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2249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专题训练(十一) 说明文阅读

                 

一、[2018·杭州]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4分)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

”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

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

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

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

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分)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1)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围猎”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

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4分)

 

4.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二、[2018·绥化]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8分)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

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为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

“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分)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2分)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2分)

 

三、[2018·云南]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连接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⑧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

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⑨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

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

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⑩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1.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分)

 

3.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分)

 

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

(2分)

 

四、[2018·东营]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噬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噬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噬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噬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噬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噬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噬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4分)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3分)

 

五、[2018·兰州]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7分)

田鼠不冬眠

乔 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

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

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

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

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

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

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它们是这样干的:

先掏一个约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约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

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

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

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大别墅里,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

这时候地里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

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热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⑥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

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

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

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

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

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4分)

生活习性

具体表现

 栖息地隐蔽凉爽

 ①

 洞系构造复杂

 ②

 ③

 吃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豆子等

 ④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

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分)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5.文章说: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3分)

 

六、[2018·南昌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4分)

人工智能的历程

方陵生

  ①机器能思考吗?

能够模仿人类智慧的计算机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人工智能研究几经跌宕起伏,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如今,人工智能已神奇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是以与当年预言者所想象不到的方式……

  ②1956年的夏天,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聚集一堂,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信息理论家克劳德·香农及后来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和约翰·纳什。

他们聚在一起的任务是创建一个被称为“人工智能(AI)”的新的科学领域。

  ③这群科学家不乏雄心壮志,但他们花了远远不止一个夏天的时间。

  ④在当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各种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的未来目标是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文本理解、语音识别、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学习。

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并没有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1956年那群科学家预言的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有了转机,人工智能的种种神奇才纷纷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⑤今天,虽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年的预期目标,但创造人工智能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工程师设计人工智能的办法是从头到尾为机器全程编程,他们创建的人工智能行为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

首先创建一个如何处理语音、文本或图像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个模型中预想的功能。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合理的设想,但结果证明是错的。

他们还预测,人工智能的任何突破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自身的智慧,但结果也错了。

  ⑥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机器通过相似的“自下而上”的捷径来模仿其他形式的人类智能行为呢?

  ⑦到了2005年左右,人工智能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在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经验教训:

数据比理论模型更强大。

人工智能的语言不再是通过逻辑表达,而是通过数据比对算法。

人工智能领域在经历了一次思考模式的转变后,进入了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核心技术是机器学习,其语言不再是逻辑语言,而是统计数据语言。

  ⑧那么,机器会学习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人学习指的是机器建立在其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改变其行为的学习能力。

这听起来有如变魔术般神奇,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过程。

  ⑨虽然具体到个别的每一种机械行为都相对简单,但当我们在复杂的软件中同时部署了许多这样的机械行为,并为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实例后,其产生的效果就是,这种高度自动适配的行为,使得机器看起来就像真正拥有人类一样的“聪明”。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计算结果,机器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只是“知其然”,而并“不知其所以然”。

  ⑩如今,研究者的注意力正集中于点燃人工智能机器“发动机的燃料”——数据。

人工智能从哪里获取数据,并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呢?

  

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免费在“自然环境中”找到。

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生成的副产品,如在博客上共享的一个推特,或用户添加的一个笑脸符号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网络行为都是人工智能的数据来源。

  

工程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和收集各种额外的数据,如记录用户上网行为的cookie,标记朋友圈,评价某件商品,等等。

这些数据都会成为新的庞大数据流中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找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数据网,每当你上网看新闻、搜索信息资料、网购、玩游戏、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或银行存款余额时,你都在与这个庞大的数据网展开交互活动。

这个数据网的基础设施不只是实体形式的计算机和电线网络,还包括社交网和微博网站等在内的由诸多软件构成的一个大网络。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10日,题目系编者所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分)

(1)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由     到     的转变。

 

(2)目前,人工智能的语言是     语言。

 

2.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请概括。

(3分)

 

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认为终极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

(4分)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4分)

  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栏目中,有“少女诗人”之称的“小冰”(一款智能机器人)师从自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519位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它经过了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

在“小冰”学习到第10次时,它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读的;当学习到500次时,诗句的通顺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当学习次数达到1万次,你就看到了这本诗集。

读了这一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七、[2018·吉水三中模拟]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

(15分)

一榫一卯总关情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巧妙、自然。

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

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

众所周知,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

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

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