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370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藿香:

辛,微温

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

厚朴:

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

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

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利湿退黄药

茵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温理药

附子:

辛、甘,大热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理气药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消食药

山楂:

酸、甘,微温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曲:

甘、辛,温

消食和胃

麦芽:

甘,平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驱虫药

使君子:

甘,温

杀虫消积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

甘、苦,凉

凉血止血,消瘀解毒消痈

化瘀止血药

三七:

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收敛止血药

白及:

苦、甘、涩,寒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温经止血药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

辛,温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活血调经药

丹参: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牛膝:

苦、酸,平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破血消癥药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

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清化热痰药

瓜蒌:

甘、微苦,寒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痈散结,润肠通便

川贝母:

苦、甘,微寒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桔梗:

甘、辛,平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苦,微温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甘,微寒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甘、酸,平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平肝息风药

息风止痉药

牛黄:

苦,凉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络止痛

开窍药

麝香:

辛,温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

甘、微苦,微温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黄芪:

甘、微温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白术:

苦、甘,温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补阳药

鹿茸:

甘、咸,温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熟地黄:

甘,微温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阿胶: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补阴药

麦冬:

甘、微苦,微寒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酸、甘,温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酸、涩,微温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方剂

总论

药物配伍

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

(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

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涵义有三

佐助药:

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

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

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涵义有二

引经药:

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

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

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含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适应症:

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类:

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麻黄汤、桂枝汤

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桑菊饮、银翘散

扶正解表----正虚外感----人参败毒散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散,发汗)相反相成君

桂枝白芍比例1:

1

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君

麻黄石膏比例1:

2

外感风邪,肺热壅盛证。

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第二章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寒下-----里热实证-----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下-----里寒实证-----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润下-----肠燥便秘-----麻子仁丸

逐水-----水饮壅盛-----十枣汤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黄龙汤、增液汤

寒下

大承气汤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君

峻下热结

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逐水

十枣汤

甘遂--善行经络之水湿(君)

大戟--善泻脏腑之水邪(君)

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君)

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

2.水肿。

第三章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

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

少阳证。

分类: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外透)和解少阳君

黄芩→清泻半里之热(内清)臣

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佐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鼓邪外出佐

甘草--调和诸药;

助参、枣扶正使

和解少阳

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调和肝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舒肝解郁君

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佐

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

薄荷→助柴胡舒肝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脾弱证

第四章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里热证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

清营凉血----热入营血----清营汤

清热解毒----热毒内盛----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脏腑热证----龙胆泻肝汤

清虚热----阴虚内热----青蒿鳖甲汤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清热泻火。

清热生津

阳明经证;

气分热盛证

清营凉血

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清营解毒,活血散瘀君

热入营分证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泻中焦之火(君)

黄芩--清上焦之火(臣)

黄柏--泻下焦之火(佐)

栀子--泻三焦火,导热下行(使)

配伍要点

1.黄连、黄芩、黄柏三药配伍,大大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配伍栀子,既可清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使火热从小便而去。

使邪有出路。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君

Ⅰ、肝胆实火上炎证Ⅱ、肝经湿热下注证

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鳖甲滋阴退热(君)

青蒿清热透络(君)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第五章祛暑剂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治疗暑病的方剂。

六一散

滑石---清解暑热,通利水道君

甘草---清热泻火,益气和中臣

清暑利湿

暑湿证

第六章温里剂

含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里寒证

温中祛寒--脾胃虚寒--理中汤

回阳救逆--阳气衰微--四逆汤

温经散寒--寒凝经脉--当归四逆汤

温中驱寒

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君

人参—益气健脾臣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

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使

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或病后多涎唾;

或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

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君)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温阴散寒,回阳救逆君

干姜—温中散寒臣

甘草—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佐使

心肾阳衰寒厥证。

第七章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补气------四君子汤

补血------四物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

补阴------六味地黄丸

补阳------金匮肾气丸

阴阳双补------地黄饮子

补气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益气健脾君

白术—健脾燥湿,加强人参作用臣

茯苓—健脾渗湿佐

甘草—益气健中,调和诸药使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君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Ⅰ、脾虚气陷证Ⅱ、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

人参—补气生津君

麦冬—益阴清热臣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神佐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黄芪----益气固表君

白术----补气健脾臣

防风----解表祛风佐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补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滋阴养血君

当归—养血和营活血臣

白芍—养血益阴,柔肝止痛佐

川芎—行气活血佐

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

当归补血汤

黄芪----补气固表

当归----养血和营

黄芪当归比例5:

补血生气

血虚阳浮发热证;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或疮疡溃后,旧不愈者。

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

山茱萸—益肝补肾,涩精止遗臣三补

山药—补脾益肾,固精臣

泽泻—利水泄湿,泻肾火佐

丹皮—清泄相火佐三泻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佐

肝肾阴虚证

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附子/桂枝—补肾助阳君

山茱萸/山药—益肝补脾滋肾,补肾臣

干地黄—滋阴补肾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活血化瘀

肾阳不足证

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

1、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变化

2、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3、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第八章固涩剂

