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560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学期心理健康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找”、“说”、“议”、“写”一系列的活动,层层深入带学生进入到自我体验、互动交流、反思的学习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梦想成真的快乐。

活动一:

和梦想握手

1.教师引导:

梦想藏在心的最深处,只有用心去寻找,它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大家闭上眼睛,放松心情,听从指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

2.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引领孩子寻找自己的梦想(可事先录音,也可现场引导)。

3.分享自己的梦想。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简单的“催眠”技术把梦想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活动二:

演一演

时光飞逝,转眼就已经是20年后了,大家回到学校,重新聚集在现在的教室里,已经实现了梦想的你,会怎样出现在同学面前?

2.用多媒体呈现场景,让学生尽情想象,自由发言。

3.面对这个实现了梦想的同学,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4.听着同学们的赞美,想想自己是什么心情?

根据“组场效应”,创设20年后再相会的情景,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沉浸在情景中,尽情展开想像。

活动三:

和未来对话

未来,当梦想已然实现,我们的心情多么快乐,怀惴激动,回头望一望,你又想起了今天的自己,那么,你想对今天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2.让学生尽情想象,自由发言。

3.点评并引导:

是什么动力让你梦想成真的?

你又为梦想成真做了哪些事情呢?

4.写一写。

5.交流。

利用“回望”的方式,将时空重叠,运用CNN技术给予当下的自己以力量和鼓励。

1.找梦的过程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过程;

教师最好能事先录音,并且在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在憧憬未来这个环节中,着力于体会梦想成真的快乐,同时,注意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时给予学生肯定,因为梦想无高低贵贱之分。

3.本环节用时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采用一首简单容易上口的诗歌,让学生们在诵读中再次体会梦想成真的快乐,在同步创作中将自己的梦想再一次“升华”。

1.出示诗歌《梦想》。

2.自己读一读。

3.指名分享: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

4.再次交流:

如果让你续写诗歌,你会怎么写?

5.动手写一写。

6.分享自己写的诗歌。

根据“层递效应”,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追寻梦想的快乐感。

1.引导学生续写诗歌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

2.分享诗歌的时候,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3.本环节用时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通过一则故事,告诉孩子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1.出示故事《捡砖头的智慧》。

说说自己最受触动的是哪一部分。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

5.齐读故事最后一句:

“每个人心中都有明确的梦想,为它付出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你也会梦想成真!

6.小结本课:

梦想是美丽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拥有;

实现梦想是激动的,让我们快乐无比。

但在梦想和实现梦想之间,还有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我们用捡砖头的智慧,积累每一分每一秒的收获,为自己梦想的小屋而努力。

通过故事“借鉴”别人成功或正确的做法,通过内化吸收,联系自己的实际,留下深深的思考。

1.学生说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时老师要给予尊重。

2.读故事最重要的是心灵感悟,齐读可以强化记忆。

3.本环节用时5分钟。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是否激发起学生对拥有梦想的渴望.

3.学生是否理解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第二课学习的乐趣

1.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知到学习蕴含着许多乐趣,可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并能

2.情感目标:

从学习中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3.行为目标:

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学PPT;

秒表一只;

奖品一份;

课堂辩论用的正方与反方的台签;

教室做适当调整,留出辩论比赛的场地。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观察岛中的图片。

2.请几名学生讲解图片所表达的内容。

3.由观察图片逐步联系到学生自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

4.教师总结:

图片中的小女孩主动预习功课,并且被课本内容深深吸引,丝毫未感到疲倦。

上课时,当老师提问,小女孩自信地举起手来准备回答,因为她通过预习,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体会着学习带来的乐趣。

导入本课课题。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知到学习蕴含着许多乐趣,可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并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你能坚持多久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活动一的图片,同时讲解动作要领与要求:

将双臂伸直,平举在胸前,身体不能晃动。

坚持10分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教师在5分钟和10分钟的时候,给予提醒。

2.活动结束了,请大家相互分享各自的感受。

包括:

时间过一半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坚持到最后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3.教师将学生的感受整理概括,写在黑板上。

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苦与乐两种主观感受,你们觉得学习中快乐多,还是苦恼多?

导入活动二。

辩论比赛

5.教师给出辩论题目:

学习中是快乐多还是苦恼多。

正方观点是学习中快乐多,反方观点是学习中苦恼多。

6.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正方阵营,还是加入反方阵营,持中立态度的学生组成评委会。

各阵营派出4名成员,组成辩论队,开始辩论赛。

7.由评委会评出获胜方,由老师颁发奖品。

心理引导:

学习蕴含着许多乐趣,可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也伴随着辛苦,不付出努力,就不会取得成功。

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总结几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的方法,使他们喜欢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会体验到学习的辛苦;

什么时候,我们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教师总结:

我们要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多,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我们主动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解除烦恼。

正是因为学习中有收获、有快乐,所以才激励着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去取得成功。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强化学生对学习充满乐趣的认同。

