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777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庸》原文及翻译.docx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

天命

(1)、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

自诚明。

(4)、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原文: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见性率性尽性的人,是自性自成,不待外力;心中有道,自然会顺天性行出当行的路。

天地万物的初生与成就,都包含在诚字里头,没有诚,就不能成就万事万物。

所以,有修养的君子最宝贵的是灵性的洁白光明,不敢自欺也不敢不敬。

一心许天一命交天的真诚既可以成就自己,同时也能成就万物。

承担自己的天命,是最大的慈悲;创造众生的慧命,是最大的智慧;天性具足万德,尽性的人可以成就内德外功,也可以让一切事物有好的开始,也有好的结果,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恰好,得到本末一贯的安顿。

(6)、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译文:

天道真诚不二,没有分别对待,没有染着攀缘,能合同一切;如果我们能善待众生不起分别,生命会跟天道一样,能容受一切;诚心抱守道心不外放,这是人道的修持,人道用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力量从天性来的人,做事不会让人感觉需要勉强使力,需要劳神苦思,而是自然契合。

守中不失,淡定从容安行,自然与道契合,是圣人的行持;贤人明诚之后要守诚,在发动自性三德智仁勇;用智慧决择中道,用仁心固守真理,用勇气行出正道。

(7、)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超凡入圣的圣人),能以真理为基础,以心法为依归,以愿力为成就,一心许天实践天命,充分发挥他的自性本性;充分发挥他的自性本性(明心见性之人),自然能唤醒大家,把生命安立在良知良能、纲常伦理、孝悌忠恕上;当人心都思无邪,顺合天道,则人与物的关系和谐,万物就能顺遂生成;人与物并育共成,而不相互伤害,就帮助完成天生地养的功德;能帮助天地造化万物的人,是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圣人。

(8)、原文: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能用一念止众念的方法,收回外放的心,达到归零清静,诚心自然显现。

诚心自然显现,就能知止而择固,中心有主;心神有主,思想言语行为发而中节叫做着,着是行为合规矩合法度;遵守天的规律,考验现前没有疑惑叫做明;明白天时天命,道行天下没有阻碍叫做动;一切有为无为的行动作为,能让万物改变而更好叫做变;道的潜移默化,让万物经由改变而成熟叫做化;所以,世间万物都是(圣神一诚)所变化成就。

(9)、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现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译文:

生命的理气象通而为一的人,能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是先知先觉者。

有前知的智慧,看到人间吉祥的预兆,就能推断国运必昌隆;当国家气数将尽,不祥的预兆就会出现。

祯祥或妖孽的气数,人凭着身心也能感应得到;天地人物的吉凶祸福气数是一个整体的感应场,气机向好的方向或向坏的方向展开,诚明的人可以先知道。

所以,至诚的圣人,连上天在想什么都能知道。

第三章:

鬼神之德

(10)原文:

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

译文:

孔子说:

善恶感应祸福吉凶的道理,都由鬼神来主宰,他们是很厉害的!

鬼神的眼睛虽看不见,却能照见一切的形色;鬼神的灵力耳朵听不见,却能感通最隐微的声音;鬼神体察万物的吉凶得失,丝毫都不会遗漏。

使天下的人,穿着盛大的礼服,斋戒明洁,诚心礼拜,以诚接神就能感应神在上下左右,无所不在。

《诗经.大雅.抑篇》上说:

神来不来,不是人心可以揣测,更不能戏侮轻慢。

由隐微而趋于显着,人神交相感应,会产生祸福吉凶,无论诚是不诚,都是不能隐藏的,所以说,人必须要慎独存诚。

(11)、原文:

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译文: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天道高明,覆育万物;地道博厚,载育万物;既高明又博厚,自然悠久,悠久就可以成就万物。

(12)、原文: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现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所以天地鬼神之道的力量从没间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性光内照心神凝定。

这样真诚不二才能长久,自强不息才能成就事功,而有征验。

德性事功能信人服人,就能传达广远,像大地能承载,所以能成就博厚。

广博能包纳万物,广厚能承载万物,德明道高,所以能成就高明。

合同天地,万古长存,所以能成就无尽无穷无极。

做到这样的境界,圣人之道不必刻意显现,自然彰明在万物身上,不用自己有所动作,万物自然变化入神,不用有所作为,万物自然成就。

(13)、原文: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摄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

