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666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Word下载.docx

行医期间弗洛伊德和布鲁尔有深厚的友谊。

布鲁尔是一位有较高成就的医生。

他帮助穷困而年轻的弗洛伊德排忧解难,并借钱接济。

布鲁尔有一名叫安娜的病人在精神分析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安娜患癔病,有多种症状:

瘫痪、记忆缺失、精神颓废、厌恶感以及视觉和言语紊乱等。

癔病(或歇斯底里症)(hysteria)这个词是从希腊文hystera衍生而来的,意为子宫。

传统的观点是把癔病作为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

布鲁尔发现,在催眠情况下,只要病人谈出引起某些症状的有关经验,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安娜说,她和布鲁尔的谈话就像“扫烟囱”一样,这种“谈话疗法”治好了她的病。

这种程序后来称为“疏导法”。

由于病人病情有好转,布鲁尔深感兴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花几小时去看望安娜,而安娜开始把自己对待父亲的感情转移到布鲁尔身上。

安娜所表现出的那种情感后来被称为对布鲁尔的正移情。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治疗过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部分。

但是布鲁尔认为,这种情境是对他的事业的一种威胁,因而决定停止对她的治疗。

安娜为此受到强烈刺激,以致突然爆发歇斯底里分娩症状。

布鲁尔用催眠治好了她的这个幻想后,就和他的妻子逃到维也纳去度第二次蜜月了。

1885年弗洛伊德去巴黎跟当时治疗和研究精神病的权威沙可学习四个半月,沙可两个观点对弗洛伊德有深刻的影响:

①沙可认为,癔病属于机能性的精神病,由机能错乱即动力创伤所引起,使弗洛伊德后来放弃对精神疾病的任何机体原因的解释。

②在沙可治疗精神病时,总是涉及生殖器方面的问题。

这使弗洛伊德后来十分强调性在精神病的病因中的重要性。

1889年,弗洛伊德又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

在那里,他看到被催眠者苏醒后,经过伯恩海姆的引导和暗示,能逐步回忆起引导之前不能回忆的,在催眠状态中所做的一切。

从南锡回来后,弗洛伊德与布鲁尔仍有联系,仍采用催眠术和谈话疗法(即疏导法),但弗洛伊德看到多数患者不能接受催眠,催眠也不能根治精神病。

于是弗洛伊德放弃了治疗中的催眠术,保留的是谈话治疗法。

同时,他想起了伯恩海姆的引导与暗示的方法,决定在方法上加以改造,他不用催眠术,让患者躺在床上,并鼓励他自由而随意地的谈话,引导他说出全部的想法,包括那些可笑的,丢人的或不重要的念头,弗洛伊德把这个方法叫“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典型方法。

弗洛伊德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895年布鲁尔与弗洛伊德出版了《癔病研究》一书。

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论的开端。

书中包含他们一起治愈的包括安娜在内的五个个案史。

此书的出版,当时遭到不少非议。

出版后十三年中仅销售626册。

由于弗洛伊德坚持性冲突是癔病的根源,1898年前后,这对极亲密的朋友终于分手了。

第二个时期是以《梦的解释》(Freud,1900)一书出版为标志,进一步扩展其理论。

该书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但当时,此书也遭到了大量的批评,八年间只售出600册。

但是该书后来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梦的解释》出版后,精神分析运动逐步发展起来。

1909年,他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参加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并作五次连续演讲,会上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他会见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

他的五次讲演,题名为《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第二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

这次访问使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他认为克拉克大学之行对于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工作的第三个时期以《超越快乐原则》(Freud,1920)一书出版为开始,直至他去世。

这一时期他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发展和修改理论,并试图将其理论应用于社会问题。

1923年弗洛伊德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

在生命最后的16年中,他几乎都在痛苦中度过,期间他接受了33次手术。

虽然非常痛苦,但他坚持拒绝用止痛药,因而头脑仍十分清醒,并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政权视精神分析为大逆不道,对弗洛伊德也进行了迫害。

他们公开弗洛伊德的著作。

纳粹于1938捻月入侵奥国,弗洛伊德的家遭到匪徒的蹂躏。

一周之后,他的女儿被捕,他不得不决定离开奥国。

但纳粹政权提出,在他未把当时还没有售出的书从瑞典带回烧毁之前,不许他离开。

通过驻法国的美国大使调停,纳粹才同意弗洛伊德去英国。

在英国,他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1939年12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弗洛伊德一生都在不停的写作,几乎每年都有一本重要著作或一篇重要文章发表。

他的著作包括《癔病研究》(1895)《释梦》(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和禁忌》(1913)《超越唯乐原则》(1920)《文明及其不满》(1920)《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和伊底》(1923)《摩西和一神教》(1939)等。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人性观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独创的,前无古人。

但实际上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许多先见之明的思想家讨论过无意识、本能、快乐以及精神病成因等问题。

他们的观点无疑为精神分析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动力观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这种概念与观点并不是弗洛伊德的独创。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谈到过无意识的作用。

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单子论。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一种具有广延性的精神实体,是活动与能的核心,它力求自身的实现。

