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132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docx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

矿山急救基本常识

对矿山企业职工和矿山救援人员来说,掌握一套抢救措施(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熟练地运用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来配合苏生器械,及时、准确地抢救因事故造成的各种人员创伤,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第一节正常人体解剖生理

人体解剖生理是研究正常人体的构造和机能的。

为了有效地抢救伤员,必须首先把人体的正常构造和功能了解清楚。

人体是一部很复杂的机器,共分为骨骼、肌肉、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生殖等几大系统。

各系统在生理活动上是相互合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与矿山救护有密切关系的骨骼、呼吸和循环三大系统。

一、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主要由骨、骨连接(关节)两部分组成。

它们起着保护内部器官、支持重量、运动和造血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体育活动中常会发生扭伤,在矿山事故中,多见骨折发生。

因此,了解全身骨骼系统系统对处理这方面的创伤是很重要的。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根据骨骼的部位不同,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

(一)头颅骨:

头颅骨是由22块不同的骨组成。

井下事故中头颅骨骨折要特别注意。

(二)躯干骨:

躯干骨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

这些骨骼由连结组织牢固相连,构成躯干支架,并保护着身体的重要器官。

1、脊柱:

脊柱位于背部正中,包括24节椎骨、1节骶(dǐ)骨和1节尾骨。

24节椎骨又分为颈椎(7节)、胸椎(12节)和腰椎(5节)三部分。

井下事故中,脊柱骨折要很好固定。

2、肋骨:

肋骨共12对,呈细长的弓形。

前端肋软骨与胸骨相连接,后端与胸椎连接,第8、9、10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成肋弓。

第11、12肋为浮肋。

井下事故中肋骨骨折是常见的,且易损伤内脏,骨端刺破肺脏,发生咯血,还可产生血胸、气胸、皮下气肿。

3、胸骨:

位于胸部中央,前面上部有一隆凸的角度叫胸骨角,在外表可清楚摸到,其侧方接第2肋软骨,是肋骨计数的标志,胸骨下端称为剑突。

4、胸廓:

由12节胸椎、12对肋骨、1个胸骨构成,因这一部分很突出,极易发生骨折。

(三)上肢骨:

1、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外侧,形似三角形,外侧上部与肱(gōng)骨构成肩关节。

2、锁骨易摸到,外侧端与肩胛骨相接,内侧端与胸骨相接。

3、肱骨在上臂,上端与肩胛骨相接,构成肩关节。

在肱骨上端,肱骨颈(较细处)易发生骨折。

下端与桡骨、尺骨构成肘关节。

4、桡(ráo)、尺骨都在前臂。

尺骨在前臂内侧,桡骨在外侧。

桡骨下端与腕骨组成腕关节。

5、手骨在手部,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除拇指2块外,其余各3块)。

(四)下肢骨:

1、髋(kuān)骨成对,左右髋骨与骶骨共同组成骨盆,前方两骨结合处叫耻骨联合;外侧面有杯状凹陷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

髋骨后下方一粗大的坐骨结节。

2、股骨在大腿部,上端与髋骨相接组成髋关节,颈部长,较易骨折。

颈与干之间有一隆凸,称大转子。

下端与胫骨、髌骨相接,组成膝关节。

3、胫(jìng)、腓(féí)骨:

胫骨在小腿的内侧部,腓骨在小腿的外侧面。

胫腓两骨在下端共同与跗骨形成踝关节。

4、足骨在足部,包括跗(fū)骨7块(在足跟处最大的一块是跟骨),跖(zhí蹠)骨5块,趾骨14块(除踇(mǔ)趾2块外,其余趾骨都是3块)。

两骨或更多骨连接一起,并可活动的,叫做关节。

组成关节各骨的关节面上覆有一层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减缓震荡和冲击。

关节的外面有很坚实的囊,叫做关节囊。

关节囊是密封的,里面有腔隙,叫关节腔。

关节囊内有一些粘滑的液体,叫做滑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摩擦。

关节受伤时关节囊可能破裂,形成脱臼。

人体的主要关节:

头部有下颌关节。

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关节和指间关节。

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的关节及趾间关节等。

二、呼吸系统

在井下抢救工作中,特别是人工呼吸、苏生首先要注意伤员呼吸系统的畅通。

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部和传导部。

传导部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左右支气管。

呼吸部包括肺内末级支气管和肺泡。

(一)鼻腔:

是呼吸器官,又是嗅觉器官。

鼻腔从鼻中隔分左右两腔,在两侧壁上有鼻甲和鼻道。

鼻腔在苏生时要特别注意清除堵塞物,这是苏生急救的关键。

(二)咽:

咽上部通鼻腔,前通口腔,下通喉和食管。

在咽侧壁有耳咽管的开口,与中耳相通。

苏生时亦要注意清除异物。

有害气体中毒者,多见咽粘膜充血。

(三)喉:

上接咽,下接气管,由许多形状不同的软骨、韧带连成支架。

其中主要软骨有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和会厌软骨。

特别是会厌软骨,它是控制食道和气管的“阀门”,叫“贲(bēn)门”。

吃东西时盖住气管,避免食物落入气管,呼吸时则盖住食道,使气管畅通。

在苏生抢救中,要特别注意拉出舌头并固定,就是为了使气道畅通,否则氧气达不到伤员肺部,因此是苏生技术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四)气管、支气管:

气管是圆筒形管道,由前面的半环状软骨和后面的韧带构成,后与食管相贴。

气管在胸骨角处分左右支气管。

右支气管短粗,软直,异物容易坠入;左支气管细长,较为倾斜。

支气管的构造与气管相同,支气管进肺后作树状分枝,末级支气管与肺泡相连。

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除作呼吸通道外还可吸附和排出尘埃。

在苏生抢救中,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术。

(五)肺: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两肺之间有许多胸腔器官,统称纵膈,肺呈锥形,上为肺尖,下为肺底,在内侧面的中央有一肺门,是肺的血管、淋巴管、支气管和神经出入处,肺门周围有很多淋巴结。

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

支气管进入肺叶后,逐级分支,最后进入肺泡。

肺泡壁的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交换气体。

(六)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是被覆在肺的表面和衬在胸壁内面的一层薄膜。

肺与胸壁间的空隙,称胸膜腔。

内有少量浆液,以保持润滑。

肋骨骨折刺破胸膜容易引起血气胸。

呼吸运动:

胸壁和膈肌运动时,胸腔容积就随着扩大和缩小,使肺被动地一张一缩,就产生呼吸运动。

健康成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体力劳动时呼吸次数增加。

三、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有血管系统(运输血液)和淋巴系统(运输淋巴液)两部分组成。

通过循环系统中血液和淋巴液的运转,使人体各部分不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资等,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产物,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一)血管系统:

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组成,它又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心脏:

是血管系统中的动力装置,依靠它的节律性搏动,推动血液不断循环。

在我们急救中,假死伤员心脏暂时停止搏动,作体外心脏按摩(也称挤压)就是为了恢复心脏节律性搏动的功能。

心脏位于两肺之间,前方为胸骨和肋骨,心脏大小约和自己的拳头相似。

一般在左乳头的内下方,可见搏动。

心脏壁由心肌构成,心脏内从中隔分成左、右两腔,互不相通,使左、右侧心腔的血液不至相混合。

心脏左腔由二尖瓣分成左心房、左心室。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受肺静脉回到心脏的新鲜血液。

左心室与左心房相通,将来自左心房的血液经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

右腔由三尖瓣分成右心房、右心室。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接受全身回流到心脏的血液。

右心室与右心房相通,将来自右心房的血液经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

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来自冠状动脉,心脏的静脉血直接回流入右心房。

心包:

心脏的周围有膜状的囊所包着,叫做心包。

心脏与心包之间的空隙叫做心包腔,平时含少量液体,以保持润滑,利于心脏搏动。

2、肺循环:

右心室将血液(静脉血)运到肺动脉,注入肺内环绕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壁很薄,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放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气。

含氧的血液汇集到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肺循环的主要作用是把体循环送入心脏的静脉血运到肺脏,经气体交换成为含氧较高的动脉血,再回到心脏,保证全身新鲜血液的需要。

3、体循环:

是由左心室将新鲜血液注入主动脉,经全身各动脉到小动脉,再到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放出氧气,回收二氧化碳;然后注入小静脉,经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体循环作用主要是把带氧的动脉血送到全身,再把全身带二氧化碳等废物的静脉血运送回心脏,保证全身组织有充分的养料和氧的供应。

(1)动脉:

由心脏发出,具有收缩性和弹性,并有搏动。

全身最大的动脉是主动脉,起于左心室,首先分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又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在颈部上升入颅,在喉和气管两侧,可扪及动脉搏动。

