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比喻 引用排比 拟人
B.拟人 反语 比喻 比喻
C.比喻 反语 比喻 拟人
D.拟人 引用 排比 反语
二、知识积累及运用(21分)
5.默写(5分)。
①海内存知己,。
②,欲上青天览明月。
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念天地之悠悠,。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6.读一读,为下列拟物诗选择恰当的名称。
(5分)
①只不过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鹅痴心追求()
②把大自然的恩赐/一次次铭刻在心()
③狂风企图摧残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后代()
④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崇敬()
⑤满嘴胡须/并不能证明你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
A.年轮B.虾C.羊D.蒲公英E.云
7.为下面这则报导,拟写一个标题。
(标题要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8字)(4分)
法国《费加罗报》:
10年前,中国宣布在2000年将进行首次太载人飞行,当时世界上无人对此予以重视。
比计划推迟了仅3年,2003年中国的神舟5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了21小时;
两年后,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宇航员乘坐神舟6号在太空遨游了5天后安全返回地球。
今天,人们真的发现,中国有能力兑现她的诺言,中国令全世界震惊。
中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三太空大国;
2005年真正确定了航天大国地位。
中国还将在2010年前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表明她的的载人航天技术可与美俄媲美。
中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与其它航天大国平起平坐。
8.考考你:
(3分)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
试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
9.仿写句子。
(4分)
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
童年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
三、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
(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6题。
(16分)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①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②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③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0.选择恰当词语(A.必然B.当然C.诚然D.自然)填在文中①②③三处。
(3分)
11.从表达方式上讲,文段(甲)以_________为主,文段(乙)以_________为主。
(2分)
12.“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刺耳”的原因是____。
13.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___________的思想认识。
14.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_______________(事件)。
15.画线部分作为结论,请在(甲)段中找出能证明结论正确的实例,分别用“~~~”“———”标在文段中。
16.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的启示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2题。
(14分)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
“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
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
“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她说: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7.段①在内容和结构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段②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
2分)
19.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2分)
20.“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中“慈母”和“严父”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1.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22.怎样评价母亲的教子方法?
请你根据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3——30题。
(17分)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
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
“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
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
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
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
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
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
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
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
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
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
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
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
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
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
“回来啦”“回来啦。
”“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
”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
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
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
“回去吧。
”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
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
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
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
我艰难地开口了:
“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
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
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
“考吧,别担心家里。
”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
“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
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
”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
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
车来了,父亲道:
“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23.“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
(2分)
24.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25.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
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2分)
30.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母爱历来是为人所歌颂的、被视为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歌颂过她。
今天,请你以“我的母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
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
(一)
一、1——4DBCC
二、5、默写:
①天涯若比邻②俱怀逸兴壮思飞③天街小润如酥④独怆然而涕下⑤蜡炬成灰泪始干6、①E云②A年轮③D蒲公英④B虾⑤C羊7、内容要点:
法国媒体评价中国航天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据此可概括为“中国(1分)确定航天大国地位(1分)世界震惊(1分)”。
语言表达(1分)。
8、《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火烧新野桃园结义白帝城托孤9、家是休生养息的港湾,让人留恋往返。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梦,让人魂牵梦萦。
三、
(一)10、①B②D③B11、叙述议论;
12、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13、深感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
14、看电影事件15、A应是“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B应是“此后回到中国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16、个人命运往往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等。
(二)17、内容上点题,结构上过渡。
18、从叫我做人和读书两个方面。
19、因为母亲“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20、不矛盾,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起父亲的职责教育“我”21、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22、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
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
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23.强调是“我”的,加重表现了父亲是替“我”背着的,强调了父爱。
24.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
25.父亲上山干活,母亲在屋喂鸡。
26.“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27.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
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
自己的“心血”要“绝望”了,自己的不懂事。
28.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
29.这是父亲说的非常关键的两句话,报平安家书,对于还不太谙事的“我”只能是“答应了声”,而经过了四年的风风雨雨,“使劲点点头”表现了对父爱的一种深刻领悟。
30.“木讷”和“山”在此是如此协调,山之无语,但山之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
(二)
一、明察秋毫(9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绯红(fěi)不逊(xù
n)质问(zhì
)广漠(mò
B.瞥见(piē)粗糙(zāo)野蛮(má
n)广袤(mà
o)
C.诘责(jié
)尴(gān)尬粗劣(liè
)教诲(huì
D.驿站(yì
)甲胄(wè
i)嬉戏(xī)托辞(cí
2.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我的第一本书》——胡适——父亲
C.《再塑生命》——海伦·
凯勒——莎莉文老师
D.《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
托尔斯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知识积累及运用(26分)
4.默写(6分)。
⑴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列夫·
托尔斯泰,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一个让无数人为之敬仰的文豪。
他的许多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那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什么(
举两例即可哦!
)(2分)、。
5.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文学名着吧,请从下面提供的三个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表:
1、景阳冈武松打虎;
2、鲁滨逊救土着人“星期五”;
3、格列佛奇取不来夫斯库国(小人国)战舰。
所选情节(写序号)
出自哪一部着作
简要写出书中另一个情节(不超过25字)
阅读该书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感受
6.改正下面短文中的错别字(4分)。
面对日新月益的社会环境,我们中学生必须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力争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竟争环境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充分做到油刃有余,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主载自己命运的强者。
()改为()()改为()()改为()()改为()
7.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的完整(4分)。
A、时鱼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
8.请各用一个成语替换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使语言更精炼。
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需要我们有无论经受多少挫折都决不退缩①的勇气。
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宽恕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
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②。
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悦、恼怒、悲哀、快乐③。
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敢的不断向前奋进④的开拓者,争得青春无悔!
①②③④
9.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
阅读下面的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4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
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1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
“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3.“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你怎么理解?
14.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20题。
(15分)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
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
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
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
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
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
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
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
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
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
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
新来的教师对我说:
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
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
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
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