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451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一中学郭云山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后注释,学习课文,扫除文言障碍,积累文言知识。

2.品读赤壁夜景,感知作者情感变化,领会作者人生感悟

3.体会苏轼从层层纠结的内心悲苦走出的心路历程,感受自然给人的生命启迪,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理三者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读法,评价讨论法

教学准备:

网上搜索苏轼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苏轼。

师接话题说: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这时政治失意,行动上受约束,生活贫困,心情及其苦闷。

但苏轼并没有消极下去,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脱胎换骨,就像余秋雨说:

黄州成就了苏轼的才会,成就了苏轼的心灵。

那么,苏轼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当时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呢?

今天,我们就从《赤壁赋》中来探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

学生借助书,结合注释,初次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读

欣赏录音朗诵和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读音、节奏的缓急和变化,并在听读的过程中划下赤壁的美景。

3、导读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如读出重音,气势,情感等

4、自由读

鼓励学生大胆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激情。

四、疏通字词 ,理解大意

1、让学生再次借助工具书、课后注释,边读课文边疏通文意,要求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随后讨论。

提示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

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

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2、把握文章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夜游赤壁,抒发人生感慨。

(2)文章的感情如何变化的流程怎样?

让学生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情感流程。

明确:

乐甚——愀然——嬉笑

(3)从文中找出主客乐喜的原因?

明确:

乐的原因:

月夜秋江,良辰美景,乐不胜收。

悲的原因:

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缥缈。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苏轼的人生,体会了苏轼的感情,通过多方面的读,我们认识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学会了准确翻译课文内容,为我们继续探究课文打下了基础。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参考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七、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情感变化:

乐甚——愀然——嬉笑

悲乐原因:

乐的原因:

月夜秋江,良辰美景,乐不胜收。

悲的原因:

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缥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抽查背诵导入)

先抽查4~5人背诵,检查第一节课作业情况。

然后,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赋》,在第一节课我们理解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探究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是怎样来写的?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二、赏夜景鉴内容

1、苏轼的笔下写了哪些月夜美景?

提示:

可以从苏轼眼中的景、心中的景等几个方面来寻找。

具体的可以先让学生先读段,寻找出写景的句子,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画面。

预设学生找出的句子: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5)明月星稀,乌鹊南飞。

------

画面描述例子:

(以第一段为例)景——美。

月光泄在碧波之上,如烟如雾,水色迷人。

感受徐徐清风,看波光粼粼,诗情画意,澄澈空灵,如梦似幻,苍茫朦胧,真是风月无边,夜景如画。

2、苏轼眼中的夜景有什么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师提示:

一个“徐”写出了清风给人的闲适、柔和的感觉。

“徘徊”写出了明月升起的过程,具有动态感,给人一种视觉效果。

“横”写出水雾之大,把江面笼罩。

几个关键字词写出了月夜朦胧,水雾缥缈的特征,同时写出了夜景亦真亦幻,朦胧的美。

3、景皆为情所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这清幽朦胧的景色,苏轼心中是否一种景呢?

你认为这些夜景给苏轼带来了怎样的心情触动?

提示:

结合文中句子分析。

情开始是乐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诵”“歌”可以知道作者当时赏美景之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表现出来诗人洒脱,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但从第二段“望美人兮天一方”可见作者心中的悲凉。

屈原离骚有“香草美人”的手法,这里“美人”表现了是渴慕圣主,应该是美好理想的寄托。

由此可以看出夜景带给了苏轼心理的悲。

4、苏轼为什么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

A、让学生了解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

“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打击,在文中第一段,我们通过句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眼前的美景中获得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但这种感觉是暂时的精神超脱。

B、第二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可以看出歌声的凄婉,情感的悲伤,这些是有“心”决定的,传达出了作者对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失望。

由此,也就基本找出了苏轼心境变化的原因了。

三、听歌声,探悲情

1、文章第二段写了主客之歌。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文中苏轼所歌的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深意?

明确:

苏轼所歌内容: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赏景的部分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美人”,我们知道苏轼被贬,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一直萦绕在心头,我们再结合古典文学中意象在文学中的象征手法,由此可知,苏轼所歌一直体现了他对当时社稷的关心,真实的反应了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思想。

2、客人的洞箫声有什么特点?

歌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洞箫声特点的原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再通过句子中的“舞”“泣”让学生推知洞箫特点“悲怆”。

3、结合第三段,谈谈客的悲从何而来?

提示:

古今历史对比生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生须臾(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与自然无穷对照生悲(羡长江之无穷);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

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分析。

四、小结:

苏轼借水月消解人生苦闷,从清风明月中求得解脱,“客”之洞箫之悲和“主”之超然自在,诗人借用象征手法较好的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心理,同时也看出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生情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五、作业:

参考本课情景理结合的模式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要求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景(乐)——人(悲)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先抽查背诵,然后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师: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苏轼,欣赏了苏轼笔下之景,探究了苏轼感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求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

二、探究思考

1、读四段,思考:

苏轼是怎样劝说客人,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解脱的?

明确:

A、“变与不变”的层面。

变得角度,天地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万变的(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夫-----,盈虚者如彼----);从不变的角度:

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天地增不能以一瞬-----)。

B、从“取与不取”的层面。

取,自然万物无穷尽,为“吾生”所用,从中得到乐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存),不取: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

从中向我们传达出苏轼超脱之乐的人生态度,表达了逆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

2、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怎样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提示: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主客问答的过程就是苏轼解决自己矛盾痛苦的过程。

这次主客交锋,是两个灵魂的重叠,以主说服客,用乐观积极的一面,压倒颓丧自怜消极的一面,从中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讨论:

苏轼从悲到喜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明确:

人生会遭遇各种痛苦。

我们没必要害怕痛苦,我们要学会从痛苦中走出来。

不要给自己设置精神的牢笼,要给自己不断的精神洗礼和蜕变。

有时候,换个角度,一生就会有另一番天地。

人要活出自己的心境,活出自己的人生味道,人生才会更精彩。

三、拓展思考

1、《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提示:

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迦超世,苏轼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

欣赏风月——现实之景(乐)

吊古怀今——历史之景(悲)人生体悟乐观积极

体悟人生——哲理之景(喜)超然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