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337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

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 

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 

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6.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

这座城市应该是 

( 

)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

8.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关,具有爱国性质 

B.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9.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10.《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

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1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8):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小平南巡,改革深化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14.“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 

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15.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6.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17.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①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④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

这反映出(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19.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

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

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

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

这表明作者(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20.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21.如图所示,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22.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23.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24.右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前往手术室》。

漫画中,罗斯福推着代表美国的“鹰”前往手术室,鹰身上盖着代表新政的“NRA(国家复兴署)”的单子。

下列对此漫画中所说的“手术”的解释正确的是( 

A.废除自由主义,实现国家垄断 

B.实现国家干预,推动工业复兴 

C.学习社会主义,采取计划经济 

D.限制工业发展,振兴农业生产

25.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27.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

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

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8.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2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30.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31.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43%

37%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32.“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

”“它”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经济共同体

33.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34.统计表明:

在世贸组织144个成员当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

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做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

这表明当代世界的市场()

A.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商品结构复杂化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市场竞争激烈化

35.2018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

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6.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被称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37题27分,第38题19分,共46分)

37.(2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罗曼·

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10分)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

小罗,最近很忙吧。

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

噢,为啥?

马克思:

因为你啊。

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

亚当·

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哈哈。

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

哦?

呵呵。

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

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7分)

38.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世纪的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选择题(共54分):

1-5BDDBB6-10CCADB11-15ADCCA16-20CACBD

21-25BACBB26-30CACBB31-35CABCB36D

2、非选择题(共46分)

37:

(30分)

(1)“退却”:

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

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分)

含义:

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6分)

(2)“心动”:

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

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7分)

(3)调整: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8.(16分)观点一: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观点4分)

理由:

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

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9分)

观点二: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

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

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

观点三: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利:

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

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9分;

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3、选择题(共54分):

1-5BDDBB6-10CCADB11-15ADCCA

16-20CACBD21-25BACBB26-30CACBB31-35CABCB36D

4、非选择题(共46分)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