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296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docx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忌吸烟、饮酒。

3、遵医嘱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与休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心率和心律、尿量的变化和特点,评估胸痛累及的部位、呼吸困难的程度、皮肤有无水肿或发绀。

5、准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使用洋地黄类及降压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昏等不良反应。

6、及时做好专科各项检查或治疗、护理,做好患者健康指导。

7、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大便通畅。

8、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消除不良情绪。

9、保证抢救器械、药品及用物处于完好状态。

二、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观察有无脑、肾、肺、脾栓塞等并发症。

2、评估有无风湿活动的征象,如发热、关节疼痛。

3、评估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尿少、水肿及肺部湿啰音等,提示心力衰竭发生。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合理休息和活动,减轻心脏负荷。

无症状患者均应避免剧烈活动;有风湿活动时应卧床休息;发生心力衰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在心功能代偿期应给予标准体重为标准的适宜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少食多餐。

心力衰竭者,应限制钠盐摄入。

3、注意观察和评估病情变化,以尽早发现并发症。

高热、心力衰竭等患者按相应的护理常规护理。

4、对于长期卧床者,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预防栓塞。

5、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抚,消除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对于特殊治疗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

7、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健康指导】

1、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以防诱发风湿热反复发作。

2、嘱咐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积极控制并发症。

3、避免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

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指导育龄妇女妊娠,心功能Ⅲ级以上不宜妊娠,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造成生命危险。

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发热、呼吸困难等,警惕心衰并发症发生。

2、评估患者的皮肤粘膜,有无瘀点、出血斑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呈苍白、贫血貌。

3、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患者宜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不疲劳为限,减轻心脏负荷。

有并发症者,需卧床休息。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注意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和处理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心力衰竭者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护理。

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4、遵医嘱正确、及时采取血培养标本。

5、严格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如施行拔牙、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6、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抚,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指导】

1、加强营养,预防各种感染。

2、指导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定期门诊复查。

四、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1~3周内是否有病毒感染的病史。

2、评估患者有无心脏受累的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隐痛等。

评估有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评估患者活动耐受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受限。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病情恢复后3~6个月逐渐恢复轻体力劳动。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

3、严密监测心律、心率,急性期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一旦发生并发症,按其相应的护理常规。

4、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以免加重病情。

3、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心率、心律等,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五、心绞痛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诱发患者心绞痛的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2、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3、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形态、节律等变化,评估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充分保证足够的睡眠。

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严格控制探视;疼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2、合理饮食,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适量纤维素的饮食。

进食不宜过饱,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食盐摄入量﹤5g/d。

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

3、患者胸痛时给予中等流量的间断吸氧。

4、心绞痛严重时,遵医嘱舌下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用药时注意滴速和血压的变化。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

6、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放松,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洗澡或淋浴等。

2、告诉患者疼痛发作时的处理方法,随身携带“保健盒”,学会正确服药和疗效观察。

3、指导患者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应立即护送就医。

六、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诱发患者心绞痛的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大汗或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形态、节律等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心律失常。

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面色、心律、心率、尿量等变化,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天,严格限制探视,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2、患者胸痛发作时禁食,2天内进食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

少量多餐,宜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产气少、适量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3、持续心电监护3~7天或至生命体征平稳。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每1小时1次并记录,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4、遵医嘱予氧气吸入。

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为4~6L/min,面罩吸氧流量为6~8L/min。

5、控制疼痛,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

6、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

7、溶栓治疗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护理。

9、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避免便秘;控制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洗澡或淋浴等。

2、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应立即护送就医。

4、嘱咐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6~8周后无胸痛等不适,可恢复性生活,并注意适度。

七、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2、评估患者血压、心率、心律、神志等,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

3、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蒙、晕厥、气短、胸痛等。

注意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发心跳骤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人。

4、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

5、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做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6、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7、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七、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2、评估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了解血压的波动范围。

3、询问患者有无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用药史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护理措施】

1、根据患者的血压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保证充足睡眠。

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大时,应避免剧烈活动;严重高血压或出现有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时卧床休息。

服药后注意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如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动作宜缓慢等。

2、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高蛋白、含钾高、清淡为宜。

戒烟、忌酗酒。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严防高血压危象的发生。

4、遵医嘱给予降压等治疗,观察降压药的疗效和副作用。

5、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大便。

6、并发心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脑病者按相关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7、给予心理护理,引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剧烈活动;避免便秘;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等。

