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28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doc

浅谈记者的职业素养兼采访得失(上)

——《知音》办报专题培训发言稿(2005年6月23日)

文/姚海鹰

一、记者应具备的职业气质。

一个职业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气质。

他要有职业尊严,心胸不能狭隘,心态要开放。

既然做记者,即便是在现在这份生活服务类周报中做记者,也该有点精神和追求。

也就是说,即便现在这个岗位,只是你锦绣前程中的一个驿站一个过渡一个跳板,说的更通俗点,哪怕只是你的一份工作一份还不算不错的工作。

即便这样,你仍然必须具备一点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

无论何时,你要把你自己当作一名职业记者看待,这是记者的本分。

不要说“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起码,一个职业记者该有点精神气。

这种精神气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般来说是难以具化的。

2002年底在上海创刊的《外滩画报》,在下电梯进报社最显眼的地方,有一快大匾,上书“做职业新闻人,办百年大报。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使用“职业新闻人”的概念,它的潜台词是:

只有职业记者才能办好报纸,办好一张超过100年的大报。

这里所说的新闻人,是特指那些有正义感,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新闻追求的新闻人。

徐悲鸿先生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一个记者,要多点精神层面的东西,要书生气一些,不要那么世故、圆滑、老道,应该坚持自己的新闻操守,要敢于当仁不让,要敢于担当。

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追求是,要么独善其身,要么兼济天下。

我们至少要这样定位自己,我们是要致力办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

首先,在职业精神上,我们就应该是一群具有影响力的人。

我们把报社不要简单当作一个上班场所,这是报馆,我们是报人。

报人的纯净气质和朴实率真作风非常珍贵。

报馆中要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有自己脱俗的地方。

我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优秀品质有助于你成为一名好记者。

记者在做人上要大气一点,具有光明磊落的品质,不要睚眦必报,要慎独,做人要有点品位。

我敢肯定,如果你是一个大气的人,你肯定会成就较大的事业,会交更多的朋友。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我信奉“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

我谈谈对如何成为知音集团或报社一名好记者(雇员)的标准。

换言之,做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是什么?

说法很多,但我比较看重两点。

这两点,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也深有感悟。

第一是忠诚。

我要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忠诚与奴性无关。

并不是要你做一个奴性十足的人,也不是要你从一而终,永远对《知音》集团和报社的管理层唯唯诺诺,言听计从。

我的理解,忠诚是一种职业责任感的体现,是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

简单点说,是一种敬业和执业态度。

在具体采编工作中,忠诚更多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有效的执行能力,是从内心对一个企业(报社)的认同和对本职工作的投入。

说到底,忠诚的实质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员工不忠诚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他将一事无成。

如果一个优秀的企业不能拥有和培养出忠诚自己的雇员,那这个企业同样是缺乏竞争力。

当然,忠诚的前提是你对这个企业能够从内心认同,没有内心的认同,只是一种暂时过渡,何谈忠诚?

第二是能干。

我感觉《知音》用人虽然程序严格点,但还是不拘一格的。

《知音》总会给所有雇员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会给所有人展示你才华的平台,集团很多考核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至少我们能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知音》集团是一个重能力不重学历的企业。

因此,你的能干主要体现在你在工作中,你要显露你的才华和让集团和报社看到你的贡献,也就是说看到你的“能干”。

因此,你随时有机会脱颖而出!

只要你足够好!

只要你足够能干。

二、好的采访有助于新闻写作。

首先我必须强调,写作和音乐、美术一样,它是一门艺术,所有艺术都是没有止境的。

贝多芬在52岁时还感慨其创作才能——不敌莫扎特在8岁的时候。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看似简单,实质有很大讲究,这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应该反复强调。

首先,你的采访要扎实而清晰。

你如何做到读者认为你的报道清晰而有条理?

