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283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docx

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冀教版复习特训十四

第1题【单选题】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新文学、新道德

B、民主、科学

C、民主、自由

D、民主、富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探讨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B、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C、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D、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非常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观念

C、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企图用封建思想禁锢人民,与新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D、袁世凯北洋政府为建设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而发动知识阶层进行改革.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如果你想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首选()

A、《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材料一: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

梁启超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把科学看太低了,太粗了。

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

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

他们以为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等才算科学,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

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子学问也做不成。

中国人因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所以五十年很多人奖励学制船、学制炮,却没有人奖励科学;近十几年学校里都教的数学、几何、化学、物理,但总不见教会人做科学。

①近代史上,哪个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这个运动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大旗?

②近代史上,哪个运动大力奖励“学制船”“学制炮”?

至少列举三个例子说明这个运动在“学制船”“学制炮”方面的成就。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自1840年至1919年这80年间,中国不同阶级的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主题,写一篇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在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日益腐朽的形势下,出现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他们揭露、批判旧制度的腐败现象,他们的学说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和宗教束缚,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并贯彻革命的始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8世纪后期体现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法律文件有哪些?

(举两例)材料二(在叛乱各州)“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民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材料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

有人说:

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为什么说“林肯拯救了美国”?

2)材料二中的文件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中颁布的?

材料三中为什么说“林肯拯救了美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化之路。

请列举其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文化是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关系一个政党兴衰的重要力量。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各种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精神层面上的投射,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影响力。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13年康有为《与陈焕章书》中认为,发展和宣扬孔教、提倡尊孔可以动员很多

政治力量:

“近者大变,礼俗沦亡,教化扫地,非谁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之尽革,进无所依,退无所据。

……今其时也。

吾欲复立孔教会以振之。

相反,钱玄同则认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胡适的逻辑是这样的: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却从来没有打算小心求证。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是“和合”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即在人际间倡导和谐、在国际间倡导和平。

从古至今,无论是历交上开辟的欧亚丝绸之路,还是当下谋求的兴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见证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巨大魅力,彰显“和合”文化的意义。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通过举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援助项目等多种渠道,将“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传播至全世界。

概述康有为对待孔子与钱玄同、胡适对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各自理由是什么?

胡适和钱玄同参与发起的运动是什么?

结合材料指出钱玄同观点的错误之处,分析这一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什么缺陷?

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中华“和合”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你怎样看待把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传播到全世界?

结合材料及问题,概括增强文化自信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要求。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三: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历史作用。

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体现的变化。

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人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

材料三: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的干干净净。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

请回答:

材料一是谁的作品?

该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实际上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表明了陈独秀的什么观点?

为此掀起了哪一场运动?

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

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原因是什么?

基于上述认识,李鸿章等洋务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不同阶层对产生“变局”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请列举两项这一时期探索救国之路的实践并加以说明。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作品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智力成果。

据此列举: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是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不朽的民族战歌是______。

冼星海的作品______为抗战发出怒吼,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经典。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