2、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

交待患者如出现血压急剧上升、头痛、胸闷、恶心等不适,须立即就地休息,尽快到医院就诊。

九、扩张性心肌病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2、评估患者是否有气急、呼吸困难、水肿、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3、评估患者心腔扩大程度、有无心律失常等发生。

4、评估患者对活动的耐受程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有无焦虑情绪等。

【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限制体力活动,降低心肌耗氧量。

并发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者,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低盐、富含优质蛋白、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3、对于有气促、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气促、呼吸困难、水肿、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严防猝死的发生。

5、遵医嘱给药,注意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慎用洋地黄,以免中毒。

6、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7、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

【健康指导】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活动;戒除烟、酒等。

2、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3、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十、急性心衰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可能引起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了解既往病史。

2、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深度、有无气促及肺部啰音等。

3、观察患者是否咳粉红色泡沫痰,评估患者的出入水量是否平衡等。

4、评估患者缺氧的程度,如有无烦躁不安等意识障碍、皮肤粘膜颜色有无发绀等。

5、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

【护理措施】

1、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利于呼吸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紧急情况下可行四肢轮流三肢结扎法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2、急性心衰期暂禁食;病情好转并稳定后,宜低盐、清淡饮食。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在湿化瓶内加入30%~50%乙醇抗泡沫剂,保证足够的血氧分压。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如硫酸吗啡、硝酸酯类、利尿药、氨茶碱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5、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神志、尿量等,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6、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健康指导】

1、针对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因,给予针对性地预防指导。

2、指导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如有头痛、恶心、出汗等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嘱咐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十一、慢性心衰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可能引起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了解既往基础疾病。

2、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及脉压的变化。

3、评估患者有无周围血管灌注不良的症状,如出汗、脉细速、皮肤发凉、失眠、头晕、毛细血管充盈度差等。

4、评估患者有无体静脉淤血的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颈静脉怒张、水肿、肝大等。

5、评估患者有无肾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尿少、体重增加、水肿等。

6、评估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症状,如头晕、乏力、口渴、心电图改变。

7、观察应用洋地黄后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及心律失常等。

8、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有无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

【护理措施】

1、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休息,限制活动。

心功能四级者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低盐、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饮食。

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

3、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其他病情变化,发现任何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及处理。

5、遵医嘱给予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使用血管扩张剂,静脉使用时应控制滴速,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使用利尿剂时,给药以清晨或上午为宜,防止夜尿过多影响睡眠,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严防低钾、低钠等发生;使用洋地黄时,注意脉搏和心电图变化,如出现脉搏﹤60次/分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心律失常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停用。

6、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定期测量体重。

7、做好水肿患者的皮肤护理,预防皮肤并发症。

8、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如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劳累、饮食过咸等。

2、合理安排休息,恢复期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气促为宜。

3、嘱咐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4、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的副作用,预防并发症。

缓慢更换体位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学会监测脉搏,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必须数脉搏,如脉搏﹤60次/分钟或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等,应立即赴医院就医。

一、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了解患者的耐受力。

2、检查操作用物及抢救器械是否完好(如留取标本的试管、心脏除颤器等)。

3、评估环境是否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4、评估患者对穿刺术的了解程度及其心理状态。

5、术后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衡、引流液的性状有何特点。

【护理配合措施】

1、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心包穿刺的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2、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准备穿刺部位。

3、配合穿刺者进行无菌操作,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及时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

5、准确记录穿刺液量,必要时连接引流装置,按引流护理常规。

6、患者术后卧床休息4~6小时,心电监测不少于6小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健康指导】

1、交待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因潮湿而引起感染。

二、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晕厥史、心脏传导阻滞等,了解各脏器功能检查情况,评估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的适应症、禁忌症。

2、评估患者是否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部位的常规备皮;术前禁食6~8小时,以防术中呕吐或窒息;术前医嘱用药、皮试;术前休息及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

3、检查术前有关用物,包括人工心脏起搏器、抢救车、监护仪、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起搏电器等。

【护理措施】

1、术前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心脏起搏器置入的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给予心理支持。

2、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3~5天,术侧肩关节避免大幅度活动,防止电极脱位。

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右侧卧位。

术后5~7天可下床活动,逐步活动术侧肩关节,避免提重物。

3、术后2~3天内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4、术后用沙袋压迫伤口6~8小时,观察伤口有无出血;保持伤口敷料干燥,伤口敷料隔日换药1次,潮湿时及时更换;起搏器囊袋处避免外力压迫、冲击。

