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550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解提纲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答:

(1)听诊三角(triangleofauscultation):

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内下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界为肩胛骨的脊柱缘。

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当肩胛骨移向前外放时,该三角范围扩大

(2)列氏四角:

又称要上三角(superiorlumbartriangle),内侧界为竖脊肌的外侧缘,下结尾腹内斜肌,上届为下后锯肌,若下后锯肌与腹内斜肌在第12肋的附着处互不接触,第12肋也参与构成一边。

深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是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手术应保护。

是腰部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2.腰部进行肾脏手术时,切口的选择,术中经过的层次,及应该保护的结构有哪些?

切口自第12肋下缘中点,向前下方止于髂前上棘前上方2cm.

层次:

皮肤—浅筋膜—背阔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后间隙—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深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是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手术应保护

胸腹壁

1.乳房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淋巴回流及临床意义

动脉伴行静脉注入

胸廓内A.穿支胸廓内V

胸外侧A.乳房外侧支腋V

肋间后A乳房支肋间后V

神经

肋间N.T2-4前皮支,T4-6外侧皮支

淋巴回流

浅深淋巴管网,广泛吻合

外侧部和上部3/4→胸肌LN

上部→尖LN(也可→锁骨上LN)

内侧部→胸骨旁LN

内下部→膈上LN及肝LN

2.腋腔的组成及内容

组成:

一顶,一底,四壁.

顶锁骨中1/3,第1肋外缘,肩胛骨上缘.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

外侧壁肱骨上端,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

内侧壁前锯肌和上4个肋间隙.

内容:

腋动脉、腋静脉腋、臂丛

腋淋巴结1外侧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5尖淋巴结

3.胸前壁及背部行胸膜腔穿刺分别适用于哪些临床操作?

各自经过的层次及应该避免损伤哪些结构?

答:

1.气胸抽气:

(1)患者取半卧位。

(2)穿刺点选在左锁骨中线第2—3肋间隙。

(3)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胸内筋膜。

2.胸膜积液穿刺

(1)患者面向椅背骑跨在坐椅上,前臂交叉置于椅背上,下颏置于前臂上。

(2)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通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隙为穿刺点。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和深筋膜深层。

以上穿刺要在肋骨上缘进行,决不可以在肋骨下缘进行,否则会误伤沿肋骨下缘走向的血管、神经。

3.腰椎穿刺(蛛网膜下隙穿刺)

(1)患者取侧卧膝胸位。

(2)穿刺点选在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3)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

4.不同的腹腔手术常选用不同的切口,腹壁常用切口有哪些?

分别适用于哪些手术?

切口经过的层次有哪些?

1、正中切口,适用于肠胃手术。

经过的层次有:

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2、旁正中切口,适用于腰椎手术。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3、腹直肌切口,适用于输尿管结石手术。

经过层次:

4、肋弓下斜切口,适用于肾手术。

经过的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5、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适用于阑尾手术。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5.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及相关解剖学知识。

1、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容物(如小肠)自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向外突出,经过腹股沟管至浅环,这种疝斜行通过腹股沟管全长故称为腹股沟斜疝。

严重者可向下突至阴囊(大阴唇)内。

2、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腔内的某些结构从腹股沟三角突出,经腹股沟管后壁,而又不经过腹股沟管全长,直接向前突至浅环。

腹壁下动脉常作为区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标志之一。

上肢

一、操作:

1.上肢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有哪些?

主要骨性标志有锁骨、肩峰、肩胛岗、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等。

主要肌性标志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肌腱、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大鱼际(肌)、小鱼际(肌)等。

骨性标志是测定上肢的长度及主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及判断某些病变的依据。

这些肌肉的形态、位置、大小、紧张度等对诊断、检查神经系统的疾病和深部血管、神经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2.皮肤的切口如何选择?

切翻皮肤时注意不能损伤浅静脉。

3.上肢肌肉如何分布,重点观察的肌间结构有哪些?

4.血管神经如何走形规律?

1.上肢浅静脉的名称和位置。

(1)头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经肘窝前面,再沿肱二头肌外侧向上,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V.或锁骨下V.。

(2)贵要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至前臂屈侧,经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继续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延续为肱静脉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3)肘正中静脉:

粗而短,变异较多,斜位于肘窝,连接贵要V.和头V.。

常接受前臂正中静脉,后者有时呈分叉状,注入贵要V.和头V.,分别称贵要正中V.和头正中V.。

2.上肢有哪些重要的肌间结构,其围成、内容和交通如何?