1.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到学习辛苦时,努力坚持下来,并及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2.与同学、家长说说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乐趣。

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是否发生了改变。

【练习题】

当我解出一道难题、阅读一篇故事后,我感到 

A.非常快乐 

B.很有成就感 

C.很想与他人分享 

D.太枯燥乏味了

第三课做个受欢迎的人

使学生认识到受欢迎的人格特质,树立起成为受欢迎的人的意识。

2.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受欢迎的快乐,并努力成为受欢迎的人。

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并身体力行。

认识受欢迎的人的特质和反思不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体会同学之间交往的态度带来的感受,选择令他人和自己都喜欢的态度和同学们交往。

PPT

学生准备:

纸、笔

教学设计

通过情境图片呈现,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观察四幅图:

教师以PPT形式呈现3种场景,请学生分别对图片中的情景进行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将话题指向“受欢迎的人”。

并请同学们说说她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

3、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

有关专家表示,人一生的成就20%决定于智力,80%决定于人际关系。

爱因斯坦也说过:

“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有多种高贵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他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讲身边的故事、放视频都行。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受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人的行为表现,并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你喜欢谁?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让学生即兴看图编故事。

2、让学生对故事里(图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选出“最佳主角”,并讲讲理由。

受欢迎的人

1、教师将学生按班级人数适当进行分组。

2、小组讨论,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受欢迎的人的是什么样子?

不受欢迎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每个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受人欢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让人唾弃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在丈量别人的行为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孔子曾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成为受欢迎的人。

1.活动一看图编的故事内容长短要适度,尽量不要不要太长。

2.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来回巡视。

2.巡视时,可用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还可以演一演。

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

1通过活动分享、儿歌诵读,使学生对人际交往间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规范更加明确,并身体力行。

1.每个小组将各自的总结在班级中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总结补充。

2.教师以PPT形式呈现拍手歌,并让学生集体大声诵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受欢迎的人,得到大家的喜爱。

这一目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并不断反省自己在与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才能实现。

1.讨论分享要注意把握好时间,教师的总结补充要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的补充可以举例说明便于学生理解。

3.儿歌诵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进行。

4.本环节用时大约10分钟。

通过自己制定行为计划,强化学生对受欢迎的人的特质的认识。

1、人人都想成为受欢迎的人,你是受大家欢迎的人吗?

你要怎么做才能成为或者继续成为受欢迎的人呢?

请为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制定一份计划吧!

1.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

1.学生对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2.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与周围的人交往中态度是否更加真诚友善,是否能受到大家欢迎。

1.你认为你的哪种可能不受人欢迎?

2.你打算怎样改正你的这种行为?

第四课当我独自一人

1、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和警惕;

2、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行为目标:

提高学生独处时处理问题的技能。

认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情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独处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PPT、学生分组名单

通过图片呈现,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通过PPT呈现图片内容,并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

2.现场调查班上有哪些同学是独自一人上学放学的,请同学们举手示意。

3.请上学独自回家的同学描述自己在独自上学或回家路上的心情和感受。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现在有很多同学都需要自己上学和放学回家。

一方面这证明我们真的长大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独自一个人行走的危险性,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1.应注意学生对图片的描述不能过度延伸,注意把握时间。

2.本环节建议用时5分钟。

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独自一人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我是故事小高手

1.引导学生按图片编故事

2.学生编好故事后,自愿分享自己的故事,请他同学可做情景补充。

3.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思考遇到故事中的情景该如何处理。

我是小记者

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小组,相互采访独自一人时做过哪些事、遇到过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感受如何等等(可以采用报数,单数的同学负责采访,双数的同学接受采访),采访一轮结束后,互换角色。

2.老师挑选几名学生交流自己采访的结果。

3.教师反馈:

通过这两个活动,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会面临许多问题,也开始思考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科学合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独自一人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独自一人的场景感到恐惧担忧,相反,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应对独处的情境,掌握更多的独自处理问题的技巧,使我们更加淡定从容的面对一个人的时刻。

4.心理引导:

从理解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独自一人时怎么做事可行的、安全的。

并且知道当独自一人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学生讲故事不能过度延伸,如果学生有“偏题”现象,教师要加以引导。

2.活动一,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当自己独处时,怎么做事可行的。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学生讨论结果让学生明确独自一人时的行为技巧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独自一人时应该怎么做?

2.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介绍教材上的注意事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独处的机会越来越多,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学习独自一人面对问题的技巧。

遇事多留心,勤思考,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处理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家人放心。

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

1.总结归纳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3.本环节用时至少1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填写经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并把本课所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今后的独处中能更好地应对问题

1.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提示填写自己的经历。

2.请同学分享自己的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投入实际应用,帮助提高独自一人时的安全意识的应对问题的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左右。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度怎么样。

3、学生是否掌握了独自一人的注意事项。

4、以下哪些行为是独自一人时比较危险的行为?