5、密切观察起搏器异常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眩晕、胸痛、气短、打嗝、肌肉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6、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测体温至少每4小时1次。

7、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易消化饮食。

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按要求卧床休息。

2、指导患者自我照顾和监测起搏器功能。

(1)随身携带起搏器急救卡,注明起搏器类型、品牌、型号、数字、设置频率等,以便发生应急事件时参考。

(2)测脉搏。

每日早、中、晚自测脉搏1次,每次1分钟。

如发现脉搏低于起搏频率5次以上或节律异常,应及时就诊。

如起搏器工作慢,注意电源是否耗竭。

(3)尽量避免与强电磁场、某些家电、理疗电器设备等接触。

(4)定期复查心电图。

出院后分别于第1、3、6月复诊;稳定后则每半年复诊1次;接近起搏器寿命阶段每1~3个月复诊1次。

三、冠状动脉PTCA及支架术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查询术前常规检查是否完成,了解脏器功能。

2、评估术前准备是否做好,包括术前禁食、禁饮6小时;常规手术区备皮;练习床上排便;术前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以及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

3、评估床旁心电监护、电除颤器、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等是否就绪。

【护理措施】

1、术前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安抚患者,消除其紧张和恐惧。

2、建立静脉通道。

3、护送患者入心导管介入室,给予心理支持。

4、术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穿刺鞘管部位,3~4小时后测定ACT﹤150秒。

观察无出血,可拔除动脉内鞘管,继续加压包扎止血至少12小时。

5、术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至拔除鞘管,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内避免屈曲,48小时后如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一周内避免提重物。

6、术后持续心电监测至少24小时,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

7、术后观察有无尿潴留、迷走反射、出血、冠脉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

8、术后即可进食,但勿过饱。

鼓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9、遵医嘱应用微量泵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以预防感染。

【健康指导】

1、嘱术后患者卧床休息,鼓励多饮水。

2、指导患者坚持遵医嘱服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如发现出血、胸闷、胸痛等,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出院后定期复查,一般为半年1次。

四、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溶栓时机是否合适,如胸痛时间﹤6小时,心电图持续至少相邻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无溶栓禁忌证,如脑血管病史、严重高血压、活动性出血、近两个月内无大手术史或外伤史。

2、评估患者对目前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及是否有紧张、恐惧情绪。

3、检查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护理措施】

1、向患者简要说明治疗的目的和配合要点,安抚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取得配合。

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予高流量吸氧。

胸痛时,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

3、遵医嘱执行溶栓治疗,有条件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及时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以了解溶栓的效果。

5、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牙龈轻微出血,及时通知医师。

注射或穿刺后,适当延长压迫时间,以免出血不止。

6、其他按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

2、交待患者治疗期间发现任何异常,如胸痛、皮肤青紫、牙龈出血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五、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常规

1、术前评估患者侧肢循环试验,了解桡、尺动脉之间侧肢循环情况。

2、询问患者是否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可少量进食;休息和睡眠充分;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完成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皮试。

3、手术区已备皮且符合要求,包括选择桡动脉搏动好的区域,以及为防止因桡动脉穿刺失败而改行股动脉穿刺的腹股沟区。

4、检查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护理措施】

1、术前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简单的操作过程及配合要点,安抚患者,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2、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药物。

3、协助医师进行无菌操作,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4、术后卧床休息,体位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决定。

如平卧,穿刺侧上肢应适当抬高(45°~60°)于身体平面,勿下垂;术侧腕关节制动,勿握拳;如取坐位,上肢前臂抬高至胸部以上。

手背轻度水肿者应抬高术肢,术后10小时左右松解绷带以利静脉回流。

5、术后持续压迫穿刺部位,压迫时间根据穿刺部位出血、渗出情况而定,如无渗血和出血征象,压迫2小时后可适当放松加压包扎绷带,4小时可拆除绷带,更换敷料。

6、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

心电监护至少24小时,测血压4小时平稳后可停止。

7、仔细评估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注意观察穿刺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桡动脉搏动等,判断远端血液循环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

8、鼓励患者饮水,加快造影剂排泄。

9、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健康指导】

1、交待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如感觉肢体疼痛难忍或发现伤口渗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