(1)肘窝:

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经、肱A.V(桡A.V和尺A.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

向上内方与肱二头肌内侧沟相通,上外方与桡神经管的延续部相通,向下与前臂的肌间隙相通。

(2)腕管:

位于腕前上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

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经通过。

3.肱骨不同部位的骨折会损伤什么神经和损伤后的表现?

肱骨外科颈腋N,三角肌萎缩而导致肩外展无力和三角肌表面一小块皮肤丧失感觉。

肱骨中1/3段桡N,垂腕;

“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明显。

肱骨内上髁尺N,爪形手;

感觉障碍以手内侧缘为主,尤其是小鱼际和小指感觉丧失。

下肢

1、下肢的体表标志有哪些?

(P102)

主要骨性标志有:

髂前上棘、髂嵴、髂结节、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大转子、髌骨、髌韧带、股骨内、外侧髁、股骨内上髁和外上髁、收肌结节、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粗隆、腓骨前缘、腓骨头、外踝、内踝、跟腱、跟结节、舟骨粗隆、第5跖骨粗隆等。

2、皮肤切口如何选择?

(P115)

沿下肢内侧作一纵向切口,即从大腿上方内侧开始,沿大腿内侧向下经膝部内侧、小腿内侧、内踝后方至足跟。

然后沿足的内侧缘向前至踇指的内侧缘,再沿每个趾的两侧作切口,然后由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作一斜行切口,最后在膝部和踝部各作一条环形切口。

上述切口均宜浅切。

3.下肢肌肉肌肉分布规律:

按关节对抗分布。

重点观察的肌间结构: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股三角,股鞘、股环、股管,收肌管,臀大肌下间隙,梨状肌上下孔,股后间隙,腘窝,小腿后间隙,踝管。

4.切翻臀大肌:

先分清楚臀大肌的内下缘,将臀大肌的内下部抬起,并与深层的组织分离,然后慢慢的由下而上切断臀大肌的起点(注意不可损坏骶结节韧带),把臀大肌翻向外下方。

小腿三头肌的切翻:

切断腓肠肌的内侧头,将腓肠肌向外侧翻开,切开比目鱼肌的起始点一部分并将它向外翻开,露出小腿后间隙,剥去覆盖在小腿后区深层肌表面的小腿后区深筋膜深层。

5、肌间的血管神经如何走行?

(1)隐静脉裂孔在股三角部,阔筋膜形成以卵圆窝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一层有多孔的疏松结缔组织膜,称筛筋膜或外筛板。

(2)肌腔隙(名词解释):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髂骨,内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和股N,其与腹后筋膜下腔连通。

(3)血管腔隙(名词解释):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外界为髂耻弓,内界为腔隙韧带。

内有股鞘(包括股A.V.、股管),其与腹膜后间隙连通。

(4)简述股三角的位置、围成、内容及交通。

①位置 

股前区上1/3;

②围成 

上 

界 

腹股沟韧带

外侧界 

缝匠肌内侧缘

内侧界 

长收肌内侧缘

前 

壁 

阔筋膜

后 

壁 

从外到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③内容 

从外到内为股N、股A、股V、股管

④交通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下 

收肌管

⑤应用 

股A.V穿刺插管

(5)股鞘:

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绕股A.V而成,漏斗状,长3-4cm。

2条纵向纤维隔将其分为3部分,分别是股A(外)、股V(中)、股管(内)。

(6)股管(名词解释):

是一个漏斗状间隙,前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

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上经股环通腹腔,下为盲管。

(7)股环:

为股管上口,呈卵圆形,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

形成股疝时易发生绞窄,女性多见。

异常的闭孔A从上方经过。

(8)收肌管:

位于大腿中部前内侧,前壁为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内侧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

馆内从前到后有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

上口接股三角,下口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腘窝。

(9)梨状肌下孔(名词解释):

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前者,自外到内依次有臀上N、臀上A和臀上V,后者自外到内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穿过。

(排列不要求)

(10)踝管(名词解释):

位于内踝下方,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共同构成。

管内从前到后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A.V.、胫N.、拇长屈肌腱。

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外伤、出血或脓肿挤压胫N会引起踝管综合症。

(11)股外侧皮神经来源于C2~3神经根,股内侧皮神经来源于股N.,隐神经来源于股N.,腓浅神经来源于坐骨N.,腓肠外侧皮神经来源于腓N.,腓肠内侧皮神经来源于胫N.。

(12)腘窝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半膜肌,下外侧壁和下内侧壁分别为腓肠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

在腘窝中线上的血管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胫N.、腘V.和腘A.。

腘窝向上通收肌管和股后间隙、下通小腿后间隙。

(13)大隐静脉位于内踝的前方、股骨内侧踝的后内方。

隐神经与在小腿内侧与大隐静脉伴行,腓肠神经在小腿中、下与小隐静脉伴行。

(14)臀大肌下间隙内有臀上血管和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坐骨神经、阴部内动脉、阴部神经。

它向深部经梨状肌下孔、上孔通盆腔,向前下方通髋关节,向下通股后间隙,向内下方经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肠窝。

6、下肢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和注入部位,大隐静脉的属支是什么?

