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73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

  第15课时

  课题:

风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

刮风时有什么现象?

刮风时,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吹的力量。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十二课风。

三、新授。

  1、指导学生风是流动的空气。

  师:

你们能看到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吹的力量。

可是,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在炎热的夏天,你用什么办法能“造”出风来?

学生利用书本扇,电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

根据上面的研究,你知道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2、指导学生认识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实验:

照图做一个实验箱,在箱内放一枝蜡烛。

把点燃的香放在左洞口,观察烟往哪个方向流动。

  点燃箱内蜡烛,再观察左洞口外的香冒出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

3、思考:

  点燃蜡烛前,烟往上冒,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

点燃蜡烛后,烟往箱内流,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

  点燃蜡烛后,箱内外温度有没有差别,说明风是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小结:

点燃蜡烛后,箱内空气受热上升,从箱上部的烟囱冒出,这样箱内空气就比箱外稀薄,箱外空气就会向箱内流动,箱内空气不断受热上升,箱外空气就源源不断流进箱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箱外向箱内刮的风。

课后随感:

学生能准确判断风向,估计风力的大小。

  第16课时

  课题:

风的观测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利用烟,旗等物体在风中飘扬的方向判断风向,利用风级歌给风定级,使学生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你们知道风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听取学生发言。

人们怎样防风造成的灾害?

学生回答。

  对,要对风进行观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风的观测。

三、新授。

  1、指导学生学习测定风向。

  师:

问;你们在收听天气报时,注意过气象台是怎样报风的吗?

对,主要是对风向和风力进行报。

那么,什么是风向呢?

学生回答。

  师: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

风从南边吹来,就是南风,风向是南;要测风向就要认识方向,你们认识方向吗?

现在,请你们对照这个方位图,认一认8个基本方向。

  师:

人们怎样观测风向呢?

在气象站,有专门用来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

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当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时候,风向标的箭头是怎样指示风向的。

  小结:

风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2、指导学生学会测定风力大小。

  提问:

当旗子向东飘时,说明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风向是什么?

  问:

风力大小不同时,风速计有什么变化?

  师:

风力的大小用风级表示。

0到12,分为13个级。

0级为无风,1---2级为微风,3---4级为小风,5---8级为大风,8级以上是特大的风,会造成风灾。

四、布置作业。

  观察记录一周风向、风力情况:

每天早晨上学时对风的情况进行观测,将观测结束记录在44页表格里。

  第17课时

  课题:

天气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

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有时是晴天,有时是阴天,有时刮风,有时下雨。

  2、出示课题:

第十四课天气三、新授。

  1、认识下面几种天气,了解它们的特点。

5种天气:

晴、阴、大风、雨、雪。

2、讨论:

  晴天有什么特点?

  无云,或只有少量云,阳光下的物体有影子。

阴天有什么特点?

  太阳被云完全遮住,天空阴暗,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见月亮。

3、想一想,人还可以利用天气做什么事情。

晴天晾晒庄稼。

雪天堆雪人。

利用风行驶的帆船。

利用风发电。

  3、探测天气情况,报天气变化。

测量地面的天气情况。

测量天空中的天气情况。

  测量海面及海面上空的天气情况。

探测整个大气层中的情况,拍摄云图照片。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18课时

  课题:

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和用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小船。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很好地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

学习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分组制作木筏需用的材料——铅笔、线、水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

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

  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可以做什么?

  通过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知识导入新课。

  2、讲述:

船是水上交通工具,是应用某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的原理制成的。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船的事情。

三、新授。

1、了解船的发展。

  谈话:

谈话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时常用的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①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船?

②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③这些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中航行的?

④这些船是自古就有的吗?

  讲解:

远古的时候,人们大多只在陆地上活动——采摘野果、打猎、种地,或在河岸边捕鱼。

后来,人们看到倒在水中的树木能在水上漂浮,就想到可以借助木头到水上活动。

于是人们把大树砍倒,将树干中间掏空,把它放在水中,人坐在里面,用手或树枝划水,这就是最早的船——独木舟。

  在盛产竹子的地方,人们发现空心的竹子能在水中漂浮,使把很多根竹子扎在一起,放在水中,用竹篙撑水底使它在水上航行,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载物,人们把它叫做竹筏或竹排。

  各种船的图随着讲解逐步出现,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

  有些地方的人发现,将羊皮或牛皮缝成口袋,吹进气,也可以浮在水上;把几个充了气的羊皮或牛皮口袋捆在架子上,用桨划水向前航行,也可以载人载物,人们把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叫牛皮筏或羊皮筏。

