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59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doc

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与思考

中共海西州委党校苏去强

一、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

(五)是提高党外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探索与实践

(一)积极实践,把握成长类型。

(二)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三)完善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四)精心物色,储备后备力量。

(五)小步快跑,积极推荐使用。

三、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问题与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

(二)策略不对路。

(三)视野不开阔。

(四)培养不充分。

(五)使用不大胆。

四、海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成长规律研究。

(二)完善物色推荐机制。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四)完善选拔使用机制。

(五)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六)完善工作落实机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推进我国民主进程的核心内容。

这里所指的党外干部,主要是指厅局级和县处级党外干部,这是一个特殊的干部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部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加强这个群体成长规律研究和培养选拔实践,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要意义

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实践,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外干部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参加国家政权,并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是我国人民政权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我国的人民政权是在统一战线基础上建立的,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党派、一个阶级的政权,而是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参加的人民政权。

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发挥党外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充分体现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发展多党合作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成就无疑是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人均国民收入超过3200美元,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然而,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党外干部联系广泛,都联系或者影响着一定的阶级、阶层的群众,通过与他们合作共事,可以团结、影响和教育他们所联系的群众,把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达给各界人士,使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各界人士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同时,也能使党委和政府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平等协商、和谐共赢。

在各种利益中,政治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

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指出:

“中国政局要稳,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这一格局”。

从政治生态学来讲,扩大党内民主,有利于增加党内政治和谐。

而加大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让广大党外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献计出力,则有利于增加党际之间、党员干部与非党干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引领社会和政治和谐。

(四)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了大批社会精英和拔尖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优秀人才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外也是藏龙卧虎,不乏大量的社会贤达和饱学之士,从他们中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有助于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和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

中央在这方面已经作出表率,在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以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出任科技部部长,陈竺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出任卫生部部长。

作为市县级领导班子更应积极主动,切实加大党外干部选拔力度。

(五)是提高党外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

目前,在全国机关干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有3.2万余人,其中382个区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党外干部341名,2803个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共配备党外干部2409名,党外干部从以往主要集中在教科文卫等部门,逐步向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监督等领域拓展。

就目前党外干部安排现状而言,党外干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跟不上新时代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还会有更多的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

加强市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有助于提高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针对性,为更高层党外干部储备优秀人才。

二、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海西按照“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的工作思路,以研究成长规律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科学规范管理为保障,以后备力量储备为关键,以积极推荐使用为目的,在党外干部成长规律研究和培养选拔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积极实践,把握成长类型。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市县党外干部的成长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政策要求型。

在政策明确要求安排党外干部的市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必须留出职位。

如2006年底海西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和区级部门调整时,专门为党外干部预留厅级和处级领导职位7个,用于实职安排。

二是公开选拔型。

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是吸纳党外优秀人才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途径。

如2009年海西在全州范围内公开选拔了2名处级党外领导干部。

三是竞争上岗型。

这种方式主要是为市县党外优秀人才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如2006年以来海西通过竞争上岗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30人。

四是定向物色型。

这一类党外干部主要来自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科教文卫系统。

一般是经过单位推荐和组织考察后被指定留在党外培养的特别优秀的党外干部,其成长速度较快。

如海西近三年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拔处级党外领导5人。

(二)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党外干部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传统教育。

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培训党外干部的基本内容,切实增强党外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合作共事的坚定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

坚持把培训党外干部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党外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帮助党外干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近五年海西共调训党外干部350余人次。

三是加强实践锻炼。

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党外干部参与全州重点项目建设、信访安全实践、轮岗交流锻炼,丰富工作阅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近五年海西有20名党外干部到省级机关、浙江等挂职锻炼,有15名党外领导交流任职,有76名科级党外领导干部交流轮岗。

(三)完善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本,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党外干部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一是坚持重点联系制度。

以州委文件形式明确州委、州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76人;明确有党外后备干部的单位必须要有一名党员领导作为党外后备干部的联系对象。

二是坚持约谈走访制度。

采取个别约谈和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党外干部的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近三年海西区委统战部共约谈和走访党外干部1500余人次。

三是坚持任前谈话制度。

党外干部提拔和交流调整后,由组织和统战部门领导找其谈话,提出明确要求。

四是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党外干部每年至少向组织和统战部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和廉政情况。

五是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组织和统战部门对重点党外干部开展定期走访,全面了解党外干部的作风和廉政建设情况,让党外干部随时处于组织的监督之下。

(四)精心物色,储备后备力量。

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与党亲密合作”的要求,认真物色和储备党外后备人才。

一是拓宽物色渠道。

不仅从行政机关物色党外干部,也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物色。

利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光彩事业促进会和统战理论研究会等平台,积极物色党外人才。

二是实施阳光物色。

坚持把党外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以及选拔程序等向社会公开,变封闭式物色为开放式物色,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度。

三是规范推荐程序。

主要是按照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全面了解情况;集体研究,提出建议名单;组织审查,确定公示名单;组织确认,公布后备名单等五个程序进行。

四是加强动态管理。

定期调整补充,及时把党外优秀人才补充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去。

截止2009年8月,海西共储备处级党外后备干部29名,平均年龄为43.8岁,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大学本科学历20人,大学专科学历2人。

(五)小步快跑,积极推荐使用。

本着“培养为使用,使用促培养”的原则,积极搭建党外人才成才的绿色通道。

一是统筹安排,提供岗位。

对要求配备党外干部的领导班子,坚决预留出职位。

对符合任职条件和资格的党外人才,统筹安排任职。

二是严格标准,大胆选拔。

对党外干部的使用,坚持“三基本、一程序”。

“三基本”即三个基本条件(政治素质好、先进性和代表性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程序”,即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选任基本程序。

三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在党外干部选拔上,立足实际,遵循成长规律,破除论资排辈,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异地交流等方式。

截止2009年8月,海西有在职党外干部972人,其中:

副处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38人(副厅级5人、正处级4人、副处级29人);有科级党外领导726人(正科级310人、副科级416人)。

同时有党外人大代表108人、政协委员166人。

三、问题与原因

近来年,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具体实施、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格局。

实践证明,这一格局的运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县党外干部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个别市县对党外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总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可为可不为,甚至有时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视为“作秀”,缺乏统一战线意识、多党合作意识和广纳群贤意识。

如有的认为党外代表性强的老了,表现好的入党了,剩下的综合素质不怎么样;有的认为党内具备条件的人多的是,用不着到党外去找;有的认为行政领导班子中有党外干部,工作起来不方便;有的甚至认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仅是一种姿态,是“政治需要”,而不是“工作需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对市县领导缺乏统战意识教育,同时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又缺乏硬性的考核激励措施,从而造成个别决策领导和执行部门在思想上没有形成压力,在行动上缺乏动力。

(二)策略不对路。

在教育培训上,统战部门负有党外干部的培养职责,但多数市县对党外干部的培训是打捆进行,培训经费也归口组织人事部门,统战部门往往是有心无力。

在选拔使用上,有时对政策的执行缺少策略,对政策中的“争取配备”、“逐步配备”、“尽可能配备”、“要加大力度”等理解不深,思想上缺乏紧迫感。

在管理监督上,个别市县对党外干部的管理监督缺乏有效办法,有“网开一面”的现象,导致个别党外干部自身要求不严、认识不到位。

在职责履行上,组织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