天地的道只是一个诚,所以能永不止息的运行造化生成。

天地的诚,表现在守中抱一,天地的生,在常不息常自在。

造物主没有二心,抱一不失,所以化育生成万物的力量,奥妙不可测量。

太极是先天的一,自生自成;人物是后天的有,阴阳合成。

今天我们看到的天,只不过是由那小小的亮光所累积,但是天的广大无穷尽的作用,日月星辰都悬挂在上头,地上万物都覆育在里头;今天我们看到的地,只不过是一把土所累积,但是地的广阔和深厚的作用,却载负着华山、岳山也不觉得重;收摄着大河大海也不会泄漏,甚至万物都被它承载着蕴育着;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只不过是一块块像拳头一样大小的石头所累积而成,但是山的广阔高大,草木可以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可以栖息在里面,更可以蕴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只不过是由一杓一杓的水所累积的,但是水成为深广不可测的海洋时,鼋鼍蛟龙鱼鳖都生长在其中,还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都在这里生成。

(14)、原文:

诗云: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盖曰:

天之所以为天也。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

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故曰: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译文: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篇》说:

上天的力量是如此的广大深远永不止息。

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

文王的纯德,盛大光明可以跟天一样。

这大概就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

纯诚是没有止息的。

所以说:

如果修行没有修到至德无漏,至高无上的大德是无法成就的。

所以修行之人要先重道尊德尽性,来涵养内德,同时也要广博的充实学问。

修行之人要广学多闻,来开阔自己的学问见识,同时深入性理心法的精细隐微处,以探索大道的玄妙;通过广博的学问与精微妙理所成就的高明生命,可以扩大给出成人成物的实践,经由调和天地阴阳、正性立命的中道生命,可以达到济世救人、自强不息的事功。

温习返照自古及今不离自身的佛性(自性),就能觉知自身的天命是万古常新。

修行之人做到成己的仁德与成物的智德,生命就笃实厚重;修行人遵行戒律,主敬存诚,就能表现礼的高贵。

第四章:

君子时中

(15)、原文:

子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

[中庸其至乎!

民鲜能久矣。

]

译文:

孔子说:

上根器的人用天道天理作准则,用天命天性做枢纽,而能通达万物,化行天下,叫做中庸;下根器的人不悟天命,不知使命,也不能开启自己的生命,昧己逐物,妄念妄做妄行,真主人做不了主,这就是违反自性中道。

有德性的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们守着中正不变的常道,能承担自己的天命,了悟自己的使命,开启自己的生命,做到随事而中,随时而中;没有德性的小人之所以不能做到中庸,常常违反他们的自性中道,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庸的可贵,不能明德成圣,反而无所禁忌,胆大妄为。

孔子说:

中庸成为最高的德性,表示人民忘了日用家常的中道已经很久了。

(16)、原文:

子曰:

[素行隐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译文:

孔子说:

探索隐僻的道理,做些诡异的行为,既不遵守正道,又自鸣得意,都是隐怪的行为。

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德行的人会遵循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没有信心诚心毅力,不坚持下去,我是不会这么做的。

有德行的人遵循中庸之道去做,虽然世人不知道,还是默默守护天道天命,传承中庸的教化,只有圣人做得来。

(17)、原文:

子曰:

[回之为仁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

[人皆曰:

[余智],驱而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避也。

人皆曰:

[余智],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

[舜其大智也欤!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译文:

孔子说:

颜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选择了中庸,得到了密授指点的性命天道,就紧紧地把它放在心中,不敢有所失落。

孔子说:

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可是被驱逐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坚持。

这里指一个人天命天性做不了主,被情识欲望拖着走,就好象掉入罗网笼子洞坑一样,不知躲避,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天性天命的尊贵而不能守是智慧不及。

孔子说:

虞舜能顺天性行事,所以能尽人性尽物性;虞舜能执用两中,才能成就中庸的智慧;虞舜不自以为有智慧,所以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实相;像这样无我无人无物,既圆满人道又成就天道,真是大智慧的人!

大舜在请教别人当中,获得人情真正的需要;大舜不认为自己的智慧,只是顺着天性去体察万物,所以能获得万物的实情。

无己所以能接纳万物而得物情,好问所以能接近众生而得人情。

大舜有虚静的心,能觉察浅近的话语,而悟透深远的事情,就好象高明的医生,问一两句话,就能通透病人隐微的病情。

觉察浅近的话语,是大舜勤政爱民的心。

他行仁德,不掉入主观好恶私心偏见,所以能包容别人的过失,让犯过者有忏悔自新的机会。

他抓住大道的体用跟两端,而能调和并立定在至善上面;行出至德,推爱天下的同时,能守住自性中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

(18)、原文:

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译文:

孔子说:

一个勇敢的人,可以把天下国家的权柄平分给人;一个勇敢的人,高官厚禄可以推辞不要;一个勇敢的人,可以不惜牺牲生命;可是他却做不到中庸之道。

(29)、原文:

子路问[强]。

子曰:

[南方之强欤?

北方之强欤?

抑而强欤?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

南方的强呢?

北方的强呢?

还是你自认为的强呢?

