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728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1.性质:

社会等级制度

2.目的: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3.内容: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第二等级:

刹帝利;

第三等级:

吠舍;

第四等级:

首陀罗

4.实质:

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5.特点:

种姓界限森严;

种姓职业世袭;

种姓实行内婚

6.影响

(1)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

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2)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佛教

1.背景:

种姓制度的存在激化了印度社会的社会矛盾

2.人物/时间: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3.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传播:

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入中国内地。

总结: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的环境都是大河流域,这里最早出现农业,农业发达;

最早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

使亚非成为最早出现统一国家的地区。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希腊地理环境

1.特点——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少

2.影响:

政治:

多山影响了希腊的统一。

经济:

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文明发展历程

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一)希腊城邦

1.城邦含义:

城邦即国家

2.特点:

小国寡民

3.构成:

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

(二)雅典民主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

1.人物: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内容:

(1)公民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2)召开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3)建立津贴制度

3.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至

4.进步性:

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局限性:

雅典民主只属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而非真正的全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斥在外。

(三)亚历山大帝国

1.东征过程:

攻占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并进入埃及——从埃及转战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会战(公元前330年,波斯灭亡)

2.结果:

地跨欧、亚、非三洲

3.影响:

(1)积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亚历山大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2)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自然环境:

意大利半岛

二.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

公元前509年

2.国家机构:

元老院(决策机构)、公民大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平民保民官

3.成就

(1)确立共和政体

(2)颁布《十二铜表法》

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

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

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

内容:

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

作用: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地位: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4.扩张:

(1)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

(2)公元前3—2世纪:

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之间),控制西地中海;

(3)公元前2世纪:

控制整个地中海(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5.衰落——原因: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

(1)背景:

奴隶,尤其是角斗士在罗马的地位及其低下。

(2)影响:

沉重打击了罗马的统治,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三.罗马帝国

1.建立过程:

(1)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成为终身独裁官;

(2)公元前31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权;

(3)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4)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2.衰落

(1)原因:

内因:

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

民族压迫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外因:

(2)进程:

375年,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

395年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灭亡。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希腊神话特点:

神人同形同性

2.文学代表作:

《荷马史诗》——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3.雕塑代表作:

奥林匹亚神庙的宙斯像;

《掷铁饼者》

二.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代表:

雅典帕特农神庙

2.罗马建筑风格:

吸收了希腊建筑特点,并有所创新,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三.哲学和法学

1.哲学家及思想:

(1)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2)苏格拉底:

思考转入人类社会;

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3)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

2.法学:

罗马共和国时期:

《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时期:

创制出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四.公历:

儒略历——现在公历的基础

古代希腊、罗马取得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

1.民主制度的推动,政府对文化的重视。

2.发达的经济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3.海洋交通的开拓,便于交流和吸收别人的长处。

4.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文化的源泉。

5.文人学者、艺术家与科学家刻苦钻研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形成了伟大的成就。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

1.时间/地点:

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2.创始人:

耶稣

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二.法兰克王国

(一)建立:

1.时间/人物:

481,克洛维

2.巩固措施:

思想:

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

军事:

对外扩张

(二)发展:

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

1.时间:

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变以前无条件的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3.关系:

封君与封臣

4.实质/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5.结果:

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三)壮大

1.上台:

8世纪,查理

2.扩张:

800年前后,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宗教改革:

鼓励基督教发展;

实行“什一税”

4.帝国形成:

800年圣诞节,教皇为查理加冕,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四)分裂——843年,帝国一分为三,德法意雏形形成。

第8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欧洲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1.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9世纪开始,11世纪遍布欧洲

2.人员构成:

领主和居民(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性质: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4.特点:

自给自足

5.庄园土地构成:

直领地、份地、共用地

二.庄园法庭

1.人员构成: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时间/地点:

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地点也不固定

3.审理范围:

(1)领主与佃户之间的矛盾(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

(2)佃户之间的矛盾纠纷影响庄园秩序(佃户之间关于士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

4.审判依据:

习惯法或村法

5.作用:

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10世纪

2.地点:

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上

3.条件:

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城市特点:

交通便利、规模较小、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自治

5.典型代表:

琅城

6.取得自由自治的方式: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7.标志:

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特许状”

8.局限性: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基本居民:

手工工匠和商人

2.来源:

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

3.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形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2世纪

2.美誉:

最美好的花朵

(1)得到教会和国王的支持

(2)拥有自治地位和特权。

4.课程: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特点:

一方面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孕育了大学的产生,而大学的兴起进一步促进城市的进步。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二.发展历程:

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建都拜占庭,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二)黄金时期: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措施:

颁布《罗马民法大全》

1.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罗马民法大全》

3.评价:

(1)局限性:

仍然承认奴隶制。

(2)积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三)衰落:

1.原因:

①外族的不断入侵②长期战争导致财政枯竭③十字军东征

2.应对策略:

对内:

确立了一种军事封建制度。

对外:

求助西欧封建主军事援助。

(四)灭亡: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三.地位:

四.影响:

(文化上)

1.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2.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五.启示:

1.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2.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1——2世纪,出现小国;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3.社会结构:

大王、贵族、部民(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

二.大化改新

(1)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

社会陷入混乱。

(2)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开始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

(1)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

4.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启示:

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②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

③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三.幕府统治

(1)庄园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出现: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集团:

2.开始: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3.幕府地位: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4.武士道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自然环境恶劣;

阶级矛盾尖锐;

多神崇拜;

2.创立时间:

公元7世纪

3.创立者:

穆罕默德

4.发源地:

阿拉伯半岛

5.教义:

独尊安拉

6.经典:

《古兰经》

7.默罕默德的传教活动:

610年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麦加传教失败;

622年,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

630年,占领麦加。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1.地位:

哈里发继位后,国家开始扩张,形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伴随帝国的形成,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三.阿拉伯文化

(一)成就

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还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成就:

《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办奉为经典。

3.文学成就:

《天方夜谭》

(二)贡献:

阿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古代阿拉伯人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原因

1.善于学习,重视文化;

2.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表现:

1.农业

(1)垦殖运动(11世纪后):

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土地的主人,为摆脱庄园经济提供了可能。

(2)庄园逐渐衰落——表现:

劳役量固定;

农奴可以货币代替劳役;

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的机会。

(3)租地农场建立:

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特点:

雇佣关系——这种成产经营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英国出现租地农场最早。

(4)农副产品市场化

2.手工业——手工业者的来源:

(1)原手工业者

(2)农民(3)商人(提供原料、生产工具、集中的手工工场,与工人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二)影响: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13、14世纪)——成为新的阶级力量

(一)农村:

富裕农民——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环节,控制乡村行政事务

(二)城市:

市民阶层——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的政治力量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兴起时间/地点:

14世纪/意大利

二.首先爆发在意大利的原因:

1.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资产阶级形成,要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倡导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3.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

三.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四.实质——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五.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六.人物成就

1.但丁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国别:

意大利,代表作:

《神曲》

2.达·

芬奇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国别: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国别:

英国,代表作: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七.影响: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

欧洲社会掀起寻金热潮

3.直接原因:

奥斯曼控制东西方传统的商路

4.宗教动力:

传播天主教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造船技术的发展;

2.航海技术的提高(罗盘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3.地理知识提高(“地圆说”的提出)4.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5.探险精神

三.经过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好望角

葡王室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向西:

美洲

西王室

1497--1498

达●迦马

好望角——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注:

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2.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四.影响

(一)对世界

1.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对欧洲

1.推动了欧洲的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一.前提:

新航路的开辟

二.主要殖民国家:

1.早期殖民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16世纪)

2.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荷兰(海上马车夫)、法国(17世纪)

三.途径方法

1.占领殖民地、掠夺式贸易、殖民掠夺、大种植园、组建大的商业公司

2.“三角贸易”

(1)三角:

欧洲、非洲、美洲

(2)欧洲人的角色:

出程——商人;

中程——贩卖者;

归程——殖民者。

(3)影响:

非洲:

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洲:

黑人奴隶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种植园经济发展,促进美洲地区的开发;

欧洲:

带来巨额利润,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3.荷、法、英殖民争霸,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最终赢得“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一)积极影响

1.加速物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2.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了野蛮性和残酷性)

(二)消极影响——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背景——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

2.13世纪,议会制度确立,王权受到限制;

3.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

二.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

2.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过程:

(1)革命爆发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开会

(2)1649年,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3)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革命完成的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革命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三.成果:

《权利法案》

1.内容——限制国王对议会的控制权、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王位继承权、司法权

2.原则:

议会主权、限制王权(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四.影响:

1.国内: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世界: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一.根本原因:

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过程:

1.开始:

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

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陆会议;

3.建国:

1776年7月,《独立宣言》

(1)内容:

①人人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列举英国殖民统治的暴政,号召殖民地民众起来反抗,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2)地位/意义:

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第一个人权宣言”。

(3)局限性:

没有废除奴隶制;

天赋人权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4.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英军投降:

1781年,约克镇战役;

6.结束: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四.成果:

1787年宪法

1.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邦联制,邦联制存在弊端:

分散混乱,各行其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三权分立;

中央与地方分权

3.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五.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六.影响:

国内:

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

对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背景

1.根本原因:

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

启蒙运动(18世纪)

(1)核心:

理性主义

(2)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性质:

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过程

1.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

2.开始——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3.发展——《人权宣言》的颁布:

1789(制宪会议)

宣传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

保护私有财产。

(2)评价:

a进步性:

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b局限性:

只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4.进一步发展——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宪法,全面废除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5.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6.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

7.革命高潮:

雅各宾派当政

8.革命结束:

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