独木舟、竹排、

  牛皮筏是人类早期的水上交通工具,现在,有些地方仍然还有用。

但是它们载的人、物太少,还不够适用。

后来,人们用木板钉成槽形的木船。

  有的木船靠用桨划水前进,有的木船或撑篙或摇橹在水中航行。

后来,人们在船上装上高高的桅杆,在桅杆上挂上用布制成的帆,靠风力推动帆使船在水上航行,这就是帆船。

  帆船的发明,使船不靠人力就可以在水中航行,而且能使船航行的快,载的东西多。

为了使帆船走得快,载的货物更多,船造得越来越大,挂的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这是我国明代造的9桅帆船,挂有9面帆。

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乘它横穿印度洋,到阿拉伯国家访问,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到了近代,发明了蒸气机之后,人们在船上安装了蒸汽机,靠蒸汽的力量带动轮状的桨划水前进。

这种轮状桨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上,可以看得见。

人们把这种船叫做明轮船。

  在自然教学中,对于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通常是先介绍这个词的含义或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现这个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2、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

学生能初步认识船现象。

  

  共35课时,新授和复习34课时,最后1课时考试

  第1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讲:

你们平时注意过吗?

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为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课题:

第一课热胀冷缩二、新授。

  1、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玩游戏实验:

将小玻璃瓶里装满红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在玻璃管的液面处做一个记号。

  将小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再把小玻璃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

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和下降,说明玻璃瓶中水的体积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水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学生交流: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小结:

在实验中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2、总结巩固。

  学生概述全课内容,教师讲课相关内容:

学习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方法。

三、课外实践

  学生有家中还可以用煤油、酒精等液体做同样的实验,证明它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随感:

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热胀冷缩,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2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提问:

水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三、新授。

  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玩游戏实验。

  ①把小气球套在“空”烧瓶口上。

  ②把烧瓶下部浸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③再把烧瓶浸入冷水中,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

  ①气球鼓和瘪的现象,分别说明气球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这两种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③实验说明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巩固练习。

  ①被踩瘪的乒乓球只要设有破,用热水烫就会重新鼓起来。

②自己动手试一试。

  ③用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这个现象。

3、总结。

四、学说话。

课后随感:

较好。

  第3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现象,主动研究自己不

  明白的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师讲:

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铁有没有这一性质呢?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2、板书课题:

第三课  热胀冷缩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铜球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①铜球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②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

③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④将铜球放入冷水中。

⑤铜球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2、思考:

在实验中你看到铜球发生了哪些变化?

铜球的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把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放到铜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3、观察铁片受热、受冷有什么变化。

  ①把把铁片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铁片上。

②将铁片上不能通过平平铁片。

③将铁片上放入冷水中。

  ④将铁片又可以顺利通过平平铁片。

实验说明铜和铁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作业。

  课后随感:

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4课时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学会摄氏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摄氏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在讲台上出示三杯水,温水、热水。

  2、讲述:

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用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用温度计。

3、出示课题:

第三课温度计三、新授。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当温度计处在热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热膨胀,上升,热得越厉害升得越高。

当温度计处在冷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冷收缩,下降,冷得越厉害降得越低。

利用刻度可以准备描述液面高低的程度,也就是被测定的物体的温度。

  2、认识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

  让学生观察它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

认识摄氏温度计及摄氏温度的单位。

  讲解: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刻有“C”做标记。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OC,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C。

3、练习。

  学习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

读作10摄氏度  读作零下6摄氏度写作10  写作-6

  使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①手拿温度计的上部,将感温泡浸入水中。

注意感温泡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壁。

②等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读出温度。

  注意读数时感温泡不能离开水,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

  第5课时

  课题:

蒸发  

  教学目的:

1、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气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气现象。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

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2、板书课题:

4、蒸发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观察:

教师用湿布在玻璃黑板上擦一片水迹,让学生看到水会慢慢消失。

思考:

  ①想一想,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呢?

  ③水从玻璃黑板上跑掉的过程我们看不见,但跑掉了却是事实。

  教师小结:

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④到空气中去了。

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

  ①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能变成水蒸气?

②平常温度

  ③水是一下子全变成水蒸气的吗?

