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484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政治史Word下载.docx

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D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山东常被称为齐鲁大地,其来源于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其原因是

A鲁国分封早于齐国

B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久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D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钱穆认为: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

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B.洛邑与宋把西周一分为二

C.宋朝的地方机构权力较大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武王的族亲

4下面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世袭………………尚贤

财产共有………………财产私有

阶级制………………齐民化

封建制………………郡县制

宗庙议事………………庙堂议事

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魏晋隋唐

《辞海》释“郡县制”为:

“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

”吕思勉在谈到“郡县制”时指出:

“由部落而至封建,由封建而至郡县”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都把郡县制视为“国家的阶级本质”

B都把郡县制看作“政权的组织形式”

C都认为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前者视郡县制为地方政体,而后者将其看作“国体”

3中国古代王朝的后宫中有“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两种现象:

前者是母亲因儿子地位尊贵而显贵,后者则是儿子因母亲受宠而地位显贵。

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

A皇帝个人的倾向不会变化B重男轻女的观念有重大变化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时会很高D皇位继承的标准不尽相同

据《左传·

昭公七年》记载,晋国发生日食,晋国君王问吉凶于大臣文伯,文伯对曰:

“不善政之谓也。

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以下各项中,与文伯的观点相近的是

A.董仲舒“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B.王充“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C.墨子“天子为善,天能赏之;

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D.孔子“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4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派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

就是在官场中,汉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

据此可知下列关于汉武帝在治国用人方面的策略说法正确的是

A外儒内法B外法内儒C博采众长D法表儒里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宗法制、推恩制D分封制、察举制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春秋末年三个异姓贵族瓜分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志,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相给合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士。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消失。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诸侯王,高帝(刘邦)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这说明汉初

A分封制取代中央集权制B地方分封制、郡县制并存

C诸侯国形同独立王国D为巩固中央集权而行分封

《汉书诸侯王表》载:

武帝时作“左官之律”。

注曰:

“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职为左迁,仕于诸侯为左官也”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人,构成左官罪;

左官犯罪,加重处罪。

这一规定质上反映了

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的等级思想

C汉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初年,官员最大的追求是获得封爵而非提升官职。

在武帝之前,丞相必须由列侯担任,而无军功者不得封侯。

到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官员普遍追求实权官职,爵位只是可有可无的名誉称号。

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官本位”取代“爵本位”。

下列各项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西汉初年的“爵本位“是西周宗法制的残余

B“爵本位”的存在说明西汉初年实际上是贵族政治

C“官本位”取代“爵本位”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D西汉初年的政治很大程度上受军人集团影响

一位西方学者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个人观念淡漠B专制集权的影响

C宗法观念浓厚D理学思想的影响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传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以失如矣。

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

有令。

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

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马端临《文献通考》)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西汉丞相为百官之乎,大权在握②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③曹魏时期,中书开始抬头,尚书的权力渐被侵蚀④东晋以后,门下省开始抬头,中书的权力又被分割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

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权”材料中“置于禁中”的“中书”实质上是指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中书门下D三司使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创立行省制度

3.安德森认为:

“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

”在中国古代史上同,能回答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4.乔万尼阿瑞吉说:

“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下列结论正确的

①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②明清时期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的能力③明清时期晋商章控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④明清时期我国商界积极参与国际性商业贸易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6.“县在春秋时似乎还只秦、晋、齐、楚等国有之……(县)只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吏去治理。

……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诉讼。

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治县之外。

”(张萌麟著《中国史纲》)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普遍实行县制B.只实行分封制

C.县制分封制并行D.最早出现了县制

7.《后汉书》记载:

“汉典旧事,丞相折请,靡有不听。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中央机构的变迁B西汉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C中朝对外朝的制衡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

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

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A西周、隋唐、两宋B西周、清朝、北宋

C秦朝、宋代、唐朝D秦汉、东汉、隋唐

文景时代,天下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有人解释说,仓氏、臾氏这样的姓氏,就是因为其家族世代担任主管仓库的官员的缘故。

