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340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之令狐采学创编

∙IPTV视频质量端到端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IPTV发展

随着近几年在业务融合、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摸索,IPTV业务在中国开始逐步成熟并进入到规模商用阶段。

IPTV作为一种电信级业务,要达到大规模应用需要有效的业务质量保障。

由于IPTV是电视类的媒体业务,用户希望得到如同有线电视的服务水平,包括频道切换速度、节目的图像质量、播放的流畅性等。

而传统的宽带业务质量监测侧重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监测,无法直接反映用户对IPTV业务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能满足IPTV质量监测的需求。

本文针对现有监测方案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部署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监测方案,该方案具有监测功能丰富、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可满足现阶段IPTV业务质量监测的需要。

二、业务质量定义及模型

业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术语并不是针对IPTV的,在很多电信业务中都提出QoS要求及相关的QoS保障技术。

在ITUTE.800[1]标准中,QoS被定义为“反映用户对业务使用满意程度的服务性能的综合效果”。

对传统电信业务而言,QoS通常指网络性能,尤其是网络传输性能。

而由于IPTV是一种上层应用的业务,传统的QoS无法满足对最终用户感受的评估,因此目前业界往往采用体验质量(qualityofexperience,QoE)一词来描述面向最终用户应用的业务质量。

QoE在ITUTP.10/G.100[2]中被定义为“最终用户对使用的应用或业务的总体主观可接受程度”,可见QoE相比QoS更强调最终用户的业务使用感受。

目前尚无国际规范对IPTV业务质量进行完整定义,国际标准组织ITU正在进行IPTVGSI(globalstandardinitial,全球主动标准)工作,以推动全球IPTV标准化进程。

其中暂时还没有对IPTV业务质量进行定义,仍沿用了ITUTP.10/G.100中对QoE的定义。

IPTVGSI也指出,IPTVQoE应该同时包含主观评估质量和客观评估质量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根据人眼视觉系统来评估视频质量,通过主观感受来评估体验质量;后者则可以定义各种客观指标,并采用相应的测试工具进行测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目前ITUIPTVGSI规定的QoE定义范围

作者比较赞同ITUIPTVGSI目前对IPTV业务质量的定义,在本文中也采用IPTVQoE来表示IPTV业务质量。

当然,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不仅仅关心IPTV业务质量定义,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如何量化IPTV业务质量,如何建立IPTV业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指导现网的质量运维。

因此,需要根据IPTV所涉及的技术环节,建立IPTV业务质量的评估模型。

图2参考OSI的7层模型,给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IPTV业务质量的参数模型,并展示了与IPTV协议栈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IPTV业务质量模型与OSI7层模型和IPTV协议栈的关系

如图2所示,IPTVQoE的参数模型覆盖了OSI7层模型的所有层次。

其中,客观QoE相关的分层质量对应于IPTV的协议栈中各个协议,各层次的质量参数可以通过采集对应的协议及其字段获得。

具体的,客观QoE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内容质量和业务控制质量:

主要指直播频道、时移节目、VOD节目、图片、文字等内容的品质和业务控制的性能指标。

例如对于直播频道质量,需要采集和分析媒体编码参数、分辨率参数等;对于业务控制质量,需要采集HTTP和RTSP请求的响应速度、页面数据呈现完整度、组播加入/退出的时延等.

●流媒体质量:

主要指流媒体传输层的性能指标,以采用MPEG2TS协议传输IPTV节目为例,DVB系统测试标准TR101290根据各参数对质量影响的程度不同,定义了3个级别,每个级别分别对应一组质量参数,这些参数同样可供采用MPEG2TS协议的IPTV系统参考,例如需要采集第一级别中的同步错误字段(syncloss)、包识别丢失(PIDmissing),第二级别中的数据传输错误(transporterror)、节目参考时钟抖动错误(PCR,jittererror)等参数。

如果采用RTSP作为VOD节目的流控制协议,则要采集RTSP信令参数。

●网络传输层质量:

主要指网络传输层相关协议的性能指标,包括TCP/UDP的重传次数,在采用了RTP的情况下,需要监测RTP丢包率、RTP抖动等。

●网络层质量:

主要指传统IP网络层的性能指标,根据ITUTY.1540[3]建议,主要为IP丢包率、IP包时延、IP包抖动及其相关参数。

●链路层质量:

根据不同的链路层类型,需要采集不同的性能指标。

由于这个层次的质量保障是面向全业务而不仅仅是IPTV业务,本文不做详述。

主观QoE主要是用户对IPTV业务使用中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是对服务接入速度、内容质量、使用操作便利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参数:

●开机进入IPTV主界面的速度;

●用户鉴权频道浏览(加入/离开时延);

●视频内容的清晰度和流畅程度;

●直播频道的切换速度;

●VOD节目进行快进、快退和暂停操作的响应速度;

●业务请求的响应速度、业务内容的完整性等。

三、业务质量监测需求

IPTV业务质量监测应包含两部分,即监控和测试,二者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

其中监控技术主要是面向IPTV运维部门使用,协助IPTV平台及网络运维部门监控网络运行中的质量状态,帮助定位故障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监控技术能够覆盖整个IPTV业务质量领域。

测试主要面向IPTV产品研发、性能评估和故障排查等应用,因此测试技术往往针对与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某一个领域或层面,重点解决某一类问题。

如前所述,IPTV业务质量监控应该覆盖整个IPTV业务领域,是面向IPTV业务的端到端全网监测,具体应满足以下需求。

●满足IPTV业务的7×24h不间断监测,同时不对正在运营的IPTV系统产生影响。

●监测范围能够覆盖整个IPTV网络的各个环节,并能根据各环节采集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环节至少包括:

