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664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docx

中学教育学考试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2.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经院主义

D.人文主义

3.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4.“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5.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6.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7.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任务

B.教育目的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先天失明,但是嗅觉、听觉等却比正常人要灵敏得多,这说明人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0.学科专家的建议是(  )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1.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学记》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14.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1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16.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18.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

D.德育规律

19.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20.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A.班级文化

B.领导文化

C.活动文化

D.校园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民主化的内容包括(  )。

A.取消教育的等级制、特权制

B.实行机会均等的教育

C.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

D.均衡教育资源

E.追求教育自由化

2.教育对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可以促进民主

E.促进社会的变革

3.“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孟子

D.荀子

E.洛克

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改变人们的科技价值观

D.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E.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5.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6.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

A.教育政策的制定

B.教育制度的建立

C.教育内容的确定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教育效果的评价

7.校园文化可细分为(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教职工文化

E.非物质文化

8.锻炼法的方式有(  )。

A.练习

B.制度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E.托物言志

9.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  )过程。

A.初识

B.组建

C.形成

D.发展

E.解体

1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实现。

A.提高人的修养

B.促进社会变革

C.可以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D.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E.可以延续文化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内发论

3.外铄论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发展关键期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2.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3.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2.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德育目标是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2.D解析:

见大纲对西方文艺复兴后教育的介绍。

3.B解析: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推动教育迈向网络时代。

4.C解析:

这是朱熹的话,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5.C解析:

教师备课,上课必须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6.D解析: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7.A解析: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顺应这些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8.B解析:

学校的教学方向、水平、效益等各方面工作的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标准和依据。

9.C解析:

人因为某方面有缺陷而其他方面异常灵敏,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10.C解析:

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发展趋势、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非常熟悉,所以他们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11.B解析: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阐述,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12.A解析:

“课程是知识”是学科课程的核心思想。

13.C解析:

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解释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张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的过程。

14.D解析:

题干所指是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

15.A解解:

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16.A解析: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

17.A解析: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18.B解析: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19.A解析: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

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20.D解析:

学校文化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浓缩于校园环境中。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解析:

教育民主化是对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让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平等教育。

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同时另一方面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ABD解析:

教育虽也能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能促进社会变革,但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3.BDE解析:

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4.ABDE解析:

见大纲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5.ABCDE解析:

凡是教育能够实现的使人发展的方面都有助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6.ABCDE解析:

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7.ABC解析:

按不同层次和标准可将校园文化分为这样三种类型。

8.ABCD解析:

托物言志是陶冶法的方式。

9.BCD解析:

班集体的形成一般都经历了组建、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10.CD解析: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实现的。

三、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四、简答题

1.赞科夫是20世纪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俄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实验,他提出以下五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增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分量;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力使学生过紧张的甚至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

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2)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并不在于让儿童在一节课上做尽可能多的例题和练习,而是要求教学不断向前运动,以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要让那些说明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一般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

赞科夫提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是指向内部的。

①教学内容的评价。

教学内容一定要保证正确无误,符合大纲,知识连贯,逻辑性强。

内容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实验等实践活动。

注意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相统一。

教学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找准关键点,能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

主要看教师授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注意学生实际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认识活动的结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对学生注意力、意志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重视和加强教学实验,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③教学能力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板书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师生是否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和谐,能否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过程和内容,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实验及使用电教手段时是否适用熟练、操作规范。

④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在课堂中能对学生的提问显示良好的反应,巩固练习及书面检查的正确率也比较高。

(5)使班上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是针对教师试图通过布置大量作业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落后状况的做法而提出的,赞科夫认为这样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他认为要解决学习差的问题,首先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缺乏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针对传统教学把掌握知识和获得发展混同起来的错误而言的。

赞科夫认为,上述每条教学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贯彻上述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增加和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而不是借助分数以及类似的外部手段给学生施加压力,其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另一个特点是给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

2.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方面和基本原则如下:

(1)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基本方面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水平。

能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共同配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

(2)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②发展性原则。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③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④计划性原则。

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能动性,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这会使学生在选择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下,这种能动性会加强。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这些原有的经验、观念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作用。

学生只有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这些原有的经验也使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

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教师要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观念。

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5)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它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中心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要求“继其志”。

对其内涵分析如下:

①道而弗牵。

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不引导不行,硬牵着走也会失败。

②强而弗抑。

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就会容易顺利。

不督促检查不行,强制学习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⑧开而弗达。

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现实意义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强调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性,对当今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

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教学实践克服了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强制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能放任不管。

教师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提出比较合理的学习与成就目标;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对其进行积极督导,防止挫伤其积极性。

③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通通扔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或者在讲授某一内容时,让学生联想相关知识、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等,拓宽其思路;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等。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能力。

“开而弗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义。

总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当今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一原则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与当前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意义。

2.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

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

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避免人类曾经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