活动与意识实际上是一回事情,观念活动就是单子活动。

观念活动的目的在于达到清晰性。

由此,观念活动造成了意识等差即心理事件具有不同程度的清晰性,一个从完全模糊的无意识到最清晰的意识的等级序列。

莱布尼兹把意识程度较低的单子活动称为小觉,而这些小觉汇集起来就成为有意识的观念,这就是统觉。

可见,莱布尼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无意识的概念,但其单子论中已经蕴涵了无意识和动力的观点。

一个世纪后,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灵魂动力学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与动力观点发展成为意识阈限的概念。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个意识阈限,当一个观念处于阈限之下,它就是无意识的,不能被人觉察到。

当一个观念被统觉上升到阈限之上,它就是有意识的,就可以觉察到。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指出,在灵魂中的所有观念都在互相竞争以求在意识中出现,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必须和意识中的其他观念相适应,否则,就会被排斥在意识阈限之下,成为被压抑的观念。

从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到动力观、意识阈限、观念间的冲突与抑制等重要思想。

著名心理学史学家波林认为,莱布尼兹只是预示了无意识论与动力观,而赫尔巴特才是真正开创了无意识与动力学说。

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费希纳从赫尔巴特那里接过无意识阈限的概念,进一步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他把心理类比为海中漂浮的冰山,冰山的大部分隐藏在海面下面,只有小部分才露出海面。

人们只能了解阈限以上的部分,而对阈限之下的大部分精神活动一无所知。

意识运动是由下面的“潜流”推动的,费希纳还把这种无意识的动力作用称为心理能量。

弗洛伊德受到了费希纳的直接影响,他公开承认他接受了费希纳的许多重要观点。

此外,德国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思想,以及布伦坦若的意动心理学都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布伦坦若的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听过布伦坦若的6门哲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既有布伦坦若的理论,也包括叔本华、尼采的哲学。

因此,弗洛伊德接受了布伦坦若的动力观和叔本华、尼采的某些思想。

在十九世纪80年代,无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观点在欧洲学术界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精神。

那时,不仅专家学者们对其感兴趣,而且社会中上层普通人士也把它当作流行话题。

可见,并不是弗洛伊德发现了人内心深处的新大陆——“无意识”。

当然,我们要承认只有弗洛伊德才充分认识到无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并找到了研究它的方法,且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比较晚,与早先分化出来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医学等学科相比,心理学相当弱小和不成熟。

因此,心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向比较成熟的学科学习。

纵观近代心理学史,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派别都从其他学科引进概念、观点与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也不例外。

(1)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19世纪物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的学说。

这一学说指出一个系统中的能量是守恒的,不管它转换为机械运动的、热的、电的,还是化学的形式,它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弗洛伊德把人整个机体看成一个能量系统,系统中除了生理形式的生物能外,还有推动精神活动的心理能。

心理能的实质是本能冲动,并主要归结为性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里比多”。

里比多提供了精神活动所需的能量,不管里比多转换成什么形式,它的量是守恒的。

可见,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与能量守恒学说有密切关系。

因此,波林就说过:

“我们很自然要问,弗洛伊德从哪里获得他的观念呢?

这些观念已经存在于文化中,就等他来摘取了。

说也奇怪,其中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能量守恒说。

(2)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创立是19世纪生物学的最大成就,它对生物学本身的发展乃至其他科学和一般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中学时代就对进化论深感兴趣,他自己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歌德的《论自然》二者共同影响了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日益重视本能、动物行为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

本能概念在19世纪后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中变得非常盛行。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弗洛伊德吸收了本能概念,像达尔文一样,倾向于以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性。

在大学期间,弗洛伊德作为布吕克的助手研究过多年的生理学。

布吕克的机械论与还原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吕克是19世纪伟大生理学家缪勒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他极力反对老师的机体活力论。

缪勒认为生命体包含着一种不同于非生命物体中的物理化学力的活力。

布吕克等人则认为有机体内除了一般物理化学的力在起作用外别无其他的力。

在布吕克的影响下,弗洛伊德相信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物理的东西,因而,在其著作中,他常常使用物理学的术语,心理决定论原则更是突出体现了弗洛伊德机械还原论的倾向。

(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不是产生于学院心理学的实验室,而是产生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

弗洛伊德在病人身上获得了对人性的领悟,从而形成了他的人格理论体系。

因此,弗洛伊德理论的最主要依据是医学中的精神病理学。

精神分析的对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

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精神病及其病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宗教迷信的观念长期控制人们的思想。

人们通常把精神病人视为魔鬼附体,或中了邪,采用残酷的措施来对待他们,如用锁链铐住,或肉体折磨来驱鬼驱邪,甚至用火来烧死他们。

直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道主义盛行起来,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反对关于精神病的迷信观念和残酷手段,主张以理性和人道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

这样对精神病进行科学研究、诊断与治疗的道路开通了。

法国学者皮奈尔首先肯定精神异常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什么中了邪,应该采用医疗措施来处理。

此后,欧洲特别是法国相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如沙可、布雷德、伯恩海姆、让内等等,大大推动了精神病学的发展。