(1)足背静脉弓dorsalvenousarchoffoot:

趾背静脉向后行至足背,互相吻合形成足背静脉弓,其内侧端移行为大隐静脉,外侧端移行为小隐静脉。

(2)大隐静脉greatsaphenousvein:

全身最粗大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膝关节后内侧、大腿内侧上行,在耻骨结节下方约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五个属支:

腹壁浅V、旋髂浅V、阴部外V、股内侧浅V、股外侧浅V.。

大隐静脉与临床:

静脉穿刺、静脉切开——内踝前,大隐V曲张,剥脱术——注意保护隐神经,高位结扎——处理属支。

(3)小隐静脉smallsaphenousvein: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正中线上行,在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

7.股骨下段骨折、腓骨颈骨折会损伤什么结构?

股骨下段骨折可能损伤股静脉、股深动脉等;

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腓总神经,足不能背屈(垂足),小腿外侧、足背感觉消失。

8.下肢的肌间结构有哪些,它们的围成、内容和交通如何?

见书P109到P112

颅面部:

1.额顶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的如何分布?

 

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及深层的帽状腱膜,并将此层分隔成无数小格,其中充满脂肪,内有血管和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由基底向颅顶行走。

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

前组位于额部,从框上缘向上行,偏内侧的是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偏外侧的为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外侧组从耳的前、后向上行。

位于耳前的较粗大,它们是从腮腺上缘穿出的耳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

位于耳后的是耳后动、静脉及枕小神经。

后组在枕部上行,为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这一层如有炎症,则不易蔓延扩散,炎性渗出物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的疼痛。

小格内的血管壁往往和纤维束愈着,外伤后血管不易收缩而出血较多,常需缝合或压迫止血。

(P48) 

2.头皮的概念?

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3层结构称为头皮。

3.面浅筋膜的结构内容及特点?

浅筋膜内有丰富的血管,一组是行走于口、鼻外侧和眼裂内侧的面动脉、面静脉。

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交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

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的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另一组血管为从腮腺上缘浅出的颞浅动、静脉,沿外耳前方上行。

此外,还有深部动脉的终支,如眶上动脉、眶下动脉、颏动脉浅出至面浅层。

(P53)

4.腮腺咬肌区得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腮腺、咬肌、下颌支、面神经、颈外动脉和上颌动脉、下颌后静脉等。

5.腮腺的形态特点、位置、导管及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

P53书上整理较好

6.颞区的层次结构特点如何?

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颅骨外膜(具体特点见P49和P50)

颈部

1.部的分区如何?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三部。

颈前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和颈前正中线、下颌骨下缘之间,呈底边在上的三角形。

此区又被二腹肌前、后腹及肩胛舌骨肌上腹分为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位该肌前、后缘之间,狭长而斜行。

颈外侧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锁骨上缘之间,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大窝。

2.颈部浅筋膜内有何内容?

颈部浅筋膜脂肪较少,前外侧部内有颈阔肌。

在颈阔肌的深面,有以下结构:

(1)面神经颈支;

(2)颈丛皮支 

包括枕小、耳大、颈横、锁骨上神经;

(3)颈部浅静脉有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颈前静脉下端横行吻合为颈静脉弓。

颈部浅淋巴结包括沿颈外静脉排列的颈外侧浅淋巴结和在颈前静脉附近的颈前浅淋巴结。

3.颈部深筋膜的层次及间隙如何?

浅层(又称封套筋膜)、气管前层(又称气管前筋膜、颈内脏筋膜):

为中层筋膜、椎前层(又称椎前筋膜):

为深层筋膜、颈动脉鞘(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

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间隙:

(1)胸骨上间隙:

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颈深筋膜浅层在此处分为两层,该两层筋膜与胸骨柄之间即围成胸骨上间隙。

其内有颈静脉弓和少量脂肪。

(2)气管前间隙: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

内容物:

甲状腺峡、脂肪结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

联系:

向下通上纵隔。

(3)咽后间隙:

位于咽后方与椎前层筋膜之间。

向上抵达颅底,向下经食管后间隙连于上纵隔和后纵隔。

(4)椎前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与颈部脊柱之间。

4.颈部各区的围成及内容?