5、A.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 

B.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邀请

6、C.贪图小便宜 

D.听到敲门声,马上开门

7、E.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F.随意将自己的家庭地址告诉陌生人

第五课受了委屈怎么办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委屈心理,理解他人的误解,并学会换位思考。

2、情意目标:

让学生初步体验自己的委屈情绪,通过将委屈情绪表达出来,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了解一些排解委屈的方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委屈事件,并在此过程中反思自己。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排解委屈情绪的策略来更好地化解心中的委屈,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课本

【教学设计】 

以图片展示或情景体验引出本课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

1.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

2.请同学讲解或表演图片内容;

3.分享感受;

4.教师总结: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上类似这样受委屈的事情,他人的误解会让我们难过失落,这种难过失落的情绪会让我们郁郁寡欢,愤懑不平。

怎样才能让自己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及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原理这种难过失落的心理呢?

受了委屈我们该怎么办呢?

从感知的角度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受委屈的情景之中,促使思考受到委屈如何应对。

1.有条件的话最好能事先把情景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将学生的情绪快速引向学习主题;

2.委屈是什么的观点不需要解释太多;

3.建议时间5分钟。

通过“说”“看”“议”一系列的活动,层层深入带学生进入到自我体验、互动交流、反思的学习中,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委屈事件及正确归因,避免消极情绪。

面对委屈

1.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让看图片编故事。

(有条件可以用情景表演的形式。

2.请同学讲自己编的故事,并说说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情,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表现却不一样?

同样面对委屈,学生甲和学生乙却有完全不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也一定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最后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委屈,面对委屈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说说委屈

生活中人人都可能会面对他人的误解,使自己受到委屈。

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让你受委屈的事情?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互相说说让自己受委屈的事件,也听听别的同学受到了什么样的委屈。

2.小组内互相诉说倾听,让积压的情绪做一个宣泄;

3.诉说了自己的委屈,听完了别人的故事,大家来当当“小诸葛”,帮帮你的同学,面对受委屈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办呢?

4.小组内交流

5.分享:

有谁愿意把你们刚才的“悄悄话”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故事讲述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他人的委屈事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对自己遭受到的委屈事件进行反思,宣泄自己的委屈情绪,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及正确的归因方式,用不同的态度看待同一件事情,是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更有利于身心发展。

1.很多同学都有过受委屈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时从触及他们内心最敏感的情绪着手,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但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时间过长,不让心理活动课变成了吐槽课、批判课;

2.善用教材,巧妙引导,可以由讨论分享将学生从自我委屈和不平的情绪中调动出来,让他们在故事和主题活动中去体会、分享,再体会、再分享,最后达到内在心理的接纳;

3.建议时间20分钟。

学习如何缓解以及消除自己的委屈情绪,教给孩子用正面的想法和行动战胜自己的委屈情绪。

有些误解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委屈的态度和行为,当我们面遭受委屈的事件时,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呢?

怎样才能发泄和避免委屈情绪呢?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觉得面对委屈比较好的态度和行为;

3.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同学发言,并出示课本中列举的办法:

不惧怕,分析原因,澄清事实;

不压抑,适当倾诉,合理发泄;

学会理解,不期望所有愿望都实现;

学会宽容,宽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

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5.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法再次理解运用。

这是一个从感性了解转为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际事例中的过程,在过程中,要点被内化吸收再转入实际运用,达到“迁移”的目的。

1.引导学生面对委屈情绪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

2.小结完学生发言后可再次将它运用到上述事例中进行理解;

3.建议时间1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忆遭受的委屈事件及当时的反应,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进一步明确“面对委屈”我们其实可以做到换位思考,避免委屈心理。

刚才我们已经相互交流、分享了自己遭受到的委屈事件,现在我们拿出卡片,将刚才讲述的委屈写下来,然后,写下你在受委屈后的态度和行为。

2.学生填写卡片

3.教师引导:

学完这一课,再看看你当时受的委屈,看看你当时面对委屈的做法,你现在又什么样的感受?

你的想法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如果时光快车将你带回那件事情之中,你又会怎么处理呢?

请再次在卡片中写下来。

6.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面对委屈事件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委屈事件发生的瞬间纵然使我们不悦,但一转念我们却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和合理归因来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情绪,进而做出适当的行为加以解释和弥补,并消除我们的委屈心理。

通过同一件事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感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用更理性的行为替代感性的冲动,以达到行为了“升华”。

1.学生说自己面对被误解,受委屈时的做法时,老师要给予尊重和鼓励,不做负面评价

学生此刻的感受可能当时不一致,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差异,并重视差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将从本堂课中学到的内容内化吸收;

3.建议时间5分钟。

8、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9、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委屈;

10、学生是否会在具体的事件中运用到学过的方法。

遭受委屈时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呢?

A.分析原因,说清事实 

B.找人倾诉,适当宣泄

C.换位思考,宽容他人 

D.独自伤心,怨恨他人

第六课 

上课听讲有诀窍

了解专心听讲的作用和方法。

体验专心听讲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