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3967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A、B、C各项都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故选D项。

5.(2012·

龙岩一中)《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获取信息:

丈夫耕、妇人织可使天下不饥不寒。

这体现了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故选B项。

6.(2012·

延吉)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7.(2012·

浙江六校联考)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记载:

“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

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二方之民,深荷其利。

”王桢《农书》亦记载: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关于“木棉”产地的说法相互矛盾,均无史料价值

B.《农书》关于“木棉”产地及传播路径的说法比《农桑辑要》合理

C.材料说明棉花在宋元时从南北两个不同路径传入中原是有可能的

D.前者指的是“苎麻”,后者说的是“木棉”,两则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棉花虽名称不同,但都有关于向内地传播的记载,作为两部名著的记载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不存在谁比谁更合理。

只是说明各传播路径不同,所以选C项。

8.(2012·

福州)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

”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认为如果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早引进20年,就能够解决明末的粮食问题,也许明朝就不至于灭亡了。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统治腐朽引发了一系列的统治危机,饥民造反只是危机加剧的结果。

材料中的观点显然是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9.(2012·

苏北四市)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解析】 由材料“苏(州)城花素……京苏两帮……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当时苏(州)城纺织(技艺)均系世代相传,A、B、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

10.(2012·

衡水)据《礼记·

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

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解析】 材料强调了政府对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尤其强调不准产新奇之物,这样做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工匠们只知按政府要求生产,不思革新,进而导致D项所述的结果。

11.(2012·

台州)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

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

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

这种状况说明(  )

①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由材料“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知③正确。

由“坊有……店”,可知①正确。

这些都是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②正确。

④出现于宋以后,所以排除④选C项。

12.(2012·

宝鸡)《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解析】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张择端,C项反映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故选。

13.(2012·

莱州)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

材料反映了(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究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D项。

14.(2012·

宁波)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 图片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它的兴建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地区商人或行业性商人在某地兴建的商人聚会的地方,代表了商帮的兴盛,体现了行业性的加强,并非是政府管理商业贸易的机构。

所以选A项。

15.(2012·

山西联考)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重点是找准关键词。

由材料“非州县……不得置市”“午时……会大众,日入前七刻……散”“以滥物交易者……没官”可知,唐政府从时间、地点、行为规范等方面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

16.(2012·

山东模拟)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解析】 材料未体现“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复古潮流”之意,排除A、B、C三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联系所学基础可知,D项正确。

17.(2012·

韶关一模)《史记·

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解析】 材料“农不出则乏其食”体现重农,“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重视工商,所以选D项。

18.(2012·

马鞍山)《史记·

平准书》记载: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

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这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设众多官职“治理郡国缗钱”,“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即体现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D项符合题意。

A、B、C各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19.(2012·

临邑)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  )

①西汉初期商业势力十分强大

②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处于失控状态

③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④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④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中的信息“财或累万金”“不偌国家之急”“封君皆低首仰给焉”等可知①②③正确。

20.(2012·

武汉)秦始皇曾将“贾人”“略取陆梁地”,后又将“尝有市籍者”遣戍。

上述措施表明(  )

A.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B.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C.商人实力雄厚威胁专制王权

D.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秦对商人的控制,甚至将其遣到边疆,这正是秦抑商的表现,没有“滥用民力”,也未讲述“商人实力雄厚威胁专制王权”及东周战乱。

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项。

21.(2012·

山西大学附中)《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发粟及募民存饷”及号召寺院大兴土木,进而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

22.(2012·

山西大学附中)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C.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材料说明农村人口减少而市镇城郭人口增多,即市民阶层壮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于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镇,离开了生产资料,进而为雇佣劳动的出现提供可能,所以①②③④全选。

23.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

A.农耕文明的演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D.西学东渐的深入

【解析】 本题考查文明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所列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华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可以看出说的是不同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

A、C、D三项体现得不全面,排除。

24.(2012·

宁德)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各时期经济的掌握。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海外贸易,D项太绝对化,故选该项。

25.(2012·

浙江四校联考)《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对18~19世纪上半期十三行贸易兴盛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

D.广州历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解析】 18~19世纪上半期正逢清朝统治,此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既是其产物,并非是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的结果,所以选B项。

A、C、D各项分别从世界环境、机构性质、选择广州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正确表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2012·

丰台)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

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分)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6分)

【答案】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盐铁官营;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27.(12分)(2012·

三明)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分)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2)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

(2分)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1分)

材料四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

人均粮食增加;

耕地面积增加;

南方经济发展;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原因:

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

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

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

是否可信:

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

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

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

(3)表现: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

农村集镇兴盛;

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理解:

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4)现象:

官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

富商买田置地。

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

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

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

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 

(1)主张: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

(1分)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

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

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

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

徽州府》

材料三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

“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 《清代全史》叙述: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

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经营商业活动;

从事封建地租剥削;

兴办手工工场。

(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勤俭,谦虚和朴实。

但是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