怀抱宽厚仁慈、和气容忍来教化人,顺着道理情理修身做事待人;善用智慧来圆满人事,用理性来解决问题,决不报复那些蛮横不讲理的人,这就是南方的强,是君子的强;睡在刀枪盔甲上面,随时要跟人拼命,死也不后悔,不害怕,这是强盗的勇敢;只是在血气上逞强,在意气上逞勇,缺少自性智仁勇三德,会造成副作用后遗症伤害,这是北方的强。

所以有道之人用中和的态度待人处世,不攀缘不执着不陷溺,不苟且盲从,随和而不同流合污,不被世俗潮流所转移改变。

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人器度,能表现武勇的神气;中道而立,不掉入太过或不及的偏差。

国家有道的时候,不因为我而阻碍道的流通,也就是不要把天下有道变成天下无道,舜辅佐尧不改变尧本来的勤政治国方式叫不变塞;当国家无道能以身殉道,好象殷商的箕子、微子、比干不改变臣节臣道一样,生命牺牲而道成天下。

即无道能守道。

这才是真正的强!

(20)、原文:

子曰: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译文:

孔子说:

好学不等于智慧,可是好学能够让人耳目聪明,所以说好学近于智慧;力行不等于仁德,可是力行圣贤路菩萨道,能够发奋自己的志向,所以说力行近于仁德;知耻不等于勇敢,可是知耻可以惕励自己在改毛病去脾气上面精进,所以说知耻近于勇敢。

学问的追求在渊博,也要广博,渊博才有高明的见识,广博才有英明的判断;问一定要精详审密,打破沙锅问到底,才会得到真实的学问,才会学的踏实;光请问别人自己不思考,不生根的学问不是自己的,所以一定要深思,才能得到学问的真义;光用心思考而不辨明究竟,这样的思虑未必清明,所以思考之后,必须有辨析体证的功夫,达到思维清明;光是辨析清楚而不去实践,这样的辨析未必对自己有帮助,所以一定要紧跟着去实行,以收到辨析的好处。

宁可不学,一旦学习必定要学到会,还有不会好象没有学习,手脚要怎么安顿呢?

宁可不问,有问一定要问个清楚,还有不清楚就好象没问,身心要怎么安顿呢?

宁可不想,有想一定要有得于心,还有不得于心就好象没想,心思要怎么安顿呢?

宁可不辨,辨析一定力求明白,有不明白好象没有辨析,道理要如何安顿呢?

宁可不做,做一定要做得地道,做得不地道好象没有做,生命要如何安顿呢?

别人一次就会,我百次也会;别人十次就会,我千次也会。

果真能奉行此道,虽然愚笨也可以变得聪明,虽然懦弱也可以变得刚强。

(21)、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不论什么事情要事先做好准备,临事才能定静从容;事先没有做好定静的准备,临事就会慌乱失措;说话前心神不乱,这句话就不会是非颠倒前后矛盾,也不会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做事情之前,心神静定,就不会被事情困住,也不会掉入困难或容易的考虑,而掉入举棋不定的疑心病;行事做为之前,胸怀坦荡光明,就不会惭愧悔恨,也不会有来不清去不明的毛病;学道修道讲道办道行道,能够明心见性一心不乱,就不会昧理障事失言失人行不通。

(22)、原文: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

有的人生下来就明白道理,这是上智上根器的人;有的人经过学习才明白道理,这是中智中根器的人;有的人经过困顿困苦困难才明白道理,这是下愚下根器的人。

在最初他们虽然有智愚的不同,可是经由学习而达到上智,就没有上根下根的分别了,所以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学习。

有的人闻道不舍,安心的去做,舍身舍心无怨无悔;有的人知道好处才去做;有的人靠他力推动才去做,可是经由力行都达到圆满究竟的境地,他们也没有什么分别。

第五章:

君子之道

(23)、原文: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译文:

孔子叹着气说:

[世人不明中道,行不出中和的态度,已经很久了吧!

]孔子说:

[中庸之道实行不了的原因,我知道了;智慧高而仁德不足,空有智慧而不能慈悲喜舍,不能帮助众生,再高的智慧都不足取;愚昧的人不明自性中道,而不肯去实行;中庸之道不能畅行天下的原因,我知道了;能力高而义德不足,空有才干而不能维护正义,再高的才干都不足取;不贤明而有才干的人,不明白“道”的尊贵,而不肯去学习去实行。

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借着饮食养心养身养慧,进而明白性命天道的人太少了。

(24)、原文:

子曰: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译文:

孔子说:

天下这么远,性情这么近,反求自身就可以抱道奉行了。

道要人为,才可以大行天下;一个人要想修道,不知反求自身,就离道远了,就实行不了“道”了。

《诗经.豳风.伐柯篇》上说:

[手里拿着斧柄而伐木以为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

]拿着旧斧柄做模样去砍取新斧柄,斜着眼睛察看,还是觉得相去很远。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总是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来启发这个人的天性良知,用来治理他的毛病脾气,只要他能改变自己的气质禀性就好了。

