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1023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docx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班级、时间:

  14造价1班:

20__年3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

《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

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秋晚的江上》四年级教案2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

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

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

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

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

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

“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

“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

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

《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

《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

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

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

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

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

鸟倦了吗?

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

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

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

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

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

  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

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

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

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

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

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

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

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

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

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

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

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

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

__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__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