19世纪末,精神病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精神病的病因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当时,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论,形成了精神病病因学上的两个思想。

一派是由沙可为代表的生理病因观,另一派是以伯恩海姆和让内为代表的心理病因观。

生理观主张用脑神经的生理障碍或病变来解释精神病,而心理观则从精神或心理方面去找病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沿着伯恩海姆的心理观的方向,在不断反对生理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也有自然科学与医学上的来源。

弗洛伊德的天才之处就是他能从不同的思想来源与不同的领域中吸取养料,吸收当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的成果,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是: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就像一个水力系统,能量由这里流出,在这里转换,或以水坝拦阻起来。

从整体上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的减少。

一个人用于文化目的的能量是从用于性目的的能量就相对地会减少;

反之亦然。

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

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能量的释放。

他认为,像物理事件那样,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甚至口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

没有任何行为会由于机遇或由于自由意志而发生。

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动机都有某种原因,而这些原因多数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当时的社会正在剧烈的变化。

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

在中上层资产阶级内心深处也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欲望膨胀,日益堕落。

另一方面陈旧伪善的维多利亚式的道德和性压抑仍保持着。

从而使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弗洛伊德性本能概念和悲观主义倾向则反映了当时的反犹太主义运动和帝国主义战争本质。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一般以1913年左右为界,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弗洛伊德致力于神经症的心理分析和治疗,以发现人的无意识而名声大噪,创立了一套精神分析的独特的方法。

晚期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广,他要求用精神分析理论说明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从而使他的理论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

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说、自我、本我、超我说以及道德与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等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自称这一时期的理论为“应用心理分析”。

他的《超越唯乐原则》、《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自我与本我》《文明及其缺憾》四部著作集中阐述了他晚期的主要理论思想。

(一)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

他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而非静态的、“解剖性”的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在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与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

因此,弗洛伊德把它们看成同一个系统,与无意识系统相对应。

弗洛伊德说:

“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它们类似于两个房间,无意识系统就像一个大的前庭,而前意识系统就像接着前庭的一个小房间,意识也居住于这一房间内。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与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无意识与前意识、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1)无矛盾性,这是说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

按弗洛伊德的话说,它们是“置身于矛盾之外”,两种目标不一致的欲望可以同时积极活动,而不会互相抵抗。

(2)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成分。

(4)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对于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影响。

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婚姻对象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爱好、兴趣和习惯等等。

在弗洛伊德看来,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的行为,有些行为表面上似乎出自我们的意识和自由意志,但实际上都是受无意识力量所驱使的,它们只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外部标志。

有意识的心理现象往往是虚假的、表面的和象征的,她们的真面目、真实原因和真正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之中。

 弗洛伊德提出了六点理由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1)人在催眠状态下,往往能回想起早已经遗忘的儿童期经验。

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做各种事,醒后却全然不知催眠时所做的一切。

这种催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无意识的假说。

(2)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表现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3)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如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表面上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有意识的动机。

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所谓的偶然失误却不是偶然的,它们正是暴露了一个人无意识的真实欲望和动机。

(4)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领域,即无意识领域。

(5)精神分析发现许多心身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6)依据无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2、本我、自我、超我

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所作了较大的修改。

他取消了检查作用的概念,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概念,用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取代了较为简单的二部人格说。

但在三部人格说中,弗洛伊德保留了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概念仍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

在三部人格说中,本我概念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本我这个词从德文es而来,意指它(it)。

用拉丁文翻译为id,用中文则一般翻译为本我,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人的动物性。

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是本我的,即是说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中。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弗洛伊德把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里比多,有时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特指性本能所产生的能量。

本我满足自己欲望÷

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反射动作,如一个婴儿可以通过打喷嚏来反射鼻中的刺激,或者反射式地移动受限制的肢体来消除自己的紧张和不适感。

另一种方式是想象实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非理智的,它不能区别现实和对现实事物的想象。

当一个婴儿饥饿时,他可能通过在内心产生食物的形象来减轻他的紧张感,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弗洛伊德把利用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称为原始过程。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

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是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

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与本我不顾一切地追求享乐的风格不同,作为理性化身的自我则是按照“现实原则”办事,即是说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

现实条件许可时,就即时满足本我的要求;

现实条件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

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

弗洛伊德把自我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本我无节制的欲求的过程称为继发过程。

继发过程是相对于原是过程而言的。

一个人出生时就具有原始过程而继发过程是后成的,它是在人意识到自己与现实的区别,理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产生的。

人格结构中第三部分是超我。

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的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和惩罚儿童。

父母对儿童的某些行为作出“好”的评价,给儿童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儿童的另一些行为,父母作出“坏”的评价,并给以惩罚。

长此以往,儿童就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父母关于奖惩儿童行为的标准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行为规范。

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坏的惩罚规则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这样超我就形成了。

(二)人格动力

弗洛伊德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该系统的能量源泉均来自于本能,而本能总是寻求立即解除紧张、求得满足,求得快乐,但是现实世界不可能让本能立即获得满足,因而便产生了焦虑,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动力过程的核心概念是本能和焦虑。

1、本能

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并通过心里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