如何让你的报道打动人?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调查而不是文字数量的简单堆砌。

也许,这中间的确有很多写作中表达的技巧,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的扎实采访中。

很简单,任何人即便你是一个天才作家,当你在写作新闻报道时,都不可能“把自己没有采访好的东西完完整整地表达清楚”更不可能写出好的报道发表。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个记者在动笔写作之前,必须对你的采访对象有着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

如果你的采访马虎,那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充满遗憾的。

只有采访到位了,对新闻理解了,才能写清楚报道。

所以,你如果没有采访清楚,我劝你最好别先动笔。

你要做的还是先去把采访做好了再说。

很多人,特别是初接触新闻的人,往往非常重视新闻表面的技巧,重视咬文嚼字,重视在文字中抖机灵。

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你要明白,你的工作和新闻写作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不是为了讨巧和表现自己。

如果是这样,公众就去看唐诗宋词了,那些文字即使再过10000年也是你无法超越的。

因此,我们要重视的是采访的扎实,而不是文字的讨巧卖乖。

我敢肯定地说,如果你在没有很好的扎实的采访之前,就写报道的话,这篇报道肯定是平庸的。

这种漂浮的采写作风,不仅不能有助于报道的独到、独家、独立,而且,对自己的职业前途还是非常有伤害的。

谈谈我对如何做到采访到位的理解。

1.你必须保持新鲜、旁观者的状态——进入采访。

你要始终牢记,作为记者,你的任务就是提问和引导,听访问对象如何说?

我的经验是,当你进入核心新闻地带和见到主要采访对象时,你要过滤掉头脑中曾经对这个事件的所有了解。

一定要从头开始采访,尽管你的采访对象已经很厌烦反复说这个事件,但你要想办法让他尽可能地说。

这点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你才能用你的眼睛和耳朵,重新审视这个新闻事件,发现和感触到新的东西,才会有的新的判断和独家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南周李玉宵老师的调查报道心得,他说:

“在采访时,你要有游离感。

旁观。

观察。

2.除采访新闻主干外,要注意对细节的追问和获取。

首先,你心中要始终有一个概念:

好的生动的细节不仅助于展现主题还利于阅读。

否则,你在写作时会觉得无法进行,整个文章也没有可读性。

因此,在具体的采访中,你对关键的人物和场景一定要观察仔细,注意收集生动的细节,哪怕是桌子的颜色,那天的天气等等。

李玉宵在谈写作时认为:

你完全可以写出整个新闻形成过程中除却骨干之外的那些丝丝绊绊。

那些微妙的说不清楚的细节。

这就是血肉。

3.在采访中要勤于记录,更要巧于记录。

首先,一个记者要培养自己认真做采访记录的习惯,不要因为累或者懒,而疏于纪录,也不要过份相信录音笔。

其次,多动笔多记,要树立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特别是对时间、数字、地点和人名,要确保准确,不要在做稿件和发表前才想着去打电话核对。

我要强调的是,如何才能做到会记或者说有效记录?

在采访中,你始终要保持认真听的状态,对很多重大、负面新闻的采访,你在提问和听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观察接受访问者的面部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这些,都有助于你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

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你应该马上提出并记录。

记者的采访记录不要过份依靠录音笔,最好是录音笔和笔记本纪录互相配合。

即便是你比较依赖录音笔的记录,你也要随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用笔记录整个新闻事件的轮廓和采访对象谈话的关键点。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你用笔纪录时要特别讲究条理,注意标明重要和需要特别提示的地方。

只有这样,当采访结束后,你才能迅速有效地整理素材并投入写作。

4.接触采访对象的小技巧。

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和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之间,你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要照顾他的心理安全感,不要过于逼近。

