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2638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

适用学科

高中政治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

课时时长(分钟)

60

知识点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程,见证;掌握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预习复习

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上堂课的主要内容: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起决定性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6.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即“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1)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2)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8.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9.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三、知识讲解

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古代辉煌的历程:

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

殷周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庄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儒家演说确立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时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的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记载,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①含义:

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原因:

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如何振兴?

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证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考点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文学艺术:

①地位: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树一帜。

②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③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

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①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烈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打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解力量源泉。

 

四、例题精析

【例题1】春晚舞台上,蒙古族的《吉祥颂》、回族的《数花》、壮族的《美丽的姑娘》等节目展现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画卷。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稳定性 ②中

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征相关知识的认识。

春晚舞台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

题干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非区域性,①不符合题干要求。

题干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②不符合题干要求。

【例题2】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

这说明了

A.中华文化的多样性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答案】C

【解析】“渊源有自,其来尚矣”体现了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持续发展、源远流长,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

【例题3】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

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

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

中国大陆与台湾就文字繁简体使用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A.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迁

B.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时代变迁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讲中国大陆与台湾对汉字的使用达成共识的问题,没有具体涉及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讲到汉字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问题,故C、D均不符合题意。

对汉字的使用能达成共识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故选B。

【例题4】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

、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的掌握。

解此题首先抓住“中华文化特征”这一知识点;其次需要紧紧结合材料对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三个特点进行分点描述、阐释及论证。

 

课程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文字、史学典籍等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烈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打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解力量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