头颅出血时可在此压迫止血。

颈总动脉在颈部分为颈内动脉(上升入颅,营养脑部)和颈外动脉(分支营养颈部及头面部)。

锁骨下动脉是上肢的动脉主干,分布见下图:

肱动脉在肱骨内侧,下经肘窝,临床上在此处量血压。

桡动脉在腕部处紧贴皮下,中医常在此切脉,我们在抢救伤员时,也在此处检查有无脉搏搏动。

主动脉以膈肌为界,分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两段。

胸主动脉分出成对的肋间动脉分布于胸壁。

腹主动脉自上而下,发出分支,把养料供应消化系统(胃、小肠、大肠、直肠、肝、胰和脾脏),再发出成对的肾动脉到肾。

腹主动脉向下连续到左、右髂(qià)总动脉,髂总动脉又分为髂内动脉、髂外动脉两大支。

髂内动脉分支分布于盆腔脏器和盆腔壁。

髂外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分布见下图:

股动脉经过腹股沟中点的下方,腘动脉经过腘窝,此两处都可用作下肢压迫止血点。

(2)静脉:

是引导血液回心脏的通道。

体循环的静脉分深浅两种:

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浅动脉位在皮下,上、下肢的皮下静脉,临床上作为注射与抽血之处。

上腔静脉:

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回右心房,其中头部和颈部浅静脉在临床上常用为小儿注射输液的部位。

面部静脉与颅内静脉相通,所以面部炎症可能蔓延到颅内。

抢救中处理面部创伤一定要慎重。

上肢浅静脉:

贵要静脉(在尺骨侧)和头静脉(在桡骨侧)和肘正中静脉(在肘部跨过)都是浅静脉,临床上常在此处注射和抽血。

下腔静脉:

收集腹部、盆腔部和下肢的静脉血回右心房。

①腹部消化系统和脾脏的血液,先汇集于静脉,经肝脏进行排毒,储藏营养等处理,然后经肝静脉回心脏。

当门静脉循环不畅,发生高压时,血液可改道经食道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腹壁浅静脉,通过上、下腔静脉绕回心脏,此时伤员可引起腹水、咯血(食道静脉丛破裂)、便血(直肠静脉丛破裂)和腹壁静脉怒张等。

②下肢浅静脉: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经内踝前方,膝关节内侧,在大腿腹股沟内下方穿入股静脉。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网的外侧,经外踝的后方,沿小腿后面上升,在腘窝外穿入腘静脉。

这两条静脉因为在下肢皮下,站立时可因重力作用,影响血液回到心脏,所以较易发生静脉曲张。

第二节急救基本知识

一、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抢救伤员的一种重要措施。

人工呼吸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1)首先将伤员抬到新鲜空气较暖和的巷道中,顶板、支架、两邦安全可靠和无淋水的地方。

迅速解开腰带、领扣及衣服,脱掉胶靴,特别要小心不要乱撕乱扯,必要时用剪刀剪开,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2)仔细检查伤员:

从头到脚,看瞳孔有无光反射(用矿灯照射)、脉搏和心脏是否跳动、有无呼吸、按手指看有无血液循环。

检查内、外伤:

首先检查头部有无出血、颅骨有无损伤;上肢、胸部肋骨有无骨折;血胸、气胸,可用指甲划一划胸部皮肤看看血液流通情况;背部有无铅灰色斑点,下肢有无骨折,用指甲轻划脚掌心看有无神经反射。

(3)要清除伤员口腔内异物(煤泥、血块、粘液、假牙等)以免堵塞呼吸道。

如果舌头后坠,应拉出舌头(用夹舌器),将头部转向一侧,肩后垫起10-15公分。

(4)施行人工呼吸时,动作要均匀而有节奏,用力不要过猛,以免损伤肋骨;操作不要过快过慢,每分钟12-16次为宜;应有多人交换做,在机械苏生和医生没到之前,不能中断。

(5)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将伤员乱拖、乱拉、甚至丢下伤员不管;去打电话或找医生,应与人工呼吸等抢救同时进行,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6)根据伤员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人工呼吸方法。

凡是窒息、中毒、触电、溺水、中暑、上吊自杀、休克等引起的呼吸停止,均可进行人工呼吸。

常用人工呼吸法有以下几种:

(一)口对口呼吸法伤员胸部受伤时使用

伤员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急救者一手托起伤员下颌,另一只手捏紧伤员的鼻;急救者深吸气后,紧对伤员的口吹气(如口张不开也可从鼻孔吹气)。

吹气时要保持一定节律,均匀地每分钟吹12-16次,注意不要漏气;急救者吸气时,应将伤员的口、鼻放松,让他自己呼气;对同时伴有心跳停止者,应作体外心脏按摩,相互配合,效果更好。

此法若对小孩时,吹气要适量,不要过大,以免损伤肺泡。

(二)俯卧压背法伤员背上部受伤时使用

伤员俯卧,头偏一侧,腹部放一枕垫;一臂伸向头侧,另一前臂屈曲,使头枕于臂上;急救者骑跨在伤员的大腿旁,面向头部,两臂伸直,两手平放于伤员背部,拇指向脊柱,其余四指向上外方伸开;急救者身体向前倾,以身体重量压迫伤员胸廓,使胸腔缩小,将肺中空气逼出,使伤员呼气;随后,急救者身体后仰,除去两手的压力,此时胸部自然扩张,空气进入肺中,使伤员吸气,如此重复,每分钟12-16次。

(三)仰卧压胸法伤员胸、背部都没有受伤时使用

伤员仰卧,头偏向一侧,尽量将舌头拉出,背部垫枕,使胸部抬高,上肢放在两侧,急救者跨跪在伤员大腿两侧,面向伤员头部,两手放在伤员肋弓部,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向外,压迫伤员胸部,使肺中空气排出,然后松手,胸廓自行弹回,使空气吸入;如此重复进行,每分钟12-16次。

(四)举臂(引臂)仰卧压胸法(两臂扩张法)伤员胸部受伤时使用

伤员仰卧头偏向一侧,胸部躺平,腰背下垫一枕,胸部突出,急救者跪在伤员头部,面向伤员,双手各握伤员前臂中部,手臂成半圆形,上举至头部,伤员胸部自然扩张(吸气),再将两臂屈曲压胸前,伤员胸部缩小,使肺中空气压出(呼气)。

如此继续重复一举一屈,每分钟12-16次。

(五)体外心脏按摩

体外心脏按摩是用于对心脏停止的伤员进行抢救的一种有效方法。

1、迅速将伤员平卧在硬板或地板上。

2、急救者站或跪在伤员一侧,两手相叠,掌根部放在伤员左胸骨下端,剑突之上,两臂垂直,肘关节不能弯曲,借自己的体重用力向下压陷约2-3cm,然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弹起。

按此持续进行,每分钟80-100次。

3、抢救过程中配合医生可作心内注射1:

1000肾上腺素1毫升或异内基肾上腺素0.5毫升等药物,帮助心跳恢复。

4、按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按压时,加压不要太大,以防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2)按压有效时,可摸到颈总动脉、股动脉搏动,瞳孔缩小,嘴唇变红,有舌咽动作;

(3)急救过程中,急救者必须坚持,和医生配合好,除非经鉴定伤员已死亡,否则不可中途停止;

(4)对小孩心脏按压时,压力减少,用2个指尖按压即可。

(六)拉舌头人工呼吸法伤员腐蚀性气体中毒时使用

抢救重伤员,如上肢、脊柱、胸部骨折、肺水肿及腐蚀性气体中毒肺扩张等,不能采用以上人工呼吸法时,可采用手缠纱布或用夹舌器夹住伤员舌头,拉出又送回,均匀做一定时间的拉舌头式人工呼吸法。

二、止血

任何外伤都可能有出血,因此及时止血是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液如果呈鲜红色喷射而出,是动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缓慢流出的,是静脉出血;而毛细血管出血常表现为伤面渗血。

根据出血的性质不同,可选择一些临时止血方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盖着伤口,再放上棉花和纱布团,然后在外面用绷带紧紧地包扎。

这种方法简便,除大动脉出血外,一般出血都可采用。

指压止血法:

用于动脉大出血的急救。

在发现的即刻,应果断地用指压法压迫止血,压迫处应在伤口近心脏一端的动脉跳动处,最好把血管压向骨头上,然后再改用止血带等其它止血法。

常用压迫部位有:

(一)头、面部出血

眼以下脸部及口腔侧出血,在下颌角约半寸处的凹内压迫面动脉。

头皮前半部出血,在耳前对着下颌关节处压迫颞(niè)动脉。

头皮后半部出血,可在耳后乳突与枕后粗隆之间压迫枕动脉。

(二)颈部出血

可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止血。

(三)上肢出血

可根据出血部位选择压迫点。

腋部和上臂出血,可在锁骨上凹,胸锁乳突肌外缘对着第一肋骨压迫锁骨下动脉。

上臂出血也可在腋窝内压迫腋动脉。

前臂出血可在肘窝外侧对着肱骨头压迫肱动脉。

(四)下肢出血

大腿部出血,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压迫股动脉。

加垫屈肢止血法:

利用关节的极度屈曲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常用于前臂或小腿的出血,在肘窝或腘窝内放棉垫,然后关节极度屈曲,并把前臂与上臂或小腿与大腿用绷带扎起来,可达到止血。

有骨折时禁用。

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

常用橡皮管,也可用绷带、三角巾、布带、手帕、毛巾等代替。

扎止血带时要先垫以棉、布、衣等物,避免止血带直接接触皮肤,然后将止血带绕肢体打活结固定。

本法使用时间常有造成肢体缺血、缺氧而坏死的危险,需慎用。

扎止血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扎止血带后要有明显标志,必须上止血带注明时间,每隔1.5-2小时放松2-3分钟,每次放松也必须注明时间。

上止血带止血以4-5小时为限。

2、扎止血带部位离出血点不要太远,以免产生更多组织缺血、缺氧。

常用扎止血带部位是上臂或大腿的上1/3处或下1/3处。

3、三角巾、毛巾等代替止血带时,将它折成带形,围绕肢体打一活结,用固定的一端压在活动的一端上面,在原来活结口再作一个活结,在结旁穿一短棒,旋转绞紧。

然后将短棒一端穿入活结口内,绞紧活结固定。

4、要扎得松紧适宜,以能止血为宜,过紧会损伤神经或其它组织,过松则达不到止血目的。

三、包扎与搬运

(一)包扎

1、包扎的注意事项:

急救时,外伤口必须包扎,这样既可起到止血作用,又可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污物进入防止细菌感染。

有骨折或脱臼时,包扎还可以作为固定敷药与夹板用,但必须注意:

1)有休克或出血时,必须先给予抗休克和止血,不要因忙于包扎等而忽视伤员全身情况。

2)为了避免增加伤员痛苦加重损伤情况,包扎时必须轻、快、迅速。

3)包扎松紧要适宜,不要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敷料移动或脱落。

2、包扎的几种方法:

一般包扎法有三角巾、绷带包扎两种,如没有三角巾、绷带,可用布带、衣服、毛巾等物代替。

1)三角巾包扎法:

(1)头部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折叠成约两指宽,中央放在眉上,顶部拉向脑后,两底角拉紧,在耳上绕到头后压着顶角,再交叉返回前额打结。

(2)面部包扎法:

三角巾顶角先打一个结,套在头上,包着面部,在眼、鼻、口处剪一小洞,再把两底角拉到枕后交叉后绕到前额打结。

(3)头面部包扎法:

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将顶角结放在前额,底边结放在脑后下方,包住头部;再将两底角往面部拉紧,向外反折成三、四指宽,然后从下颌拉到脑后打结。

(4)下颌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横指宽的带状,放在下颌前,并向颈后包绕后在一侧耳前作十字形交叉,然后其中一端套过下方在对侧耳前提起向头顶与另一端打结固定。

(5)单眼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横指宽的带状,斜放在受伤的眼部,1/3向上,2/3向下;向下的一端从耳下绕到脑后,再从另一只耳上绕到前额压向上的一端;将向上的一端向外翻转,然后向脑后拉,与向下的一端打结。

(6)双眼包扎法:

与单眼包扎法不同的就是将三角巾条带的中部,斜放在一只伤眼上,向上的一端向外反转时,要压住另一只伤眼,然后从耳下拉到脑后打结。

(7)肩部包扎法:

三角巾的一底角放在侧腋下,底边与锁骨平行,顶角拉向肩后,再用顶角的带子在上臂上1/3处绕紧,然后把另一底角反折向背部拉到侧腋下,与前面放在对侧腋下的底角打结固定。

(8)臀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斜放在臀部,顶角接近臀裂处,一个底角向上放在对侧髂前,另一个底角向下,方向指向两腿之间。

用顶角处的带子在大腿根部缠绕,然后把向下的一个底角反折向上到对侧髂上,与另一个底角打结固定。

(9)单胸包扎法:

