜蜂数的差的三倍又落在这两种花上,那么就只剩下1只蜜蜂,在这两种花之间上下飞舞,欣赏花香。

问:

飞来的这群蜜蜂是多少只?

  解答时。

可设这群蜜蜂的只数为1,因为杜鹃花上落下五分之一,栀子花上落下三分之一,再落到月季花上的蜜蜂数,便是这群蜜蜂数的:

  

  这一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来表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剩下的那一只蜜蜂,占这群蜜蜂总数的

  所以,这群蜜蜂的总数便是:

这群蜜蜂共有15只。

数学家的记忆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整天忙于研究数学,就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得。

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见面就说:

  “听您夫人讲,今天是您的60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