内容头端系统、系统核心平台出口、边缘节点出口、关键网络节点等。

●当IPTV质量发生劣化时,系统能够自动采集质量劣化的技术参数,并作详细记录;能够通过对比分析各节点参数,进行故障点分析和快速定位。

●能够根据采集参数进行平台及服务器的性能分析等。

●能够完成图2中质量模型各层次的分析。

而IPTV业务质量测试主要针对与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某一个领域或层面,如在实验室进行质量验证或问题和故障发生后进行定位和排障,或针对IPTV某个网元设备进行测试。

因此IPTV业务质量测试往往可以借助原来各层面的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下面举几个例子。

●内容质量的测试:

主要在实验室或内容上线前,采用专门的质量检测工具进行图像质量、伴音质量、字幕质量、元数据质量等的测试,主要针对直播频道、时移节目、VOD节目、图片、文字等内容的品质和业务控制的性能指标。

●流媒体层的测试:

主要在系统上线前对流协议的规范性进行测试和验证

●网络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质量测试:

主要采用与应用无关的专用测试软件或仪表测试目前IPTV承载网络的质量状况。

四、标准及产业链现状

如前所述,IPTV作为一个新兴的融合性业务,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备的国际规范。

虽然包括ITUIPTVGSI、ATIS(alliancefortelecommunicationindustrysolution,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IPTV论坛、DSL论坛、DVB(digitalvideo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等多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开始相关的标准化推进工作,但目前尚未正式发布。

尽管如此,在IPTV业务质量监测的系统架构、参数建议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ITUIPTVGSI:

已经初步完成了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需求草案和IPTV业务性能监测的草案,目前ITU的相关工作组正在进行后续的工作,计划在底能够成为国际规范。

●ATIS:

起步较早,在就开始了IPTVQoS指标体系、IPTVQoE模型等相关的制定工作,计划在完成。

●DSL论坛:

主要关注机顶盒侧与业务质量相关的参数定义,目前已经完成了机顶盒数据模型技术报告(DSLForumTR135)、可应用于机顶盒的终端广域网管理协议技术报告(DSLForumTR069)等。

在产业链支持方面,尽管还没有完整的IPTV业务质量监测技术标准可供参考,但由于IPTV业务的快速部署和运营商对质量监测需求的迫切,市场上已经有多家测试仪表厂商能够提供IPTV质量监测仪表。

如前所述,IPTV业务质量监测包含测试和监控两部分,因此这些仪表也可对应地分为测试和监控两大类。

在测试仪表方面,主要是针对某个层面的专用测试工具,例如美国IneoQuest公司提供的SingulusG1T系列测试仪表,其主要特征是支持RFC4445定义的MDI指标值,可应用于IPTV数据的模拟、捕捉、数据流监控以及视频质量的分析;思博伦公司提供的IPTV测试解决方案包括宽带网络测试、频道切换测试、频道内容验证等;泰克公司则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视频质量测试和分析工具,如能够分析H.264编解码参数的MTS4EA,能够测试视频主观质量的PQA仪表等。

在监控系统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完备的、能完全满足运营商需求的解决方案。

美国JDSU公司提供的QT系列仪表可应用于IPTV直播频道的7×24h质量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了网络质量、传输层质量等。

因此,目前国内的IPTV运营商开始根据运维需求自主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

例如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就和国内的中创信测合作开发了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已能够支持现网应用的主流IPTV系统,支持从业务层到网络层的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

5、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方案

以下以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与中创信测合作开发的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为例,介绍IPTV端到端的质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系统,叠加在现有IPTV业务网络中,通过部署监测代理或测试探针的方式来获得IPTV业务运行时各个网络节点的相关质量参数数据,并由监测平台进行集中采集、分析和统计,以获得IPTV业务总体质量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的系统架构与目前ITUIPTVGSI正在制定的IPTV性能监测标准一致,均采用了“分布部署、集中采集”的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其中PT指监测点

图3目前ITUIPTVGSI定义的业务质量系统架构

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管理平台、监测代理。

监测管理平台:

负责管理监测代理和采集所有代理上传的监测数据,并执行统计和分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件。

监测代理:

主要完成业务质量参数的采集和上传,根据部署的监测点不同,又可以分为3种工作模式。

●仿真模式:

即主动模式,仿真用户的IPTV业务登录、认证及基本业务流程,能够通过预定义的脚本文件,自动进行相关的测试,记录并形成业务质量参数记录文件,上传给监测管理平台所有的性能参数。

在图3中,该模式可以部署在PT4和PT5的位置。

●监测模式:

即被动模式,通过数据镜像或备份的方式获得用户业务数据,分析质量参数,并记录和上传给监测管理平台所有参数。

在图3中,该模式可以部署在PT1、PT2和PT3的位置。

●机顶盒内嵌模式(STBembeddedtestagent,STBTA):

在机顶盒内部嵌入测试客户端软件,能够将机顶盒运行中的业务质量参数记录并上传到监测管理平台。

在图3中,该模式可以部署在PT1、PT2和PT3的位置。

当然,从系统角度来看,IPTV监测系统在不同的节点所关注的质量是不同的,因此当监测代理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或部署在不同的节点时,所采集的质量参数也不尽相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从整个系统的架构可以看出,上述系统基本覆盖了IPTV端到端各个环节,所采集的参数能够帮助完成图2中质量模型客观QoE各个层面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