(一)颈前区:

内界:

颈前正中线;

外界:

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界:

下颌底

(1)下颌下三角:

围成:

下颌底和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底(深面)是由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组成。

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2)颈动脉三角:

位置:

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下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上缘之间。

底面为椎前筋膜,浅面为皮肤、浅筋膜和颈阔肌、封套筋膜。

舌骨大角、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喉上神经等。

(3)肌三角(又称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

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组成。

甲状腺、甲状旁腺、喉、气管、食管等以及分布于这些脏器的血管和神经。

(4)颏下三角:

位于两侧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之间,内有颏下淋巴结等

(二)胸锁乳突肌区:

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的区域

位于深面结构有颈动脉鞘、颈袢、颈外侧深淋巴结、颈交感干、颈丛及其分支等

(三)颈外侧区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该区分为:

枕三角,锁骨上大窝

(1)枕三角(又称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

由肩胛舌骨肌下腹、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组成。

疏松结缔组织和副神经

(2)锁骨上大窝(又称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

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组成。

重要内容物:

胸膜顶、肺尖、胸导管、胸骨下静脉、锁骨下动脉、膈神经、锁骨上淋巴结、椎动脉三角。

1.甲状腺的形态、位置、被膜、邻接、血供及血管与神经的关系?

甲状腺肿大,可能会形成哪些压迫症状?

甲状腺手术时,经过哪些层次?

如何结扎血管?

甲状腺呈“H”形,由左、右叶及峡部组成。

两叶位于喉和气管的前外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达第6气管环。

峡部在第2~4气管环前方。

甲状腺的被囊有内、外两层。

内层紧贴甲状腺并伸入腺叶之间,称真被囊或纤维囊。

外层由气管前筋膜形成,为假被囊或甲状腺鞘。

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覆盖。

左、右叶后内侧邻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神经,后外侧与颈动脉鞘、颈交感干相邻。

营养甲状腺的动脉为甲状腺上、下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发自颈外动脉,先伴喉上神经外支下行,约在甲状腺上极上方1CM处,喉上神经则与甲状腺上动脉分开。

甲状腺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发出,向内下经颈动脉鞘后方,至甲状腺侧叶下极后面,在此与喉返神经交叉后进入腺体。

肿大的甲状腺向后方压迫,可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向后外方压迫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即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等体征。

由浅入深经过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在靠近上极处进行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可避免误伤喉上神经外支,远离甲状腺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而导致声音嘶哑等严重后果。

此外,若有甲状腺最下动脉,也需结扎。

1.气管的位置及邻接?

气管切开时,有何注意点?

经过哪些层次?

气管颈部由6-8个气管软骨环组成,位于经前中部,续于喉。

气管颈部的上部位置较浅而下部较深,可在胸骨上窝触及。

气管的位置可随头颈部活动而改变,当头后仰时变长变浅,而低头时变短变深。

仰头和低头时气管可上、下移动1.5cm左右。

头转向一侧时,气管转向同侧,其后方的试管则移向对侧。

邻接:

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峡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出现的甲状腺最下动脉等。

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气管与食管间的沟内有喉返神经,后外侧为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交感干等。

气管切开注意点:

头应保持正中位,并尽量后仰,使气管居中切接近体表,并注意经过的层次,且应尽量避免损伤颈静脉弓、甲状腺峡、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及气管浅筋膜、气管前间隙。

胸腔

1.从肋间隙进入胸膜腔的层次结构

皮肤—浅筋膜—背阔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1.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隐窝

胸膜的分部:

胸膜分为脏胸膜(肺胸膜)和壁胸膜。

脏胸膜覆盖在肺表面。

壁胸膜覆盖在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膈侧面等。

胸膜腔:

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围成密闭的潜在性间隙即为胸膜腔。

胸膜隐窝:

在壁胸膜相互移行处,在胸膜腔留有一定的间隙,在吸气时,肺也不会深入其间,此处称胸膜隐窝。

最重要的是肋膈隐窝(肋膈窦),由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移行反折围成,自剑突向后下之脊柱两侧,呈半环形,是坐位直立位胸膜腔最低点。

1.上下纵隔的层次及主要内容和毗邻

上纵隔:

①胸腺以及两侧的胸膜前缘

②大静脉血管架(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右膈神经

③大动脉血管架(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

④气管胸段,主支气管及周围的淋巴结,右迷走神经。

⑤食管胸部,主动脉弓末端。

⑥胸导管,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肋间后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