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6247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docx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考纲要求】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分布特点;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2.结合实例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3.结合实例了解人类对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4.培养学生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读图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重点)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重点+难点)

3.生态破坏。

(重点+难点)

【灵犀一点】

关注具体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危害及解决途径。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一、人类与环境

1、人地关系的原理

人类     环境

(1)含义: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具有密切的双向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这种双向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二是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各种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这些废弃物包括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2)理解:

读图8·1。

①圆圈含义:

中间小圆圈表示人类,外围大圆圈表示环境,小圆圈位于大圆圈中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在环境中占据一定空间。

②箭头含义:

左边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右边箭头由人类指向环境,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各种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上下两组双向箭头分别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即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的产生

(1)人类索取资源速度>资源再生速度。

由人地关系的第一层含义可知,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即获取资源,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即超过环境向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

这样,就必然会产生环境问题。

(2)人类排放废弃物量>环境自净能力。

由人地关系的第二层含义可知,人类把各种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量远远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这样,也必然会产生环境问题。

说明:

①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本身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所具有的净化(容纳和清除)能力。

人类的废弃物排放量小于环境自净能力时,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人类的废弃物排放量大于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②通过分析可知,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原理是人地关系两层含义的集中体现。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这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由地域性走向全球性,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合理(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破坏了环境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导致环境不断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如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表现

具体内容

原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垃圾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诲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

鲁西北平原的盐碱地

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地相继出现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城乡差异和国家差异两个方面。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城市中的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过分中。

乡村地区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由于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合理,如利用方式不当或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国家

环境问题发

形成原因

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由于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极需要发展、人口增长又很快,导致资源需求量和废弃物排放量均急剧增加,因此其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均很低,没有能力去保护和治理环境,因此其防治环境问题能力差;③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比发展中国家轻,

以环境污染为主。

由于工业发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注意: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而城市地区或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这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城市地区或发达国家只有环境污染,没有生态破坏。

2、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际例子主要有酸雨、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热带雨林被破坏、CO2浓度升高、O3层破坏等方面。

说明:

①读图8·3,图中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地区有A、C、G、H。

②读图8·4,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

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欧洲:

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④东欧和北亚:

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

⑤北海和地中海:

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⑥非洲:

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⑦印度洋:

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

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⑨南太平洋:

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⑩南美洲:

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针对训练】

A、基础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在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B.发展中国家常将污染物转移至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可自行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3、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生态破坏D.噪声污染

4、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B.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C.放射性物质泄漏D.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

5、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B、提高训练

6、下列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

C.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D.解决酸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7、关于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城市环境污染的重点仅指大气污染B.全国少数城市噪声超标

C.河流、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D.广大农村水质良好

8、目前全球范围内,受光化学烟雾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

()

A.德国鲁尔区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英国泰晤士河流域D.法国巴黎盆地

9、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灌溉可能会导致:

()

A.土壤沙化B.土壤盐碱化C.土壤pH值减小D.洪涝灾害

10.针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A.防治环境污染B.维持生态平衡C.环境保护D.综合治理工业污染

C、能力训练

11、下列措施中,能促使人类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是:

()

A.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B.排干沼泽,围湖造田

C.发展能量密集型农业D.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水平

12、一场暴雨使得张老汉鱼塘中的鱼全部死光,张老汉状告附近化工厂,但化工厂领导说:

“化工厂的污水没有流进鱼塘,而流到了附近的一片荒地上。

”由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污染是没有地域限制的B.污染是有地域限制的

C.化工厂的环保意识较强D.张老汉状告的无道理

13、下列现象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无关的是:

()

A.2003年春,华北、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B.太平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D.全世界每年有5万种生物灭绝

14、下列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粮食单产不高→干旱加重B.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C.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15、世界上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D、奥赛一瞥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BCD

(1)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图。

(2)人类社会对环境关系中,属输出、输入方向错误的是图。

(3))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图。

(4)在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图。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河曾遭到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

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中出现了上百种鱼类。

材料二:

伦敦原有“雾都”之称,1952年发生了死亡4000人的污染事件,近年来由于政府采取措施,空中的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材料三: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10千米处,1986年那里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泄露事故。

这次事故造成:

31人当即死亡,15000名救援工人死亡,50000名救援工人致残,500万人受到核辐射伤害,52000人逃离事故地区。

(1)环境污染的形式多种多样,材料一涉及的是污染,材料二涉及的是污染,材料三涉及的是污染。

(2)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

()

A.环境对工业废弃物无自净能力B.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而产生的

C.人类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D.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参考答案】

1D2D3C4B5D6B7C8B9B10C11A12A13B14A15C

16、

(1)C

(2)A(3)B(4)D17、

(1)水体大气放射性

(2)CD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考纲要求】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读图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人口压力;(重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重点)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重点)

4.分析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

(难点)

【灵犀一点】

通过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揭示环境与人口、资源、发展的相互关系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一、人口压力(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快

人口压力是由人口增长造成的,世界人口增长目前总的来说是“快”。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程度又存在一定差异。

(1)历史状况:

第一,三个阶段。

世界人口增长在历史上大致可以分为“慢、快、慢”三个阶段。

具体来说,1650年以前为“缓慢阶段”,1650年以到近年来为“加快阶段”,目前为“放慢阶段”。

第二,产生原因。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快慢程度不同,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具体来说,“缓慢阶段”的慢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医疗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的,“加快阶段”的快是由于生产力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和卫生条件改善了等原因造成的,“放慢阶段”的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最主要)、生活观念转变、思想意识提高等原因造成的。