以上材料表明

A汉代开始采取察举制B汉初可能依然存在世官制

C汉代选官仍然完全限定在贵族范围内D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9..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10.《孟子》记载:

尧去世后,舜只因天下诸侯“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才践尧之位;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同时还“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依据上述材料,下列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A..舜是通过禅让制继位的B.舜是通过政变方式继位的

C.禅让制在当时十分盛行D.丹朱已具备一定的继承父位的社会条件

11.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包弼德在《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中提出,宋代标志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其所提到的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是

A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皇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

C商业对国家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

D跻身仕途的平民逐渐取代门阀士族,成为新的社会领导阶层

古代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队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汉代匈奴入侵河套地区B唐初西突撅入侵长城沿线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地区D清代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兵青海

13.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

“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人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D.打击门阀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的、羡慕的在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贞观年间引诸州所举孝廉,赐坐于御前。

上问以皇王政术,及皇太子问以曾参孝经,并不能答。

帝谓曰:

“自楚庄王以群臣莫逮。

”退而有忧色曰:

“诸侯能自得师者王,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德,群臣言莫我逮,我国能免于亡乎!

肤偶发诏征天下俊异,才以浅近问之,咸不能答,海内贤哲,将无其人耶?

肤甚忧之。

”反映了

①汉武帝察孝廉方式不是笔试而是口试形式②孝廉是“岁举之常选”每年定期举行

③地主推举的孝廉质量不高④体现唐太宗重视人才渴望人才

A①B③C③④D①③

《旧唐书》载:

“长庆、太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

“嘉卿举职,然联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宜在宥。

然事无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可以看出

①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②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③降低了决策的随意性④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续文献通考》中对中国某一朝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有这样一句评论:

“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后世分别作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的别称)之征,而独冢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其评论的是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4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5.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

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16.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

汉(百分比)

唐(百分比)

宋(百分比)

明(百分比)

陕西

14.96

21.60

3.34

4.51

河北

7.36

18.48

10.60

7.22

河南

31.43

17.68

17.58

6.94

浙江

2.4

2.78

6.65

14.51

广东

0.26

0.33

2.82

福建

0.15

8.8

5.19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

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

17.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王权的自我神化

18.中国古代的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

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

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其中的“年谊”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姻谊”即联姻关系,“乡谊”即同乡关系,“年谊”即同年入仕,反映的则是科举制

19.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不断形成矛盾,地主行政分层过多,则会降低行政效率;

地方行政分层过少,则可能导致地方坐大,影响中央集权。

20.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

分散性,松散性"

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

21.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父系家长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22.明史记载:

“明景泰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说明

A.明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皇帝较多采纳臣下的意见

B.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很高

C.君主采用多种手段驾御臣下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利有一定的约束

2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2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25.“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

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这说明

A.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B.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

C.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D.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2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27.历代封建王朝取名有多种由来,其中包括以封号爵位、活动区域、居住地、宗教信仰、寓言吉祥等多种方式命名,下列朝代与以封号爵位命名有关的是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1.以活动区域、居住地来命名王朝:

夏:

启西迁大夏(今山西南部)(另一种意见:

以封号命名,禹受封夏伯)

商:

祖契曾帮禹治水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后盘庚迁殷,称“殷商”

周:

迁居于周原(今陕西歧山),后来平王东迁洛邑,因而有西周、东周之说

秦:

秦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赏赐秦一小块土地

辽:

居住于辽河上游(另一种说法指寓意吉祥,辽:

铁)

宋:

宋州

西夏:

夏州(今山西横山县)

2.以封号、爵位来命名

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

魏: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

晋:

魏帝封司马昭为晋公

隋;

杨坚之父杨忠,封为“隋国公”

唐:

李渊祖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

3.以寓意吉祥来命名

金:

因为女真族长期受制于契丹,所以完颜阿骨打立国时便用金,因为辽指铁,虽坚终亦坏,以示压倒过辽,便取名金,不变不坏之意。

元:

大、首的意思

清:

本来,满州是女真族的一支,明末建国(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州,改金为清,有人认为是要避免尖锐的矛盾。

4.以宗教信仰来命名

明:

光明教(白莲教的一支)

28.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