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807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着差异。

4.乡土文化区:

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

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

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

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

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

人是文化的载体。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12.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

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13.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

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

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14.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5.人文景观:

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6.环境决定论:

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7.或然论(可能论):

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8.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提出。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

19.生态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

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20.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为环境感知。

21.文化决定论: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在人地关系中,人通过文化起着决定作用,成为文化决定论。

22.和谐论:

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②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③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④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3.人地关系图式:

24.制度文化:

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

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

25.精神文化:

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

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

26.物质文化:

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27.经验主义方法论:

28.实证主义方法论

29.人本主义地理学:

强调人类认知、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方法。

是理解生活事件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

30.结构主义方法论:

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

31.德尔菲法:

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挥在那趋势的预测结论。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32.遥感技术(RS):

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33.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34.比较分析法:

也称对比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

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35.定性分析:

亦称“非数量分析法”。

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

36.时间地理学方法:

37.社会生态方法:

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

38.生态位:

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39.系统分析法:

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40.系统分析:

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绝种方案。

41.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做出综合评价。

42.人口转变: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43.人口转变模式:

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44.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45.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概念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人口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经济适度人口:

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

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46.人口分布: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47.人口密度: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数密度(粗密度)。

48.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

49.人种:

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制形体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50.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51.民族:

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使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分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52.民族机能分布区:

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53.民俗(民间文化):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利益禁忌等方面。

54.流行文化:

与民俗相对,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55.最佳觅食模式:

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

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食谱。

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

换句话说,即是化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

人类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56.敞田制:

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客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57.观光农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58.农业区位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