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心外求他力,所以很容易。

能够做到存心不二,爱人如己,道就在其中了。

自己所不要的感受处境,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所不要的,也不要别人勉强接受。

自己喜欢的事物,随时可以跟人共同分享;别人喜欢的事物,不要据为己有。

恕道只是推己及人。

(25)、原文:

君子之道四,丘示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

译文:

有道的君子,会在子道臣道悌道友道上面,做到明德止善而后推及于家国天下,这四件事,我一件也没有做到。

做儿子的要做到孝养,顺亲、尊亲的态度,我还没有完全做到;做臣子的要做到忠君,顺美、匡恶的态度,我还没有完全做到;做弟弟的要做到恭敬,礼让、互助的态度,我还没有完全做到;做朋友的要做到诚信,择善、道义的态度,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实践那平平常常的德行,谨守那平平常常的言行;省察自己言行做不好的地方,一定奋发精进努力去做到中庸;含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相顾,内处一致,不使太过中庸。

言语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的言语,这种志在圣贤路上的仁人君子,怎么可以不老实修行呢?

]

(26)、原文: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

[父母其顺矣乎!

]

译文:

君子要行出中庸之道,就好比走远路的人,要从脚下一步走起;又好比是攀登高山,要从最底处起步。

《诗经.小雅.常棣篇》上说:

[夫妻亲爱,父母子女和好,全家好象一首协助曲;兄弟姐妹同心同气,和乐而快活;家庭和顺,妻子儿女圆满。

]孔子说:

[夫妻所以能够幸福美满,已经先把顺亲的孝道做好了。

]

(27)、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了,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

[鸢飞戾正,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最能体悟天地间大中至正的中道,这个中道的道体,隐微看不见,而中道的作用,却很广大。

这个中道的浅近义理,没有知识的愚夫愚妇,也可以参与明白;这个中道的究竟义理,就是圣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

中道有简单容易的一面,就是平凡的夫妇,也能做得到;中道也有深奥艰难的一面,就是圣人也有做不到。

天地广大物类众多,抱道修行并不容易,人有所不足不通,所以人会惭愧悔恨。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讲到先天大道的大化流行,可以生天生地,所以说大道能承载天地,而天地万物不能够承载大道;大道(上帝)创生万物的时候,就把自己蕴藏在万物里面,万物身上的道,隐微看不见,所以天下万物看不见自己身上有道。

《诗经.大雅.汗麓篇》说:

道在什么地方?

上帝在哪里?

就在天空的飞鸟,也在水里的游鱼,更在一切处。

]君子反求自心而不外放,就能体入至中的性道;君子谨慎日常事家常话,就能行出至常的人道。

由自家身上,推及家国天下,以致于天地宇宙,无所不通,这就叫明察天地上下。

君子行道体道,从夫妇之道开始,君子人道行持圆满,也就可以明白天地造化的奥妙。

(28):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

君子守着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事不出本位,说话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不会做这个想那个。

君子处富贵就行富贵的道,处贫贱就处贫贱的道,处夷狄就处夷狄的道,处患难就处患难的道。

所以君子无论在什么地位,都能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的期待。

(29)、原文: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上,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

译文:

君子立身处世,以道为重,顺道而行,不因居上位而自我膨胀,欺侮地位低的人;君子自处有道,不因处在下位而自卑,所以不会讨好攀缘上级;君子立身中正,行事坦荡光明,时时以身作则,而不用要求别人,就不会招来怨怒不平;对上不埋怨上天不保佑,对下不责怪别人不帮忙,君子把自己摆在最美好的心上,等候天道天命的到来;小人多贪多欲而多求,不知天命有安排,会在欲望的驱迫下,靠着智谋权力去追求本分以外的福利,这就是行险侥幸。

孔子说:

[射箭不能射中耙心,就像君子反求自己是不是有力量一样。

(30)、原文:

子曰: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必及其身也。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背。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译文:

孔子说:

[身处乱世的时候,愚昧而能力不足却又没有自知之明,喜欢自我表现。

自己地位卑贱有小聪明而不安于本位,自信太过一心想要揽权霸势专断做为,甚至想要呼风唤雨;身处乱世,不明白进退的因缘,妄想要出人头地,一心走冒险侥幸的路,于是违反古圣先贤所开示处世原则,一定会遭遇灾祸。

所以进退有道的人,处在上位不会骄慢,不会仗势欺人,能够做到谦卑有度量,所以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得到众人支持而免于灾祸;进退有道的人,处在下位不会违背正道,攀缘妄求,能够做到随遇而安,所以能够安守本分,完成岗位责任的事,而免于灾祸。

进退有道的人,国家有道的时候,能做到正直谏言,来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