④慢慢变成水蒸气。

  讲解: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

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⑤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洗过的衣服会干,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讲解:

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第6课时

  课题:

沸腾  

  教学目的:

1、知道沸腾是水在100C时迅速地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两种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沸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五课沸腾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沸腾特征。

  ①谈话:

我们每天需要烧开水。

水烧开时,我们看到水在不停地翻腾。

②学生汇报。

③提问:

  ④这些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把水加热到什么温度才会烧开?

水烧开后⑤为什么会很快减少了,它变成了什么?

⑥学生回答。

  ⑦讲述:

这是因为在水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蒸气产生,内部的气泡不断扩大,上升到表面,飞向空中。

这种现象就叫做沸腾。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沸腾。

①讲解实验方法。

  1、在试管中倒入1/3的水。

2、用试管夹下往上夹往试管的上部。

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4、开始加热时,要将试管慢慢转动,使底部均匀受热。

5、加热时,试管略有倾?

6、管口不能对人,防止水涌出烫人。

7、实验完毕,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8、将试管放回试管架上。

  ②谈话: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给水加热时,水发生什么现象?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给水加热过程中,先冒小泡泡,后冒大泡泡。

2、水中的泡泡越冒越大,最后破了,水被烧开了。

3、试管内壁有水珠,管口冒“白气”。

4、水面下降了,水

  减少了。

  3、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②不同点:

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进行的,变化速度较慢;沸腾是把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的,变化速度快,现象明显。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水的方法;知道了什么叫沸腾,以及蒸发和沸腾的相同与不同。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

学生了解了沸腾的现象。

  

  第7课时

  课题:

凝结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凝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

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

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生:

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师:

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生:

与热水有关系。

  师:

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

  生:

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水珠也就多。

师:

为什么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呢?

生: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师:

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一个杯口盖上冷玻璃片,在另一个杯口盖上热玻璃片。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四、巩固练习。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

什么叫做凝结?

五、布置作业。

  第8课时

  课题: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的:

1、知道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

什么叫做凝结?

生回答。

什么叫蒸发?

生回答。

  2、讲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

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师:

这种变化是在水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发生的。

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

水  受热  水蒸气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师:

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

  生;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

水蒸气受冷  水

  3、指导学生认识水和水蒸气之间的互相变化关系。

板书:

水  受热  水蒸气  受冷

  4、指导学生认识水与冰之间的变化。

  师:

在寒冷的冬季,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怎样?

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生:

湿衣服会结冰。

  师:

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融化成水,衣服却干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师:

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OC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生:

到OC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5、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第9课时

  课题:

露和霜  

  教学目的:

1、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霜是水蒸气遇到OC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露和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

夏、秋季晴朗的早晨,草叶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是露。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呢。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①将冰放进一个铁筒里,再放入一些水。

把铁筒放在潮湿的地方。

  ②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用温度计测量筒壁内的温度。

④实验中筒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2、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

  讲述:

冬季早晨,有时在地面和植物的叶上,可以看到一些白白的冰晶,这就是霜。

  实验:

将冰和盐放进外壁是深色的铁筒内,搅拌均匀;

  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温度计测量筒内的温度。

3、指导学生认识霜和露也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讲述: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上的冷物体时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下的冷物体时形成的。

露是小水珠,霜是小冰晶。

露虽然水量很少,但对于干旱时的植物,有维持生命的作用。

  霜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害的,特别是当温度很低出现霜冻时,可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冻害。

  第10课时

  课题:

云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云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子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吗?

为什么?

  那么,“白烟”究竟是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了解“白烟”形成的原因。

  讲述:

为了弄清“白烟”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观察:

用一块冰接近瓶口,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在冰与瓶口之间冒“白烟”。

  讲述:

把冰移开,瓶口还有这种现象吗?

“白烟”没有了。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想一想,实验中的“白烟”是怎样形成的。

  讲述:

实验中,瓶口处温水蒸发出的水蒸气较多,遇到冰时,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极小的小水珠。

我们看见的“白烟”就是这些小水珠构成的。

2、总结。

  第11课时

  课题:

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雾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同上的。

教学准备:

视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

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白烟”,是不是很像天空中的白云?

2、那么,解释云是怎样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讨论:

云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

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飘浮在低空的就是雾。

学生复述:

雾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

  讨论:

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谈话:

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

  讲述:

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升降。

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谈话:

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讲述:

云有许多种形状,它们能提供一些天气变化的信息,因些可以根据云的形状和颜色预测天气变化。

四、巩固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