三角巾放在胸前,顶角放在肩上,底边与两乳头连线平行,两底角拉向背后打结,再与顶角结在一起固定。

(10)双胸包扎法:

三角巾折成鱼尾状放在胸前,鱼尾的两只角分别放在两肩上,并拉向肩后,再分别与鱼尾部两只角在腋下打结,也可用顶角的带子在背后绕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

(11)背部包扎法:

背部包扎同胸部包扎法相似,仅胸背方向对调一下即可。

(12)腹部包扎法:

在内脏脱出处放一块干净纱布,再置大小适宜的碗,三角巾底边横放于腹部,两底角在腰部打结,然后再从大腿中间向后拉紧的顶角结在一起固定。

(13)膝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成约半尺宽的带状,放在膝盖上,两端拉到膝后交叉,再绕到膝前打结固定。

此法也可以用于肘部包扎。

(14)足部靴形包扎法:

将三角巾包在腿足部,用一底角缠绕小腿后打结。

另一底角包着足部后,在踝关节处打结固定。

(15)手部包扎法:

手放在三角巾上,手指指向顶角,使腕部正好在底边处,然后把顶角覆盖在手上,两底角缠绕交叉后在腕部打结固定。

(16)悬臂带:

用三角巾兜起前臂悬挂在颈部叫悬臂带。

大悬臂带:

伤臂屈肘90°,将三角巾顶角放在肘部,一底角放在伤臂对侧肩上,然后将垂下的另一底角反折拉上经伤侧肩部颈后打结。

顶角折叠固定。

小悬臂带:

将三角巾折叠成条带,托起伤臂,两端在颈后打结。

2)绷带包扎法:

(1)绷带包扎是包扎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绷带包扎开始到终末,必须在同一位置缠绕2-3圈,以免脱落。

②绷带包扎时,每圈与前圈要相互重叠1/2或1/3。

③碰到骨折突起或体表凹陷部位,应加衬垫,再缠绷带。

④绷带结尾用胶布固定,也可将绷带尾部撕开打结固定。

(2)绷带包扎的方法:

①环形包扎法:

绷带在身体某一部位环绕数圈,每圈盖住前一圈。

多用于手、足、颈和额,也用于其它部位。

②螺旋包扎法:

包扎时作单纯的斜旋上升或下行,每圈叠盖前圈的1/2。

多用于臂、指、躯干等。

③螺旋反折包扎法:

先用环形法固定始端,再按螺旋法包扎,但每圈反折一次,反折时以左拇指按住卷带上面的正中处,右手将反扣向下、向后绕并拉紧。

注意反折处,不要在伤口上或骨隆起处。

此法主要用于径围不均匀处,如小腿和前臂等。

④“8”字形包扎法:

此法为一圈向上,一圈向下的包扎,每圈在正面和前圈相交,并叠盖前圈1/2。

多用于关节处如肘、膝、腕、踝、肩和髋关节。

⑤反回包扎法:

此法为一系列的反折,第一圈常在中央,以后各圈分向左右,直到该端全部包扎后,再作环形包扎固定。

(二)骨折固定法

急救时,如发现外伤伴有骨折,必须迅速给以固定,以避免因不及时固定而造成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的进一步损伤,同时也可减少伤员的疼痛。

1、一般原则和方法:

(1)如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包扎伤口,然后固定骨折,如有休克,应首先进行抗休克处理;

(2)在处理复杂骨折时,不要把刺出的骨头送回伤口,以免感染;

(3)尽可能就地固定(主要对大腿、小腿、脊柱等骨折。

在固定前,不要随便移动伤员和伤肢,为了暴露伤口,可剪开衣服(不要硬脱);

(4)夹板的长度和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称,其长度必须包括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

(5)夹板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或代替品垫在夹板和皮肤之间;

(6)夹板要托住整个伤肢,不要仅托在骨折处或一端,如伤肢过度畸形(弯曲、旋转等)不能固定时,可依伤肢长轴方向,稍加牵引和矫正,然后再进行固定;

(7)固定时,除固定骨折部上下两端外,还要固定上下两关节;

(8)固定应牢固可靠,不可过松或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9)四肢固定时要露出指(趾)尖,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尖苍白发冷,麻木疼痛,浮肿和青紫色等症状,应放松重新固定;

(10)固定后,要记标志,迅速送医院。

2、各种骨折固定法:

(1)上肢骨折的固定:

用一块木板,放在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