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
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A
【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及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古代官职的知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C.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家君”属于谦称,“尊君”属于敬称。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C
【解析】【分析】C.有误。
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
故答案为:
C。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5.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B
【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
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8.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只能用一种说明顺序。
B.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他们是韩愈、杜牧。
C. “岩石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该句的主干是:
书页平卧。
D. “诗经六义”中的“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空间和逻辑。
有时候会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
B项,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两位是唐代的,他们是韩愈和柳宗元。
C项,该句的主干是:
岩石平卧。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D.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
(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
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略
【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话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
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语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2)注意突出题干的要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3)注意与“孔子”和“孟子”相关的内容。
(4)注意谈论的重点“合作共赢”。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
从小到大排列: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皇汉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B.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龄的别称。
如“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答案】C
【解析】【分析】C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
“子”为尊称。
还要注意“足下”这个词,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4.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
(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
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产生的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15.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
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
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6.班级兴趣小组准备拍摄一部反映明朝文人生活的微电影《秀才传》,并编写了各位演员的台词,请阅读后完成任务。
人物
介绍
丁秀才:
浙江钱塘人,参加了嘉靖二十年的会试,中举人。
黄秀才:
浙江钱塘人,参加了嘉靖二十年的会试,中举人。
李老爷:
在这次会试中向主考官推荐了丁、黄二人的卷子。
你我同在桑梓,今后当相互帮衬。
丁同年,有缘与兄会试中举,以后定多多讨教。
多谢两位仁兄今日登门,日后必向上头举荐!
感谢房师提携,晚生荣幸之至!
(1)请解释“你我同在桑梓,今后当相互帮衬”中“桑梓”一词的意思:
________。
(2)根据人物关系,你认为对话中称呼不当的一项是( )
A.同年
B.仁兄
C.房师
D.晚生
【答案】
(1)家乡
(2)B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因为桑树都是父母种的,所以桑梓借指故乡。
(2) ACD称呼恰当。
B称呼不当,“仁兄”:
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词。
根据上图人物介绍可知,李老爷和两个秀才不是同辈,更不是友人。
故答案为:
⑴家乡。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答题时要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平时学习时必须博闻强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出错。
17.根据你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对联常识的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秋赏月,小明爸爸提议用对对子的方式为节日助兴。
他吟诵了上联“明月映天一轮满”,小明对出下联( )
A.花香千里到门庭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甘露被宇万家明
D.叶脱疏桐秋正半
(2)春节将至,小明家要贴一副对联,最佳的选择是:
上联①________,下联②________。
A.堂前营草舒眉绿
B.绿柳吐絮迎新春
C.爆竹传声又岁除
D.春风送暖入屠苏
E.红梅含苞傲冬雪
(3)根据端午节的习俗,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下联:
鼓乐________,万水欢歌
【答案】
(1)C
(2)E;B
(3)催龙舟
【解析】【分析】⑴上联:
明月(名词)映天(动宾)一轮(数量词)满(形容词),“甘露被宇万家明”词性与之相对,对仗工整,主题是明月照万家。
A、B、D没有数量词,意思关联不紧密,故选C。
⑵要求是春节贴的春联,必须符合过年喜庆、祝福的特点,“红梅含苞傲冬雪”写腊梅傲雪,“B.绿柳吐絮迎新春”写绿柳迎春,二联意思相关,对仗严整,符合要求,A、C、D不符合“春节将至”的要求。
⑶端午节习俗:
食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等,下联“鼓乐、万水欢歌”词语提示,这是赛龙舟的活动,因此“催龙舟”对“映红日”。
故答案为:
⑴C;
⑵E;B。
⑶催龙舟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实质上是“音节”相等,从词性判断C合适。
⑵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答题时应注意,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
⑶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结合节日习俗判断对出下联。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 “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D. 《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变色龙》的作者是莫泊桑。
【答案】D
【解析】【分析】《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不是莫泊桑。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9.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