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163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8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docx

综合考试资料北林水保研究生考试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试题

1.试述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40分)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流域管理的基础,主要内容是确定农林牧各业土地利用结构和位置,划分工矿、村镇、水利、交通等项用地的范围。

(2)水资源利用规划:

目的在于实现供水和需水之间的平衡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农林牧副特业生产规划:

主要指农林牧特各业本身规划,一方面为水土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又受水土资源规划的限制;要保证农林牧副特各业本身内部比例合理,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高。

(4)流域生态建设措施体系布局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管理、突出效益的原则,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从上游到下游,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支沟到干沟,从沟头到沟口,选择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地类的流域管理措施,提出一套由各种流域管理措施组成的具有经济效益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体系布局规划。

(5)投资和效益估算:

投资计算包括生产费用和建设费用,效益一般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流域管理规划的实施进度:

根据规划期内的物资、资金、劳力等情况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各年度内实施管理措施及其面积、施工季节等,并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2.试述我国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空间配置特点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模式与基本原则。

(40分)

解答:

就我国而言,山地丘陵区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区。

山丘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作为山地丘陵区的防护林体系,其体系的组成主要分为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和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林。

一、我国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空间配置特点:

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配置,要体现各个林种具有生物学的稳定性,显示其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流域治理持续、稳定、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目标的主要作用。

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组成和内涵,其主要基础是作好各个林中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

1、所谓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对具体的中、小流域应以其山系、水系、主要道路网的分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根据当地发展林业产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灾和改善各种生产用地水土条件的需要,进行各个水土保持林种合理布局和配置,在规划中要贯彻“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林种配置的形式上,在于农田、牧场及其他水土保持设计的结合上,兼顾流域水系上、中、下游,流域山系得坡、沟、川,左、右岸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考虑林种占地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达到一定林地覆盖率的问题。

2、所谓立体配置,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

林种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

一是针对防灾需要和所处立地条件而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二是根据选定的树种或植物种依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处理好植物种间的关系;三是林分密度的确定,除应考虑一般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林分将要防护灾害的需要以及所应用树种和植物种的特性。

总之,对一个完整的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要考虑通过体系内各个林种的合理的水平配置和布局,达到与土地利用的等的合理结合,分布均匀,有一定的林木覆盖率,各林种间生态效益互补,形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功能;同时,通过体系内各个林种的立体配置,形成良好的林分结构,具有生物学上的稳定性,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效益。

二、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模式与基本原则

水土保持林体系在小流域范围内的总体配置原则,就是通过山丘区防护林体系各林种的水平配置与立体配置的合理结合,形成多功能,多效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达到最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一些分布较广的水土保持林林种主要有:

①坡面水土保持林;②水文网与侵蚀沟防护林;③水库、河岸(滩)防护林。

以下主要针对这些分布较广的水土保持林林种,阐述各个林种配置的主要原则和模式:

1、坡面水土保持林

(1)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

水土保持用材林主要可采用以下配置形式:

①主要乔木树种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

沿坡面等高线,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等灌木成活,经第一次平茬后,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行距2-3m。

②乔、灌木隔行混交:

乔、灌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间距混交(行距2-3m)。

③结合农林间作,用乔木或灌木带间间作农作物形式。

营造林带时,结合窄带反坡梯田或水平沟等整地措施,在幼林初期,行间间作一些农作物,既可取得一些弄产品,又可以耕代抚,保水保土。

(2)护坡薪炭林

发展护坡薪炭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的同时,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

其配置技术如下:

在立地条件配置上,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教近、交通便利而又不适于高经济利用,或水土流失的严重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

在树种选择上,一般应选择适应于干旱、瘠薄立地,再生能力较强,耐平茬,生物产量高,并且有较高热值的乔、灌树种。

(3)护坡放牧林

护坡放牧林是配置在坡面上,以放牧(或刈割)为主要经营目的,同时起着控制水土流失作用的乔、灌木林。

它是破面最具明显生产特征的,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直接提供饲料的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萌蘖力强、耐啃食,树冠茂密、根系发达的树种。

在配置模式上,护坡放牧林(或刈割饲料林)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短带状沿等高线布设,每带长10-20m,每带由2-3行灌木组成,带间距4-6m,水平相临的带与带间留出缺口,以便牲畜通过。

作为牧坡的天然草场或人工割草场,其周围配置护牧林,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草场的局部小气候及牧坡的水土条件,以促进操场产量的提高,同时,护坡林林木的嫩枝叶也可作饲料之用。

在牧场周围护牧林以带状或带状沿等高线配置。

2、水文网与侵蚀沟防护林

(1)土质沟道防护林

土质侵蚀沟道系统防护林配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土质沟道(沟底、沟坡)防蚀的必要,进行林业利用,获得林业收益的同时发挥保障沟道生产持续、高效的利用。

所谓土质侵蚀沟道系统一般指分布于黄土高原各个地貌类型上的侵蚀沟系统,也包括以黄土类母质为特征的,具有深厚“土层”的沿河冲积阶地、山麓坡积或部分洪积扇等土地基础上所冲刷形成的现代侵蚀沟系。

可概括为3种类型来叙述其配置技术:

①以利用为主的侵蚀沟:

应在现有耕地范围以外,选择水肥条件较好、沟道宽阔的地段,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②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侵蚀沟:

此类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系上游侵蚀发展仍较为活跃,沟道内进行部分利用。

③以封禁或治理为主的侵蚀沟:

这类沟系的治理可考虑从两方面进行:

一种情况是距居民点较远,现在又无力投工进行治理时,可采用封禁的办法,减少不合理的人为破坏,使其逐步自然恢复植被,或散播一些林草种子,人工促进植被的恢复。

另一种情况是距居民点较远,对农业用地、水利设施(水库、渠道等),工矿交通线路等有威胁时,应采用积极治理的措施。

(2)石质沟道防护林

配置特点:

①集水区易于发生泥石流的流域,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应该形成又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混交的异龄复层林。

②通过区一般沟道十分狭窄,水流湍急,泥石俱下,应以格栅坝为主。

有条件的沟道,留出水路,两侧营造雁翅式配置的防护林。

③沉积区位于沟道下游至沟口,沟谷渐趋开阔,应在沟道水路两侧修筑石坎梯田,并营造地坎防护林或经济林。

为了保护梯田,沿梯田与岸的交接带营造护岸林。

3水库、河岸(滩)防护林

(1)水库防护林

水库防护林的配置包括两部分:

水库沿岸防护林和坝体下游以高地下水位为特征的低湿地段的造林。

水库沿岸防护林有靠近水面的放浪灌木林和其上坡的防蚀林组成。

对于坝体下游低湿地,宜用做培育速生丰产林,选择一些耐水湿和盐渍化土壤的造林树种。

(2)河岸(滩)防护林

为了防止河岸的破坏,护岸林和护滩林必须密切结合起来,只有在河岸滩地营造起森林的条件下方能减弱水浪对河岸的冲淘和侵蚀。

3.简述风蚀荒漠化地区植被保护与建设的技术体系。

(40分)

解答:

风蚀作用是由风的动压力及风沙流中沙粒的冲蚀、磨蚀作用,使地表物质被吹蚀和磨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质地粗化、结构变差、生产力降低、沙丘及劣地形成等土地退化的作用过程。

因而风蚀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风蚀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措施。

它包括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植物固沙措施、沙结皮固沙及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等。

具体介绍如下:

1、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地段,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把一定面积的地段封禁起来,严禁人畜破坏,给植被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渐恢复天然植被。

封沙育林育草的面积大小与位置考虑与可能,封育时间长短要看植被恢复情况。

封育要注重时效性,封育区必须存在植物生长的条件,且必须有种子传播、残存植株、幼苗、萌芽、根蘖植物的存在。

在以往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或存在植物生长条件,附近有种子传播的广大地区,都可以考虑采取封育恢复植被的措施以改善生态环境。

封育不仅可以固定部分流沙地,更可以恢复大面积因植被破坏而衰退的林草地,尤其是因过牧而沙化退化的牧场。

因此这一技术在恢复建设植被方面有重要意义。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恢复植被是治理风蚀荒漠化土地的重要措施,也是绿化荒山荒坡的有效手段。

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

飞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

①流沙地飞播植物的选择:

要求飞播植物种子择易发芽、生长快、根系扎得深的,地上部分有一定的生长高度及冠幅,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形成有抗风蚀能力的群体。

同时还要求植物种子、幼苗适应流沙环境,能忍耐沙表高温。

②沙地飞播种子的发芽条件及种子处理:

就种子本身而言,扁平种子易覆沙,大粒、轻而圆的种子覆沙较差。

就种子发芽条件来看,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水分条件和氧气。

另外,为防止某些体积大而轻的种子被风吹跑,可在种子外面包一层黏土,使种子重量增加5-6倍,即种子大粒化处理。

③飞播期选择:

适宜的飞播期要保证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和苗木生长足够的生长期。

④飞播量的确定:

播量大小影响造林密度、郁闭时期、林分质量、防护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飞播的成败。

⑤飞播立地条件选择:

飞播区立地条件是影响飞播成效的重要因素。

榆林流动沙丘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沙丘高大密集,沙丘丘间地较窄,地下水较深;另一种是的沙丘比较稀疏,丘间地较宽阔,地下水较浅。

后者水分条件较好,飞播出苗率、保存率高,植株生长量大,易形成大面积幼苗群体,因而飞播成效高。

前者相反。

⑥兔鼠虫害的防治:

飞播花棒等豆科植物种子受兔鼠虫害严重,应对鼠虫害采取一定捕杀措施。

⑦飞播区的封禁管护:

为防止人畜破坏,应对播区封禁和管护。

3、植物固沙技术措施:

在荒漠化地区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是最基本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①直播固沙:

直播是用种子作材料,直接播于沙地建立植被的方法。

播种方式分为条播、穴播、散播3种。

播种深度一般根据种子大小而定。

②植苗固沙:

是以苗木为材料进行植被建设的方法。

由于苗木种类不同,植苗可分为一般苗木、容器苗、大苗深栽3种方法。

③扦插造林固沙:

扦插造林的优点是便于推广,生长迅速,固沙作用大,可就地取条,不必培育苗木。

适于扦插造林的植物是营养繁殖力强的植物,沙区主要是杨、柳、黄柳、沙柳、柽柳、花棒等。

4、沙结皮固沙:

以低等生物藻类等为主形成的沙结皮对固沙有重要作用,它固定了植物之间的沙表,越是植丛下面沙结皮越厚,这也是加速流沙固定的有效途径。

5、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