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固表止汗--自汗盗汗--玉屏风散

敛肺止咳--久咳不敛--九仙散

涩肠固脱--久泄久痢--四神丸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金锁固精丸

固崩止带--崩漏带下--固经丸

涩肠固脱

四神丸

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君

脾肾虚寒之肾泄证

温肾暖脾,固肠止泄

第九章安神剂

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朱砂安神丸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酸枣仁汤

注意事项:

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入心)镇心安神,清热君

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君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第十章开窍剂

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闭证即神昏之实证

凉开--热闭--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温开--寒闭--苏合香丸

凉开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之力最强,熄风止痉之力较强,豁痰开窍之力较强

紫雪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熄风止痉之力最强,豁痰开窍之力最弱

至宝丹清热解毒之力最弱,熄风止痉之力最弱,豁痰开窍之力最强

安宫牛黄丸

牛黄---清心解毒,辟秽开窍君

麝香---开窍醒神君

犀角---清心凉血解毒君

邪热内陷心包证。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羚羊角息风止痉

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行气→气滞证(主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降气→气逆证(主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行气解郁—(气郁)君

行气解郁

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第十二章理血剂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血瘀证或出血证

活血祛瘀剂--蓄血及各种瘀血病证--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止血剂--各种出血证--十灰散

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破血行滞润燥君

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君

胸中血瘀证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君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第十三章治风剂

由辛散疏风或滋潜息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疏散外风--外风证

平息内风--内风证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祛风止痛君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引气血下行,补益肝肾君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类中风

第十四章治燥剂

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内燥(上燥←肺阴不足/中燥←胃阴不足/下燥←肾阴不足)--滋阴润燥麦门冬汤

外燥(温燥→清宣润肺/凉燥→轻宣温肺)-----------轻宣外燥杏苏散(凉)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兼以清热君

麦冬半夏7:

Ⅰ、肺胃阴虚知肺痿Ⅱ、胃阴不足

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第十五章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燥湿和胃--湿阻中焦--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五苓散

清热祛湿--湿热内盛--八正散

温化寒湿--湿从寒化--苓桂术甘汤

祛风胜湿--风湿痹证--独活寄生汤

燥湿和胃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燥湿运脾君

厚朴—行气燥湿臣

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和胃佐

湿滞脾胃证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君

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清热利湿,治黄疸要药君

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出臣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下佐

湿热黄疸

清热,利湿,退黄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利水渗湿君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独活---治伏风、祛风湿、止痹痛君

祛风湿,止痹痛,益气血,补肝肾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

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燥湿化痰--湿痰证--二陈汤

清热化痰--热痰证--温胆汤

润燥化痰--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寒痰(饮)--苓甘五味姜辛汤

化痰熄风--风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君

湿痰证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第十七章消食剂

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消食化滞---食积内停----保和丸

健脾消食---脾虚食积----健脾丸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消食化滞君

食滞胃脘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安蛔止痛君

脏寒蛔厥证

温脏安蛔

药物功效比较

麻黄和桂枝:

均为发散风寒药,都有发汗散寒,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发汗力强,并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则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

石膏和知母:

都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都可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

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较强,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重在清润,兼滋阴润燥,并可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及虚热证等。

金银花(甘寒)和连翘(苦微寒):

都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证、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金银花并可清解暑热;

连翘可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

人参和黄芪:

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以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

此外人参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

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生地(甘、苦,寒)和熟地(甘,微温):

均有补阴作用。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熟地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

黄芩,黄连和黄柏:

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热毒证和湿热证。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清肺火,并可除热安胎,炒炭止血;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长于解毒,清心胃火;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并可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地黄和玄参:

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阴虚燥热常相须为用。

玄参解毒力强,又能消肿散结,故可用于痰火瘰疬、咽喉肿痛;

地黄清热凉血力强,故血热妄行出血证常用。

川贝母(苦、甘,寒)和浙贝母(苦,寒):

二者均有清热化痰散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可润肺止咳,用于内伤久咳,肺燥咳嗽;

浙贝清热散结力强,主要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瘿瘤,痈疡等。

桑叶与菊花:

都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

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

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茯苓和薏苡仁:

均能利水渗湿、健脾,同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

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

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治湿热痹痛或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丹皮和赤芍: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且能透发阴分伏热,治疗阴虚无汗之骨蒸发热;

赤芍又能清泄肝火,利尿通淋,治疗热淋尿痛等。

人参和党参:

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故又可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

党参功同人参而力缓,除大补元气外代人参,又善补血,治气血两虚。

思考题

1、中药的性能是指什么,试述中药五味的作用特点。

(一)中药的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二)五味作用特点:

辛:

“能散、能行”

甘:

“能补、能和、能缓”

苦:

“能泄、能燥、能坚”

酸:

“能收、能涩”

咸:

“能下、能软”

2、何谓中药七情,试述其含义。

①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④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⑥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⑦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3、何谓十八反,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