在我非常熟悉的电视采访中,我比较注意采访话筒不能伸到采访对象反感的认为有侵犯味道的理想距离之内。

你在被采访对象面前要尽量坐下来。

如果是在办公室采访当事人,一定不要总是站在被采访者面前,特别是当他是坐着的时候,如果你总是站在他身边,这样从视觉上他会觉得非常不安,觉得有压力。

当采访对象的心理受到影响后,他肯定不会很配合你的采访。

要注意适当控制采访对象的思维。

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总结出来的采访经验,也算自己的一个小小‘绝学。

因为我知道,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你官居何职,他的思维都是可以驾驭和调控的。

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要是在电话采访和短兵相接的时候,我能够通过提问和巧妙的方式控制被采访对象的思维或者说思路,让他在来不及反应的时候说出我想要的东西。

我发现,人的思维在5秒中之内是可以控制的,这个过程中,他来不及戒备和说谎或者使用外交辞令。

当然,如果是对你有备而来,就是另外一回事。

优秀采访记者的原则是:

只要遇到了采访对象,他总能拿到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5.提问的技巧。

当采访中提问时,你一定要多提最简单的问题,不要问很玄乎的东西。

简单的问题有助于你重新了解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简单问题的基本公式就是: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反复地问,你就会有收获。

当遇到一个非常罗嗦的采访对象,而你的采访时间又有限时,你该怎么办?

的确,每个记者都会遇到访问对象罗嗦或者说话走题的时候。

我不赞成非常武断地中止和打断谈话,这是很不礼貌的做法。

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比较尊贵,你这样会令他反感甚至中止接受你的采访。

我通常的做法是:

瞄准一个合适的机会接上采访对象的话头,迅速地帮他做一个小节,然后再问我想要问的问题。

在实际采访中,我发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以上只是我在采访中的一些零碎体会。

我想要强调的只有一点:

只要你的采访是到位的扎实的,你大可不必对新闻写作感到恐惧或者说有压力。

只要你的采访比人家辛苦一些、讲究方法一些,你在写作表达的时候时,你的文字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你就会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有“文思泉源”的境界,你也不会觉得压力很大,更不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我做新闻8年,其中5年半时间在新华社做电视。

但在2002年春,我有机会接触到平面印刷媒体,在新华社湖北分社《新经济报》焦点新闻工作室做文字稿件。

当时我很惶恐,信心不足,因为我从来没有单纯地做过文字稿件,做电视的文稿和写作方法与印刷媒体是有很大形式差别的。

但是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件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事后我自己总结,关键得益于当时的采访扎实!

2002年3月,由我报道的“麦当劳毒油”事件一系列稿件,是被国务院总理、卫生部部长、武汉市委书记批示,国务院联合调查小组2次来湖北查证的稿子,最后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上向全国公布了处理结果,并由中央5部委专门下文规范全国餐饮行业的用标油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我平生第一篇文字稿件。

当时的采访扎实到什么程度?

我足足采访了3个月,并且是用针孔摄象机全程记录的,因此,我的各种采访感受非常强烈。

当写稿时,第一篇5000字的稿子我一晚上就写好了,那时还不会电脑打字,全部手写。

这篇稿子在发表时,几乎没有什么改动。

这个稿子即使现在看我都是特别满意的,特别是后面的“记者手记”,我觉得是自然流出来的文字。

三、一篇稿件如何才算过关?

并交付编辑放心发表?

这点,不仅操作有关问题报道和揭露性报道时重要,现在我们正筹办的这张生活服务类周报也同等重要。

即便我们是做现在这份报纸,好象离舆论监督比较远,但严格意义上它仍然是一份新闻纸,即使它的生活服务类文章和观点仍然可以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

一篇过关的适合发表的稿件有很多要求,我不一一说,只讲自己体会比较深的两点。

首先从写作质量上来看:

一篇好的报道,特别是调查报道,就象中国对传统文章一样,非常讲究“形神兼备”,应该是有文气的,也就是说文脉是否“通畅”。

我对“通畅”的理解是整个感觉“协调”或者说“舒服”,怎样做到这一点?

谈我自己的一点方法:

方法之一:

你在写作中对自己的成型稿件要反复的读,如果你觉得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