第三,阶段相对性。

三个阶段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之间是逐渐过渡的;二是三个阶段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一些,如“缓慢阶段”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有史以前的“极其缓慢阶段”和有史以来到1650年的“较为缓慢阶段”,“快阶段”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650年到二战的“明显加快阶段”和二战到近年来的“迅猛阶段”。

第四,慢阶段区别。

两个慢阶段虽然都是慢但是具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二者慢的原因不同,对此我们刚才已经学习过了;二是二者慢的程度不同,“缓慢阶段”的人口增长确实非常缓慢,“放慢阶段”的人口增长虽然有所放慢,但其增长速度仍然很快,要比“缓慢阶段”的人口增长快得多,因为该阶段的人口基数太庞大了。

第五,读图8·5。

第一,插图说明。

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人口数量,柱状图表示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蓝色曲线表示人口增长状况。

第二,思考问题。

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此外还有生活观念转变、思想意识提高等原因。

2、地区差异:

第一,大洲差异(读图8·6)。

第一,插图说明。

横坐标表示大洲,纵坐标表示人口数量,柱状图表示各大洲的人口数量,柱状图的三种颜色表示各大洲三个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第二,总结结论。

人口增长快的大洲有亚洲(19‰)、非洲(28‰)和拉丁美洲(22‰),人口增长慢的大洲有北美(7‰)、欧洲(3‰)和大洋洲(12‰)。

第二,国家差异。

在二战后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由于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初期人口增长略有短暂回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增长开始下降,目前多数国家已接近零增长,少数欧洲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说明:

世界人口增长的大洲差异和国家差异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国家主要发达国家。

因此,大洲差异和国家差异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描述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人口压力重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世界人口增长目前总的来说还是“快”。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会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急剧增加。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超出环境提供资源的能力,就会导致资源短缺和枯竭,产生资源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急剧增加,超出环境对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产生环境问题。

当然,在产生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发展问题。

因此,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产生了沉重的人口压力。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问题)

1、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导致资源的短缺枯竭。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环境提供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超出环境提供资源的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的短缺枯竭,产生资源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的短缺枯竭问题既包括可再生资源又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只不过非可再生资源更为严重些,因为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对其开采过程本身就是资源的衰竭过程。

2、人口素质低、技术差导致资源的滥用破坏。

一是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以破坏资源为代价进行生产,从而导致资源滥用和破坏,这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二是由于人口技术水平差,缺乏保护资源的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资源滥用和破坏,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的滥用和破坏问题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口往往素质低、技术差,如盲目开垦荒地(读图8·7)、任意修筑堤坝铁路、浪费矿产资源(采大弃小、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由于人口数量多、增长快,造成资源的短缺枯竭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又由于人口素质低技术差,造成资源滥用和破坏,资源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其中,资源的滥用和破坏是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最主要表现。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问题)

1、传统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认为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也就是说,只要在经济领域中产值提高了、利润增长了、物质财富增加了,就等于是发展了,并不承认或认识不到环境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在这种发展观念支配下,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片面的经济增长。

因此,传统发展模式必然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造成危害。

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先污染,后治理”是典型的传统发展模式。

“先污染”是指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片面追求工业发展,忽视了环境本身的重要价值,导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治理”是指发达国家后来认识到了环境本身的重要价值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被动开始治理环境问题。

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发展道路,从发展而言往往是事倍功半,其教训是惨痛的

2、新型发展模式

新型发展模式认为发展大于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发展是一个具有多项指标的综合概念,它既包括经济增长指标,也包括环境质量高低、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等方面的指标,经济增长只是发展领域中的一个方面。

在发展领域中,如果某项指标进步了,其他指标却均退步了,那不是发展;只有所有指标综合起来进步了,才是全面的真正的发展。

因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在这种发展观念支配下,人们就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等,以取得全面的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会避免或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

读图8·8。

1950年到1975年,绿黄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质量均在不断提高,因为该时期不但经济增长了,同时生活质量指标中的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等因素也基本保持良好,这是一种较全面的发展;1975年到1990年,绿色曲线呈上升趋势、黄色曲线呈下降趋势,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指标却在不断下降,因为该时期的经济虽然增长了,但生活质量指标中的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等因素却出现严重问题,这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的恶果。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三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针对训练】

A、基础训练

1、世界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

()

A.产业革命以后B.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D.二、三百万年前

2、下面不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人口过多造成的压力B.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地震与火山喷发造成的生态破坏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B.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小

C.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有限,应禁止开采

D.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能在短期内再生的增殖,可大量开采

4、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A.先污染,后治理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5、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

()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D.粮食问题

B、提高训练

6、下列关于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发展模式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D.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可取的

7、下列关于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发展模式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D.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可取的

8、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9、世界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为:

()

A.产以掩埋为主B.产以焚烧为主

C.产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D.产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10、下列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

()

A.对于森林资源,要保护和促进更新

B.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C.对于矿产资源,可以采富弃贫

D.对于土地资源,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安排农业生产

C、能力训练

车用乙醇汽油是用小麦、玉米等原料生产的变性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燃料。

据此完成11~12题。

11、我国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有利于:

()

①缓解国内石油紧缺矛盾

②为我国某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